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取文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440)
論自主學習意識下提高英語翻譯能力的途徑
唐取文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440)
通過對自主學習理論及翻譯能力構成維度的總結,調查并分析了《中英文翻譯》班學生學習英語的情況,指出了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提高學生英語翻譯能力、調整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途徑。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英語翻譯能力
翻譯是衡量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雙語轉換能力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學生翻譯水平的高低取決于翻譯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而翻譯教學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翻譯知識體系,獲取一種運用特定語言進行跨文化信息傳播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翻譯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對學生的后續學習和工作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王銀全認為現有的翻譯教學模式有必要進行調整,翻譯課堂必須擺脫脫離具體語境的、缺乏真實性的操練,尤其是必須改變遠離實際的、以教師提供的參考譯文為翻譯教學最終目的的教學模式。同樣,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工作過程為教學方法”的高職教育模式中,也需要探索一種適應高職教育模式的翻譯教學方法,旨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
翻譯能力構成維度 不同的學者對翻譯能力的構成有不同的觀點。錢春花對Nuebert提出的語言能力、文化能力、文本能力、主題能力和轉換能力等五種翻譯能力進行了重新定義,她認為翻譯能力主要包括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認知能力維度構成直覺與概念、邏輯推理和信息加工能力;語言能力維度包括語法句法、語言合成和文化意識;交際能力維度包括接受能力、創造能力和應變能力。強調翻譯能力應建立在語言和語用的能力之上,這種能力由知識、能力和策略構成。翻譯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譯者應當有效地充當文化橋梁的作用,力求使目標語文本實現其預定的交際效果。
自主學習理論內涵 Henri Holec指出:自主學習 (Self-Regulated Learning,簡稱SRL)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能夠就有關學習各方面的問題進行決策。也就是說,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動而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其核心是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主體的能動性、自覺性、參與性和創造性。自主學習主要包括:有學習責任心、明確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評估學習進步和調整學習策略,這五項內容構成了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體框架。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自己正在進行的學習活動進行主動、積極、自覺的計劃、監控、評價及調整,以探索自己最佳的學習方式。
現有的翻譯教學多以學科的理論體系作為教學的主線,主要講解翻譯理論知識,輔以少量相應的中英對譯練習。這種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具體語境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和特殊性,造成了學生翻譯理論知識掌握不夠,導致語言實際應用準確性欠缺。這一局面脫離了“面向社會、針對崗位、輔助主修、強化應用”的高職教育理念,也忽視了學生 “兩意識——自主學習意識、創新意識 ”和“兩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違背了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從實際的課堂教學出發,探索一種符合高職教育和學生認可的教學模式,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
2009年5月,筆者對我院中英文翻譯班(選修班)的學生發放了200份《中英文翻譯》課堂教與學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86份,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自主學習性、學習目的、學習方式和課堂教學模式等方面。
調查結果顯示: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84.9%的學生認為自主學習需要教師的指導,11%的學生認為不需要教師的指導。說明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模式仍然保留著中學的模式,缺乏自主學習的理念,或者說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不知如何著手學習。在高職教育模式中,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學生的實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起主導作用的同時,要意識到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優化教學內容,靈活組織課堂教學,在潛移默化的作用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
在學習效率方面,50%的學生認為自主學習的效率比課堂教學要低,翻譯能力的提高速度要慢,只有26.04%的學生持不同的觀點,11.3%的學生認為無所謂,12.9%的學生不清楚。說明了學生由于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在沒有教師的指導時,即使在課堂上,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也有所欠缺,因此,學習的效率也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自然翻譯能力提高的速度也比較慢。
在學習主動性方面,62%的學生能夠完成學習任務,9.07%的學生被迫完成學習任務,只有28.30%的學生主動完成學習任務,仍說明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學習目的方面,28.1%的學生出于興趣選修本課程,61.08%的學生選修本課程是為了提高翻譯能力,只有不到10.82%的學生是為了學分和就業。說明大部分學生意識到翻譯能力的提高對學好英語的重要性,同時,學生更注重英語知識的實用性。即使學生是為了就業而選修本門課程,也說明學生已經意識到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語將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密切相關。
