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
(青海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青海 西寧 810012)
論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馬力
(青海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青海 西寧 810012)
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狀況總體是良好的,但是由于社會環境變遷、就業壓力以及生活壓力加大等原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新情況和新問題,產生了理想與現實、主動與被動、自尊與自卑、學習與創造、人際關系、情緒心理與挫折心理、擇業心理等矛盾。因此,應針對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探討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目前,社會的激烈競爭已經滲入到學校中,在校大學生面對如此的競爭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中出現心理障礙傾向的約占20%~30%,有較嚴重心理障礙者約占10%,有嚴重心理異常情況者約占1%,并且該比例呈上升趨勢。近年來,各高校大學生輕生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大學生產生輕生念頭的原因主要有學習壓力、生活壓力以及感情問題等。
未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都會認為大學校園是非常美好的,而其中卻隱藏著很多問題,困擾大學生的首要問題就是心理健康問題。在校大學生基本上都處于18~25歲年齡階段,從心理學觀念上看,這個時期學生的心理發展尚處于未成熟階段,因此,這個時期出現各種不同的心理問題和困惑是必然的。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自卑與怯懦心理。有些學生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心,一遇到困難,首先就會表現出退縮和畏難的心理,對周圍事物較為敏感;(2)嫉妒與報復心理。有些學生發現自己無論是在哪方面都不如別人,就會產生一種不悅、自慚、怨恨情緒,有的甚至采取違法行為報復那些曾經讓自己受挫的人;(3)孤獨與冷漠心理。有些學生會表現得不合群,總是獨自行動,基本上不與其他同學進行情感或者思想交流,心里總是孤單寂寞的,并且這些學生對周圍任何事物都抱著與己無關的消極情緒;(4)網絡心理障礙。網絡的應用不僅給大學生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便捷,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負面影響。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自控能力較弱,網絡已經成為他們消磨時間的工具,以致上網成癮;(5)異性交往心理迷茫。有一部分學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能夠將友誼與愛情的關系正確區別開來,對于友情與愛情的界限劃不清,而且部分學校對大學生談戀愛的態度還不夠明確,使得學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與異性交往存在很多困難,從而導致不愿與異性交往。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多且較為嚴重,亟需探討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應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加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全校各部門密切配合,將其作為全校各部門的責任,而并不僅僅是心理咨詢室的任務。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德育管理體系中,盡可能地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條件,解決其中的困難與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建立對加強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意義重大,該小組的組長可由主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或副校長擔任,應制定本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細則,從制度上保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同時,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次,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就是課堂教學。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常規教學體系,列入教學計劃之中,規范教學管理,優化課程設置,改革教學手段,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認識心理以及調節心理的技術。再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積極的處事方式、樂觀的人生態度、良好的意志品質。如果沒有心理健康教育,將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空泛。絕大多數高職學生心理出現問題都是由于自己不能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認識自己,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使高職學生從客觀的角度認清自己,坦然地接受真實的自己,從而培養健康的心理。
優化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必須引起重視,形成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尤其應當注重人性化的設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我發展空間和有利條件,這對提高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不無裨益。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各自的有利條件,挖掘潛力,為心理健康教育創造適宜的條件,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學校可以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講座、報告、主題班會、心理劇表演、心理知識競賽等為載體,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媒介大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其次,可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位教師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各科教學過程之中,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和學習方法,發揮學生的心理潛能,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愛護學生的心靈,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再次,要加強校風、班風建設。幽靜的校園、優美的環境和文明端莊的言行自然會使人心情舒暢、氣氛和諧,也可為轉變學生認知、調整學生心態和行為創造有利條件。人際關系往往是大學生最關注的問題之一,高職學生對人際關系問題的關注度超過了學習,在不經意間,成為導致學生心理困擾的主要根源之一。宿舍里同學之間關系的難以相處首當其沖。因此,優化人際關系,將班級建成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理解、關系和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溫暖集體,有利于促進高職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最后,要成立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協會,各高職院校應積極指導協會開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動,如心理培訓、心理劇表演、心理電影賞析等,提高學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
