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江
(沙洲職業工學院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高職院校應用寫作教材探析
劉澤江
(沙洲職業工學院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從提高大學生寫作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入手,對高職院校應用寫作教材進行比較和分析,探討了高職院校應用寫作教材編寫應遵循的規律,指出了現行教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修改建議。
高職院校;應用寫作;教材編寫
近年來,根據教學工作的需要,各類高職院校編輯出版了多種應用寫作教材。通過幾年來教材使用的實踐和筆者對各類教材的比較,試作以下探討。
大學文科類寫作教學應包括兩部分,即基礎寫作和應用寫作。基礎寫作的任務是研究文章寫作的一般理論、規律和方法;而應用寫作研究的重點則是各類文體的寫作規律和方法。也就是說,應用寫作是寫作家族中的一個分支,它以基礎寫作為前提和先導,是基礎寫作的繼承和延續。兩者既密切相關,又各自獨立。從知識發展的連續性來看,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一面。
應用寫作教材大致有兩種編寫方式:一是根本不涉及基礎寫作知識,開宗明義,分門別類地大講各種應用文種的概念、意義、特點、方法等,讓人感到應用寫作似乎與基礎寫作絲毫沒有關系,僅僅了解應用文的概念、意義、特點等就能夠寫應用文了。這種忽視了兩者間直接傳承關系的認識和做法是不科學的。一般來說,大學生在高中階段已接受過基礎寫作知識的學習和訓練,對其可直接進行應用文體教學。但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并非如此。學生在中學階段雖已學過不少基礎寫作知識,但學的比較零散,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所以,有必要在大學階段給予系統、深化和明確。這說明,高職院校應用寫作教材有必要承擔此項任務。二是教材中雖有一點基礎寫作方面的理論和有關知識,但過于簡單,對應用寫作無實際指導作用。
應用寫作課有兩項教學任務:一是傳授與寫作有直接關系的知識、技能、技巧、體驗等;二是實踐寫作活動,即充分利用所講理論、技巧和體驗進行實際文章寫作。要想寫好應用文章,必須較系統、較全面地掌握有關理論知識和技能技巧。為此,高職院校應用寫作教材不僅要編入有先導作用的基礎寫作理論,還必須編入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應用寫作理論。在學習和使用過的教材中,編入較全面、系統、有指導意義的應用寫作教材是有的,但將各種知識組織得支離破碎或本末倒置的教材也不乏其例。有的教材開場就按文種的小類(審計報告、經濟活動分析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經濟預測報告等)不厭其煩地講其意義、作用、特點、寫作方法等,結果是知識重復和交叉。筆者認為,編入教材的應用寫作知識,應該是總括基本理論規律、要求和方法,覆蓋面要寬,內容明確、系統,有統領的作用。而知識的編排要有層次,要有一般與特殊之別。
目前,在文體分類和有關知識的確立方面,各家看法并不一致。但編入教材的文體分類及有關知識的確立,應堅持“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由專家學者們討論認定一個統一的標準和規范。教材的權威性和內容知識的規范性關系密切,規范性決定了使用價值,使用價值的大小直接影響權威性。對文種分類的探討和爭論是正常的,但在教材中應有一個階段性理論的固定和統一。在這方面,中學語文教材的統一與固定是值得借鑒的。
應用文有許多文種,而且每種文體又可分為若干小類。隨著社會的發展,新鮮事物的出現,新的應用文種又在不斷增加,文種的地位和有關文種的寫作知識也隨之發生變化。要解決與處理這種矛盾,必須遵循有關知識在一定時期固定性的原則。也就是說,要在大范圍的固定中增減一定內容,熟悉的文種不作詳細介紹,新的具體文種在教材中增加一節即可。即使不進入教材也無妨,這更能給教師增加一片尋找知識的天地,因為大學教師既有按大綱要求篩選教學內容的權利,又有不斷補充新的科研成果的義務。因此,教材內容應有階段性、固定性,不能轉變過快。
