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
(江蘇省泗陽王集中學)
據抽樣調查顯示,一直以來,高考現代文得分率都是處于最低線上,讓人不得不要追問:我們的現代文教學到底是怎么搞的?稍加探究即可發現以下問題:教師、學生輕視現代文,干脆不教學。學校教師放棄現代文教學,主要是因為高考不會考到那些課文;教師教學不得法。當前的語文教育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很流行的一種弊端就是,用繁瑣的分析講解、五花八門的語基知識、花樣百出的練習題,代替了學生的閱讀和領悟。這種重視技術訓練而忽視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的做法,可謂是舍本逐末,自然不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從語言工具論來看,語文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提高人的語感能力,使之“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不僅其中的“理解”是語感問題,“運用”也是語感問題。
(1)誦讀語段,增強語感
從教學的角度來說,訓練語感的有效途徑就是誦讀。重視誦讀,原來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所謂“文選爛,秀才半”,“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吟”。言雖簡單,卻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語文教學長期陷入誤區的突出表現就是——不讀書!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樣,好文章不讀不知其美。只有經過反復誦讀,方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而在這個整體的把握過程中,對于文中所涉及的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味與琢磨,便是一種不知不覺的訓練。這種訓練與那種單項分解知識點的訓練不同,前者是動態的、活的訓練,后者是靜態的、死的訓練。因此,精彩的語段必須熟讀成誦,在誦讀中喚起情感,在誦讀中體味語言運用之妙,也只有在誦讀中才能增強學生的語感能力。
當然培養語感,學生還必須在理解領悟的基礎上熟讀、背誦。理解是前提,重復是關鍵。對語言的理解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比如分析、比較、揣摩等。但是,理解了,懂得了,還不是學習語言的終結,恰恰是學習語言的開始。因為理解了,并不等于化為己有,成為語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經過多次的重復,語言文字的規律、含義、情味等,才會在頭腦中固定下來,才會在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形成牢固的聯系系統,才會出現技能化、自動化,于是語感才會形成。沒有重復,也就沒有語感。
(2)揣摩文段,體味語言
揣摩句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是獲得語感的一個有效辦法。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一些關鍵詞,聯系上下文,進行比較、揣摩,來感知其特殊的語境含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這么一句: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句中“寂寞”一詞,一般用來形容人的心情,而形容“路”,似乎用詞欠當。但我們結合語境分析,就會發現用詞之妙了。從客觀方面來說,夏夜的荷塘并非“寂靜”無聲,作者在下文就描寫了聲音;從主觀方面看,作者說不滿當時的現實,又幻想超脫現實,于是便感到了“寂寞”。這樣,主客觀因素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選用“寂寞”的語境。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堂應以語言訓練為主”,這句話有兩個層面的含義:語文課姓“語”,語文課堂應以學習語言為主;語文課應以“訓練”為主。語文課可“講”的東西很多,在各科教學中,語文恐怕是最有“講頭”的一門學科。但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不是“講”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
(1)學生閱讀品悟
課堂給出學生閱讀品悟的空間。反思我們的有語文教學,我們老師總是慷慨得無以復加,總想把自己所有的一切盡可能多盡可能快地傳遞給學生。所以我們總是不停地講。但讓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在我們的知識寶庫中,有多少知識和情感是我們老師填入我們的大腦?語文課本中和試卷上的文章每一章都是鮮活的:那是字里行間閃爍的人生智慧,是一種“大文化”,是潛藏在語言背后更鮮活的寶物。
(2)學生嘗試表達
學生在閱讀一定時間后,當堂動手進行語言操練,這就是嘗試表達。我們經常也看到一些學生喜歡自己搞一些摘抄,但不見得這樣就能做好文段分析題,為什么呢?這里欠缺一個“嘗試表達”的訓練階段。所謂“嘗試表達”是讓學生學會把自己對讀到的某個語段的感覺嘗試著表達出來,這種表達,可以是口頭的,包括針對課本語段的品味,也可以是筆頭的,且盡可能多地創設機會讓學生寫,可以適當印發一些小語段的資料,對學生“嘗試表達”的“作品”進行擇優評比。
①傳達給學生一個理念
一定要以“我”的眼光談出“我”對某語段的感覺,這才是學生走向“現代文閱讀”的要旨。
②讓學生在訓練中獲得表達的快樂,提高興趣
多鼓勵學生的即性發揮,讓學生在一個沒有人動輒叫停、指手畫腳的環境氛圍中獲得一種自得其樂的寫作快感。這是學生快樂學習的動力,是學生產生閱讀興趣的源泉。
③引導閱讀,提高品位
可以提供以下兩類文章供學生閱讀:文藝性社科類文章:這類文章可以給予學生一些理性上的認識,教會他們學會更廣闊、更深入、更理智地去看待文本。比如《生活的詩意》《藝術的品格》《外來文化與中國語言學的發展》等。對古今名家名作的純正的賞析類文章:這類作品可以讓學生透過大家的視角去看名作,感受那些專業術語下的理性分析,找尋自己與這些賞析文之間的差距,揣摩一種更典雅、更穩重、更有說服力的賞析思維。如周汝昌的《紅樓夢新證》、南懷瑾的《論語別裁》等。
文思是“行文思路”的簡稱。行文思路是作者或者反映生活,或者闡述看法所走的路子。閱讀文章必須能理出作者思維發展的過程。只有理清思維發展的過程,才能理解文章的全貌,準確領會文章達意的真實本質。
現代文閱讀教學必須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如教學《想北平》,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呢?首先表明自己想寫北平,可城大事繁難以盡述,盡管如此,自己深愛北平、思念北平,“想說而說不出”,但還是要說;接著從不同的層面或者說側面記述北平,表現北平城凸現自然、動中有靜、物產豐富等等特點;最后說到深處、細處,更勾起了自己的無限眷戀,直白地表達自己“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從這一簡要的梳理可以看出,作品的思路和結構并不復雜。
如此思路分析,會逐步提高學生言語的條理性,增強表達能力。需要說明的是,分析文思必須和文體特征結合,記敘文應著重研究事件的起因、經過、結局,議論文應著重研究論證過程,說明文應著重研究說明順序,這是文思在不同文件中體現的特點。
[1]榮文軍.加強技術性指導,提高現代文閱讀得分幾率——突破高考現代文閱讀困境的再探索.2009.
[2]呂叔湘論語文教學.
[3]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4]張傳宗.構建以語言教學為核心的語文教學體系.課程·教材·教法,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