孟祥亞
華法林不同強度抗凝治療房顫高出血風險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
孟祥亞
目的評價華法林不同強度抗凝治療高出血風險房顫患者抗凝治療的有效性和發生出血的安全性。方法選擇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具備抗凝治療且HAS-BLED評分≥3分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120例,隨即平均分成低強度華法林組、標準強度華法林組和阿司匹林對照組各40例,隨訪18個月,比較三組腦卒中發生率和出血的發生率。結果低強度華法林組、標準強度華法林組腦卒中發生率明顯低于阿司匹林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低強度華法林組與標準強度華法林組腦卒中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低強度華法林組出血發生率明顯低于標準強度華法林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低強度華法林抗凝治療具有能夠達到療效且安全性高的特點,可作為高出血風險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抗凝治療的首選方法,值得推廣使用。
華法林;抗凝;房顫;高出血風險
文獻報道,房顫患者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率5倍于非房顫患者[1]。華法林抗凝治療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預防房顫患者卒中風險的藥物。但對于高出血風險房顫患者抗凝治療的方法仍然存在爭議。我科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現總結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為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經心電圖明確診斷為房顫;患者CHA2 dS2-VASc評分均≥1分;HAS-BLED評分≥3分;排除可逆性病因導致的心房顫動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和不適宜抗凝治療的患者。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分成三組各40例,其中低強度華法林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45.2±11.9)歲,病程2~8年;標準強度華法林組中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47.3±12.4)歲,病程2~7年;阿司匹林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46.4±10.8)歲,病程1~9年。三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低強度華法林組和標準強度華法林組華法林用量由2.5 mg/d開始,根據監測的INR值調整其用量,使得低強度華法林組INR值維持在1.6~2.0之間,使得標準強度華法林組INR值維持在2.0~2.5之間。對照組患者應用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
1.3 評價指標 患者均隨訪18個月,觀察患者腦卒中的發生率,并經CT或MRI明確診斷;觀察患者黏膜出血、皮膚出血、胃腸道出血、腦出血等多器官臟器出血事件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的統計和處理使用SPSS 11.0軟件進行,率的表示采用百分數,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檢驗的結果以P<0.05為統計學具有意義。
腦卒中發生率,低強度華法林組為2.5%、標準強度華法林組為2.5%、阿司匹林對照組為12.5%。低強度華法林組、標準強度華法林組明顯低于阿司匹林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低強度華法林組與標準強度華法林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血事件的發生率,低強度華法林組為2.5%、標準強度華法林組為12.5%,低強度華法林組明顯低于標準強度華法林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于國內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對抗凝治療認識的不足以及對出血風險的顧慮,導致我國目前房顫住院患者華法林的使用率僅為9.64%,遠低于美國報道的51%的使用率[2]。預防房顫患者發生出血事件的關鍵因素在于識別出血高危人群。目前,HAS-BLED評分法是臨床中常用的有效的預測出血風險的指標。對于高出血風險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抗凝方法在臨床工作中存在著較大的爭議[3]。李然[4]等進行的研究表明,低強度華法林抗凝能夠達到標準強度華法林抗凝預防卒中的作用,但出血的風險明顯降低。本組研究中,低強度華法林組腦卒中發生率與標準強度華法林組相同,而出血事件的發生率僅為2.5%,遠低于標準強度華法林組12.5%的發生率。進一步證實,低強度華法林抗凝治療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能夠達到標準強度華法林抗凝治療的臨床效果,但是出血發生率低于標準強度華法林組。
總之,低強度華法林抗凝治療具有能夠達到療效且安全性高的特點,可作為高出血風險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抗凝治療的首選方法,值得推廣使用。
[1] 李小鷹.老年心房顫動患者應用華法林的出血風險、影響因素與預防方法.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3):285-288.
[2] 高建軍,王獻忠,劉德林,等.應用受試者工作曲線確定國際標準化比率診斷非瓣膜心房顫動患者華法林抗凝出血的最佳臨界值.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0,29(11):924-926.
[3] 李小鷹.如何預防老年心房顫動患者應用華法林的出血風險.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1,17(3):165-168.
[4] 李然.低強度華法林抗凝治療高出血風險的房顫患者的臨床研究. 健康必讀,2012,11(8):292.
110101沈陽市第二中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