現已出版的教材,有的選了幾十個文種,逐一介紹,既不精當,也無代表性,結果是哪一個文種都講不清楚,更談不到弄清差別了。教材所選文種應精當。所謂精當,就是要結合所講理論的特點來選取有代表性的幾類文種,使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掌握應用文的框架,進而能寫常用應用文。文種選得多而雜固然不好,但選得過少也無益。我們的主張是精而得當,有代表性,既能反映全貌,又能指導實踐。
高職院校應用寫作教材與一般語文教材不同,它必須由理論規律方法介紹和例文展示兩部分組成,而且例文占的比例較大,其地位也不亞于理論知識。應用寫作教材如果只講一些理論規律和方法,而沒有切實運用理論方法的例文作演示和旁證,即使再好的理論也很難運用。例文是理論知識的具體化,是學生寫作活動的樣板,是實現寫作教學環節必不可少的內容。所以,選入應用寫作教材中的例文必須具有典范性。一是與該章該節介紹的理論知識有機配合,確實對理論知識有具體注解的作用。只有選取充分體現理論要求的例文,對教與學才有切實的指導意義,才能增強教材的可信性和使用價值。二是例文必須規范、典型。所謂規范、典型,就是不僅要忠實體現所講的理論知識,而且在篇章結構、語言、標點等諸方面都要符合標準,是學生仿擬和消化理解知識的范例。
對例文提出上述要求,是由寫作教學的環節決定的。幾年來,在教學中按照“讀、析、寫”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效果是比較好的。所謂“讀”,就是反復閱讀例文,讀的目的在于消化理論知識,理解方法技巧的實際使用,變書本知識為自己的實際體驗。“析”是分析例文,讀的過程中必須細細咀嚼,剖析文章,在分析過程中展示例文在章法、技巧方面的成敗之處。這種從實際到理論的研究過程必能提高鑒賞和寫作能力。讀和析這兩個環節,對習作者提高實際能力十分必要,但讀、析的文章都應是典范的例文,這種例文對習作者掌握準確的知識、培養切實的能力,具有實際的指導價值。“寫”就是寫文章。初學寫作者必須經過仿擬典范的例文來實現自己的寫作過程。所謂仿擬,就是將讀、析例文中得到的知識和技巧直接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或直接模擬例文去組織自己的材料。在校學生的作文多為這種仿擬品。只有通過反復仿擬后,才能使習作活動自由。因此,典范的例文在應用寫作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教學中的價值不可低估。目前,高職院校應用寫作教材中典范例文確實不多,所以在這方面多下工夫十分必要。要使所選取的例文典型規范,可行的辦法是對原文進行大量的修改與加工,使之符合理論規律和章法。現在見到的應用文篇章中,由應用文大師寫的作品較少,而且應用文被普遍重視并有多人參與寫作的時間也不算長,加之有些理論、規律及方法尚在研討中,在應用寫作發展的特殊歷史時期里,想找到如同文藝作品那樣的典范文章是困難的。為了提高教材的質量,使習作者讀到更多更好的范文,提高他們對應用文的認識,增強習作信心,教材編寫者必須在原文修改和加工等方面下一番苦功。
[1]強天政.高職應用寫作主體“五式教學法”初探[J].應用寫作,2009,(12):39-40.
[2]董曉玲.對高校應用寫作課程若干問題的探討[J].寫作,2010,(15):7-10.
[3]汪德寧.高職寫作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初探[J].寫作,2011,(1):19-22.
[4]張美娟.對應用寫作項目化教學實踐的探索[J].應用寫作,2011,(5):36-37.
[5]郭偉.應用文基礎理論體系構建本質論探析[J].寫作,2011,(5):19-22.
G712
A
1672-5727(2012)05-0118-02
劉澤江(1964—),男,山東諸城人,文學碩士,沙洲職業工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應用文寫作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