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勇
(安徽省滁州市烏衣初級中學)
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一直是評價一堂英語課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然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構建以活動為中心、以任務型教學為途徑的教學模式又是英語教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如何正確把握教學活動中的“實”和“活”兩方面,自然成為英語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中的難點。稍有偏頗就會出現“形不散,神不散”或者“形散,神也散”的教學場面。
當我們關起門來上課,也就是在平常的英語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常常只會中規中矩地根據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來組織課堂教學。碰到教授新句型課就讓學生仿照課本做類似的“PAIRWORK”或者“MAKE THE DIALOGUE”;遇到閱讀課就先提問后跟讀再回答。這樣的套路,教學目標倒是很能體現,學生也能基本掌握教學知識點,但是課堂氣氛和學生興趣卻不復存在。這種形式的教學課只是單純體現“實”卻沒有了《英語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活”;究其原因是我們教師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不善于分析和處理課本和學生,照搬照抄,仍是一套陳舊的教學方法,這樣的課自然要不得。
“形不散,神不散”英語教學活動的另一種表現:教師的主導性太強,整堂課猶如一出木偶劇:學生的活動甚至是臺詞都是有教師牽線,學生毫無創造性而言,也就談不上學習的興趣。這樣的教學活動本是想突破上一種教學活動的陳舊性和傳統性;不可否認它也有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加工和設計,甚至進行整合。探其原因,教師的課堂地位沒有認清,更主要的是設計的活動沒有在學生的“可發展區域(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也就是說,活動的難度沒有體現出學生跳一跳才能達到的高度,任務太過機械性和簡單化。這樣的課,學生只是“淺參加甚至只是假參加”。
在一些公開觀摩英語課堂中,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的場面:課上熱熱鬧鬧,花里胡哨,課后風平浪靜,了無痕跡。這種“中看不中用”的活動也同樣要不得。因為教師在設計活動中一味注重活動的趣味性和學生的主體性,而忽視了活動所要體現的有效性,從而導致活動流于形式,這樣不但學生基本能力得不到培養,而且教學任務也難以完成。
比如,本人有過這樣的一個教學設計,課題是人教版第二冊UNIT13“Come to my party”,為了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掌握邀請他人參加聚會以及相應回答的表達方式,課堂上我讓學生自己組對設計PARTY主題去邀請他人參加,哪組邀請的人數教多,哪組就是獲勝組。未等我的活動指導語結束,課堂上已經是熱鬧非凡。但是我看到的不是學生如何精心討論和設計自己的PARTY主題來吸引同學,而是開始利用自己的好友圈去搶奪受邀對象;更令我失望的是,此時課堂上幾乎沒有聽到說英語的聲音,只是相互拉扯,最后僅僅是以“Can you come to my party”“OK,I’d love to”草草結束。很顯然,這時候學生的教學目標已經完全脫離,看似很高的參與積極性,但實質上毫無收獲。深入思考類似這種“形散,神也散”的失敗教學活動,原因有三:活動的形式過于花哨,使之活動目標給予淡化甚至偏離;不恰當的評價方式,忽視了語言交際功能;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放縱了學生的主體性。
對比前兩種常見的教學活動,在研究鑒見他們失敗原因的基礎上,如何設計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正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形散而神不散”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也正是教師所要追求的教學境界。
因此教學活動形式的設計必須以一定的教學目標為目的。通過這個內容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達到某種程度的體驗。
(1)根據學生起點制定有效的英語學習教學目標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并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因此,我們要確保所設計的教學環節是在學生的“可發展區域”內,使得學生有真實參與性和積極性。利用學生的作業、小測驗或者是課堂提問并觀察學生的反應確定學生的起點能力,學生在進入新的學習單元或是學習課題時,其原有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相關知識和技能對學習的成敗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2)確定教學目標中所包含的學習結果類型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論”。他把人類學習結果分成五類:分別是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這五類學習代表了個體所獲得的所有學習結果。因此按照加涅的理論不同的學習結果類型需要調整不同的教學目標以及制定相關的所要設計的教學活動。
比如,同樣學習“enjoy”這個單詞,如果目標是教學它的讀音,學習類型是屬于動作技能學習。如果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拼讀和拼寫“enjoy”,那么學習類型就是是認知策略(陳述性知識的最低水平)。如果學習它的詞義和“enjoy doing sth.”的具體用法,則屬于具體概念教學,按照具體實際的語言教學目標,來確定教學方法,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因此,設計教學活動前能確認學習結果類型,對于我們教學工作者能更好的把握教學目標有著重大意義。
在“神不散”的基礎上,我們要充分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和學生的學習創造性,確保英語課堂教學活動好看精彩并且學生樂于參與。《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上,不要再追求課堂的絕對安靜和學生的絕對服從,要允許學生稍稍“亂”些,讓學生在忘我地投入課堂活動時動起來,這樣課堂才能迸發出生命的活力。
(1)從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設計教學活動
興趣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之源。由于初中學生有意注意力在20~25分鐘之間,教學活動形式的多樣化也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其興趣性和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切忌堂堂一個樣,節節一個調,要能使學生產生新奇感,這樣才能扣住學生的心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這樣的改變只要抓住學生的心理,即使是很小的改變也能有著很好的效果。
通過筆者的觀察,初中學生對于社會上流行事物關注教多,特別是一些新奇事物以及當紅的歌明星。因此就算是簡單的INTERVIEW任務,如果被采訪人從書上的Bob換成JAY周杰倫,他們的參與積極性也是明顯不一樣。另外,處于青春發育期的他們對于動手嘗試能力也有著很濃的興趣愛好:比如在學習“GO FOR IT”新教材八年級上“HOW MUCH…”一課中,讓他們自己動手做簡易的“shake”奶昔,邊做邊用英語向他人介紹制作方法,學生在這樣的親自參與中,很快能完成教學任務。
(2)在設計活動的真實情景性和開放性
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的教學就應該從情景中來回歸到情景中去。仔細研讀現在初中英語教材就不難發現,教材的編排以每單元一個“TOPIC”為主題,而這些主題的編排也是越來越貼近生活和實際應用。那么,我們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如果僅僅是簡單的一問一答,或者讓學生生硬的以學習語法點的應用為出發點,這樣的“形”始終是模式化的。
同樣是學習“Find the right place”一課,設計讓學生看地圖問答。還不如讓學生扮演參觀自己學校的游覽者,就地進行問路和回答。如果條件允許,讓學生走出教室,站在走廊為“來賓”真實指路又何妨?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愿意學更樂于學。
在教授“where is…”一課中,教師可以故意在教室的某一處藏起自己的鑰匙,讓學生邊用兩種“Maybe&may be”英語猜測邊幫老師找鑰匙。就算一時學生在教室上竄下跳,東翻西找的又如何?因為學生真正感到英語的應用是和生活緊密聯系的,而且情態動詞的用法也能不攻自破。
除上述要點之外,作為一堂課的執行者和參與者,英語教師要真正達到“形散而神不散”的課堂效果,還應注意完善實際教學中的活動步驟,保證課堂活動的有效性:比如簡明的活動要求、注重調控課堂節奏和氣氛以及制定活動評價的客觀性。
總之,教無止境。我們教師要在遵循初中生語言學習規律和不同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需求和特點的前提下,依據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做到適時適度,切實可行并富有成效。同時,設計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還應考慮到活動的實踐性、交際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等多種因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師大出版社,2001.
[2]林穎.當代心理科學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典范.心理學教育,2002,(8).
[3]易麗寧.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
[4]劉建華.什么是有效的教學活動.
[5]黃濟,王策三.現代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斐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