開展全面心理咨詢與輔導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學校心理輔導與咨詢。學校應建立心理咨詢室,通過個別咨詢、書信咨詢等多種形式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給予指導,幫助他們排解心理的困惑。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要從全局出發,不要只針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還要面向全體學生,幫助學生科學地認識與把握自己的心理,能夠充分地了解自己心理發展現狀、發展方向及存在的問題,并且能夠很好地掌握一些心理學方法,從而能夠對生活和學習中產生的各種心理行為問題進行自我調控。開展全面心理咨詢與輔導的最終目標是充分開發全體學生的潛能,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自尊、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建立危機干預體系 危機干預是人類處理危機、給處于危機之中的個人或群體提供有效幫助和支持的一種必然的應對策略。危機干預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們從不良事件中走出來。我國有些高職院校已經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及自殺預防工作體系,通過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及自殺預防工作體系的構建,基本做到了心理危機的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應對,避免或減少了心理危機對校園安全穩定工作的沖擊。人們有時候會把危機干預當作是危機的被動干預,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危機干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僅僅是危機到來時的即時干預,這是被動干預。積極主動的危機干預是預防、即時、善后干預三者相結合,即要積極構建學院、系、班級心理危機干預網絡,形成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應對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構建個人、家庭、學校、社會整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統。我國仍然有許多學校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處于缺失狀態,導致各種悲劇一而再地發生。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要從基層和制度建設開始進行預防和干預,積極推行各種制度(如心理委員會制度、心理異常學生報告制度、院系心理危機學生月報制度等),并且要建立心理健康指導中心、系與班級之間心理信息的相互溝通及交流的完善體系。
構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應由三個層面構成:一是院級指導層。此層由學院學工處直接進行管理,主要負責全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組織、班級心理委員會的培訓、學生心理檔案建立等工作。二是系級延伸層。此層主要由各專業輔導員組成,主要負責對本專業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指導,一旦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及時地匯報給學院心理中心。三是學生自助層。此層主要由大學生心理協會、班級心理委員會組成,其主要任務是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組織活動,反饋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高職院校中每個協會都有權利開展各種活動,大學生心理協會也是如此,大學生心理協會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積極開展各種心理活動,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與普通的學生社團不同,大學生心理協會、心理委員會應在專業心理輔導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例如心理宣傳月、危機干預、心理劇大賽等),協助心理教育中心做好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通過心理劇表演,鼓勵學生還原自己當時抑郁的情境,然后,讓其他學生通過表演的方式給出正確的應對、處理方法,這樣能讓學生有更為切身的領悟。班級心理委員會要及時將所要培訓的心理信息傳遞給學生,需要建立心理信息報送制度,每天要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情況以書面的形式匯報上去,及時將有需要的學生邀請至心理中心,在班級中可以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 隨著高職院校的不斷擴招,學生規模越來越大,心理咨詢室已經無法滿足如此規模學生的需求,網絡也已經成為學生生活和學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職院校可通過建立心理健康網絡平臺解決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可通過學校已有的網絡資源,開設資源共享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網站,向學生介紹心理健康知識、環節或調解心理壓力的技巧,提供心理健康測試或實施心理健康調查等。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實現校與校之間的溝通交流,能節省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高職院校在網站上可開設留言咨詢、在線咨詢或電子郵件咨詢等網絡咨詢服務,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擴大心理咨詢渠道。由于網絡具有隱蔽性、開放性和虛擬性,使學生愿意將自己的困惑、不悅、壓抑等傾訴出來,而且學生對于較為敏感的問題可以直接向教師求助,從而可使學生與心理咨詢教師能夠及時地進行交流溝通,及時地將自己所遇到的困惑化解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能夠通過網絡更為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地了解學生的真實心理健康動態,分析研究問題要有針對性,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效地開展。
近年來,因為面臨生活困境、情感困惑、就業競爭、性格缺陷等種種原因,有很多高職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障礙或疾病,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值得欣慰的是,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視,各高職院校已經通過各種形式,證明了其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從而使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提升,有效地解決了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1]余益兵,方明,陳曉慧.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述評[J].中國特殊教育,2010,(11).
[2]韓云萍,王躍,朱麗芬,余燕.課堂教學對高職高專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5).
[3]李瑞玲,李笑梅,李連玉.對大學生加強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當代教育科學,2010,(7).
[4]鄭祥專.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視角——大學生積極人格發展探新[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9,(4).
[5]曾慶娣.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2006,(23).
[6]柳忠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7]郭開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0,(33).
[8]孫志林.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9).
G715
A
1672-5727(2012)05-0043-02
馬力(1967—),女,青海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與高職教育管理。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