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飛
(甘肅省會寧縣郭城農業中學)
數學課是職業高中學校的文化基礎課,因此數學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學生不是消極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覺積極的參與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有根據職業高中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與水平狀況,創設符合和適應學生學習的情境,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去獲取知識,自覺地訓練技能,以達到教學的目的。
職業高中學生一般情況下數學思維較差,這些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表現為學習時沒有興趣,不想動手。究其原因,并非是其智商低下的緣故。造成差的原因主要是在小學和初中的某一學段因在學習數學中發生某些困難,從不大喜歡數學到懼怕數學,使其數學的興趣、情感、意志得不到提升。他們在初中飽受和體驗了來自學校、教師、家長、同學的經常的否定、批評,甚至歧視,從而導致自信心的嚴重挫敗,有的對學習完全喪失興趣。因此,提高職業高中生數學學習的成績,必須對學生的現狀進行準確的診斷和教育干預,實施針對性的教育對策,把從對數學學習的懼怕中解脫出來。
由于所面對職中學生的實際現狀,傳統教法不全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在教學上由以往注重學科基礎知識傳授,變為學科基礎知識傳授與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相并重,在教法上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大膽將數學與生活、與專業學習、與企業中的實例相結合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一些學生熟悉的事物,針對其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進行討論和探索,最后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方法深化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培養他們利用數學眼光看問題和建構數學模型的意識,培養了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畢業后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并根據學生不同能力層次將學生分層次開展因材施教教學,更加注重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踐問題,適時進行探究性教學。并在學生實習之前有針對性地布置數學大型作業。讓學生帶數學問題參與實習,進而體會到數學知識應用的好處,有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使數學教學效果更大提高。
職業學校學生數學基礎參差不齊,學習習慣千差萬別,非智力因素方面差異較大,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仍采用同一教學目標的“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勢必造成學生的學習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實施分層教學。即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使人人學有所獲,職高數學分層教學是因材施教原則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首先根據數學課程教學目標具體要求,設立三個層次,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數學基礎,認知水平和能力發展的意愿,自愿選擇不同的學習層次。其次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專業需要,認真研究各層次相應的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對高層次學生實施高目標教學,講授內容可以更深更寬一些,適當拓展知識面,著力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和自我提高能力,采用“重靈活、多變化、主動學,促能力”;對中層次的學生實施中等目標教學,講課進度慢一些,著重于啟發誘導和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培養,采用“重基礎、多練習、跟著走、勤反饋”;對低層次學生施以基本目標教學,發揮他們的長處和優勢,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和自覺性,逐步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采用“低起點、搭臺階、拉著走、多鼓勵”。實施分層教學,應在保證培養目標與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分別制定出不同的教學計劃。職高的育人目標是培養中初級的應用型人才,在課程內容深度和寬度上強調“必須、實用、夠用”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啟發引導、任務教學、創設情境等教學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獲得知識。
學習數學不僅要有強烈的學習愿望和學習熱情,而且還要有科學的學法,“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好的學習方法和數學思想的形成,將使學生受益終生。當前職中學生普遍沒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為此在教學的各階段有意識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給學生介紹各種不同的學法,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融會貫通,掌握適合自己的學法。在具體作法上,應從培養學生的學習常規抓起,對學生的預習、聽課、筆記、作業、小結、復習等主要環節,制定明確的學習常規。如在預習常規上提出“擬定提綱、有備而習、明確重點、找出難點、記下疑點”;課堂常規:“帶著疑點聽、多觀察、勤思考、重參與、求效率”;課后常規:“認真復習、整理筆記、總結知識、勇于質疑”;作業常規:“先復習、后作業、字跡工整、書寫規范、表達準確,錯題重做”,并且嚴格檢查落實。同時要教會他們如何在閱讀中、做題中理解概念、公式,歸納做題的方法,從而總結出一些題目類型,得出規律。教會學生怎樣進行分階段總結,怎樣整理歸類學習資料做好筆記,怎樣進行知識的查漏補缺,怎樣用類比手段進行知識的反饋,將所學知識落到實處。
基于企業需要有新觀念、能夠不斷從事技術創新、善于經營和開拓市場、有團隊精神等綜合素質的職業高中技術人才。職業高中數學教學應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學具有不僅使學生學知、學做,而且使學生學共同生活,學共同發展的目標任務。在數學教學中充分應用各章節閱讀材料教育學生,新觀念不僅包含對事物的新認識、新思想,而且包含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作為新人才就必須學會學習,并不斷地學習,獲取新知識以更新觀念。創新能力在數學教學中主要表現對已解決問題尋求新的解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索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和創新。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教學問題情境,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探索未知領域,尋找客觀真理,成為發現者,讓學生自始至終地參與探索過程,發展創新能力。現實生活中許多問題都需用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去思考解決。比如賓館客房應如何定價能使出租收入最大;漁場主怎樣經營既能獲得最高產量,又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一個好的產品營銷方案怎樣設計能快速得到市場認可,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教學中經實踐應用問題解決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經營和開拓市場的能力,讓學生對一個數學問題或實際問題設計出最佳的解決方案或模型,有力提高了學生的經營和開拓市場的能力。團隊精神是一種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在數學教學中要設計一些能讓學生互相配合能解決的問題,增進學生協作意識,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使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會團結合作,認識到只有齊心協力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1]鄭毓信.改革熱潮中的冷思考.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2,(9).
[2]陳輝志.新教材中的問題情境創設.湖南教育,2003,(6).
[3]鐘啟泉等.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