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文
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觀察
李艷文
目的觀察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方法將48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分為2組(A組和B組),每組24例,進行前瞻性研究。A組患者每天服用米非司酮12.5 mg,B組患者每天服用米非司酮25 mg,連續服用3個月。分別于治療前后使用B超測量子宮和肌瘤體積,同時檢測血常規和肝、腎功能。結果2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出現閉經,貧血糾正。治療3個月后,2組患者子宮和肌瘤體積均顯著縮小A組患者肌瘤縮小25.36%(P<0.05),B組患者肌瘤縮小25.68%(P<0.05);2組間比較結果無統計學意義。結論米非司酮是治療子宮肌瘤較為理想的藥物,可以用于保守方法治療子宮肌瘤,在臨床取得滿意療效;米非司酮12.5 mg每日口服是保守治療子宮肌瘤的理想劑量。
米非司酮;子宮腫瘤
子宮肌瘤主要是由平滑肌細胞增生而成的,是女性生殖器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多見于30歲~50歲的女性,20歲以下女性少見[1]。近年來,大量研究顯示子宮肌瘤是性激素依賴性腫瘤,其與雌激素和孕激素關系相關。米非司酮是一種新型抗孕激素,其可以與孕酮受體和糖皮質激素受體結合。大量文獻報道證實,米非司酮可以抑制子宮肌瘤的生長,米非司酮作為子宮肌瘤的治療藥物,臨床用量尚未統一。本文對48例子宮肌瘤患者進行臨床研究,對米非司酮的合理用藥作一探討。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婦產科2010年3月至2010年11月期間就診的子宮肌瘤患者48例,患者經婦科檢查和B型超聲波檢查均符合子宮肌瘤的診斷標準[1],同時排除子宮惡性病變和肝、腎、血液系統等重要臟器疾病。48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分為2組(A組和B組),每組24組例。患者治療前2個月內未使用過激素類藥物,年齡35~52歲,平均年齡44.5歲,已婚,其中因長期不規則出血而出現貧血癥狀者14例。
1.2 治療方法 48例患者均在月經第3~5 d及治療3個月后檢測血常規和肝、腎功能,用藥前后均由同一婦科醫生和B超醫生進行婦科和B超檢查,用藥前后檢查患者的肝、腎功能并測量子宮、肌瘤的三維經線并計算體積,同時記錄用藥期間患者的不良反應。對于多發性肌瘤者,計算最大肌瘤的體積最為測量結果。甲組患者服用12.5 mg日一次口服;乙組患者服用25 mg/d,連續服用3個月為一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肌瘤消失,子宮體積縮小至正常,病癥明顯減輕或消失,血常規、肝腎功能都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治療后子宮肌瘤體積縮小20%以上,病癥有所減輕或消失,血常規、肝腎功能明顯改善;無效:臨床癥狀沒有改善或僅輕微緩解,治療后子宮肌瘤體積未縮小或縮小小于20%,血常規、肝腎功能等指標沒有或者輕度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100%/總例數。
用藥治療3個月后,2組患者子宮及肌瘤體積均明顯縮小。治療前,2組患者的子宮平均體積和最大肌瘤平均體積分別為是:A組(149.36±65.51)cm3、(45.61±38.69)cm3;B組(162.32±66.58)cm3、(59.32±40.53)cm3。治療 3個月后,A組患者子宮平均體積較前縮小23.86%(P<0.05),最大肌瘤平均體積較前縮小25.36%(P<0.05);B組患者子宮平均體積較前縮小24.54%(P<0.01),最大肌瘤平均體積較前縮小25.68%(P<0.01)。2組間比較,治療效果無顯著差異,統計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肌瘤(Hysteromyoma),又稱子宮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子宮肌瘤是一種具有雌激素受體與孕激素受體的甾體激素依賴性腫瘤,在35歲以上婦女中其患病率可達20%[2]。子宮肌瘤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許多患者沒有臨床癥狀或肌瘤很小,在做健康體檢或出明顯現癥狀時才發現子宮肌瘤的存在。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癥狀常常表現為月經改變、白帶增多,下腹墜脹,腹痛腰酸,尿頻尿急或排尿障礙等。對于沒有臨床癥狀或體積較小的肌瘤,在不懷疑惡性病變的情況下可以定期觀察,無需手術治療。對于圍絕經期患者,針對病史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不必過度治療。除了上述情況外,對于出現子宮肌瘤體積較大、陰道不規則出血情況較重、貧血等臨床癥狀明顯的患者,就需要進行積極的藥物保守治療。
米非司酮(mifepristone)是炔諾酮 11-β-二甲基-氨基-苯基衍生物,是一種作用于受體水平的抗孕酮和抗糖皮質醇的類固醇。米非司酮與孕酮具有高親和力,是孕酮受體的競爭性拮抗劑,而子宮肌瘤的發生和發展都與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有關。實驗表明,米非司酮對子宮內膜孕酮受體的親和力比黃體酮高5倍左右;米非司酮可以與孕激素受體結合,而使孕激素受體明顯減少,同時還能抑制孕激素受體基因的轉錄和翻譯過程,使靶組織中的孕激素受體含量降低,減小微血管密度,從而減少肌瘤血液供應,使肌瘤的體積縮小。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每天服用米非司酮12.5 mg,連續使用3個月,瘤體平均縮小25.36%。B組患者每天服用米非司酮25 mg,連續使用3個月,瘤體平均縮小25.68%。2組間比較結果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表明,使用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它可以明顯縮小子宮肌瘤的體積,糾正貧血,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等。但是,有文獻報道,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停藥后月經量過多、子宮肌瘤體積反彈的情況,甚至有些患者出現肌瘤體積恢復或超過治療前體積的情況,最終不得不采取手術治療。
綜上所述,米非司酮具有誘發閉經、糾正貧血、減小肌瘤體積、減輕臨床癥狀等特點,但部分患者存在停藥后病情反復的缺點。所以,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手術療法。但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不良反應小,服藥時治療效果顯著,適用于自愿使用保守療法,月經量過多和(或)合并貧血的患者,尤其適用于圍絕經期子宮肌瘤患者的保守治療。
[1] Bailey PL,Egan TD,Stanley TH.Intravenous opioid anesthetics.In:Miller RD,ed.Anesthesia.Fifthedition.New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2001:273-376.
[2] 樂杰.婦產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5.
416304內蒙古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河西鎮衛生院婦產科
2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出現閉經,痛經及壓迫癥狀明顯緩解,貧血癥狀改善。2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有10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程度均較輕,有頭暈乏力、潮熱、食欲差、腰骶痛、睡眠差、肝功能輕度損害、陰道點滴出血等癥狀,停藥后2周左右恢復正常。2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