在課堂教學模式方面,70.6%的學生最喜歡的翻譯課堂教學模式依次為虛擬情境、項目導向、案例教學,只有0.82%的學生選擇了任務型。說明學生雖然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但他們還是希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精心挑選實用性強的教學內容并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希望教師給予恰當的指引并通過虛擬情境、項目導向、案例等教學形式,把翻譯的理論知識融入職場情境,體現語言學習的實用性,強化語言的應用能力。
在學習方式方面,85.2%的學生認為交流合作對翻譯學習很重要,92%的學生認為課堂討論對學習翻譯很重要。說明學生已經意識到只有通過交流、通過討論,才能檢驗自身翻譯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同時,也說明了語言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交流,沒有交流就無法體現語言的實用性。學生希望通過一種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掌握翻譯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翻譯能力。
在翻譯理論的學習對翻譯能力培養方面,85%以上的學生認為翻譯理論的學習對翻譯能力的培養很重要,說明學生也意識到理論知識的掌握對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到,學生在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情況下,又希望在虛擬情境、項目導向、案例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習。作為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如何在強化自主學習意識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情況下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確實值得我們共同探討。
高職高專教育理念的更新 2004年,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高職高專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標及途徑,指出“高職高專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發展的道路。高等職業院校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以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發展形勢確定辦學目標,加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力度,培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素養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鄒為誠在《關注高職高專英語學習者語言能力指標》中指出:英語應作為一種工作技能,而不是一種文化貴族的標志;外語能力的指標應具備可描述性、可分等性、可檢驗性;語言知識的傳授在注重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知識的基礎上,還需加強社會文化規則(語用、文化、歷史、傳統)、語言的評價和批判能力(人際關系、價值觀等)、交際策略(機智、敏感、照應、靈活)等方面的講解,以便在特定任務、特定環境下使用恰當的語篇和話語規則。2011年廣東省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研討會也提出了英語教學要 “面向社會、針對崗位、輔助主修、強化應用”。
人才培養理念的更新 李家春認為培養體系應以就業需求為導向,將經濟發展和社會人才需求變化趨勢作為培養體系的依據。教師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根據語言學習的規律和特點,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技能。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自主學習理論要求學習者要自主確定學習目標、自主選用學習策略、自主控制學習進程、自主評估學習成果。學生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自主學習者,通常需要一個學習培訓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提高自身學習負責的觀念,自主學習進程的控制與決策,學習成果的自主監控與評價。在現階段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理念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情況下,教師應明確學生學習任務,根據學習任務和學生的學習狀態控制教學過程,通過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與評價,使學生獲得相應的成就感,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模塊的設置與翻譯理論知識的整合 曹永浩在《現代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構建》中指出,因為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有可能多次就業、轉崗或升學,為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課程的開發應面向所有從業人員的任何階段,培養廣泛的職業或專業都需要的一般技能、知識和理解能力。職業課程就像“積木”,“積木課程”可以通過拼接得到對接連通。課程模塊化應該按不同的功能要求,將課程進行分類,組成若干模塊,根據不同的專業或就業的需求進行課程的拼裝、組合和調整。
語言是傳授知識、接受知識、人際交流的載體,沒有交流,語言就失去了應有的功能。如果課堂教學只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語言的使用目的,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就無法提高,運用語言的技能就無法體現。同樣,如果學生缺乏相應的翻譯理論知識,也只能學會中國式的英語。因此,翻譯教學模塊的設置要把翻譯理論知識與語言實際運用融為一體,考慮到學生的專業差異,課程更應該具有通識性、實用性及可操作性。根據工作過程中的實際內容,漢英翻譯課程的模塊可包括:求職模塊(收集招聘信息、撰寫簡歷和求職信,郵件或電話查詢求職結果、面試、答復);致辭模塊(歡迎詞、祝賀詞);介紹模塊(單位介紹,產品介紹,人物介紹,地點介紹);描述模塊(圖片、圖表、人物、事件);辦公事務處理模塊(接待來賓、轉接電話、上傳下達、會議組織與安排);商務旅行模塊(票務和酒店預訂、行程安排、注意事項)等。在這些模塊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能自然而然地掌握翻譯理論知識。如求職模塊撰寫求職信的過程,學生可以掌握基本語法規則、詞的選擇、特定的用語、寫作格式;在面試過程中,學生可以掌握交際策略;根據不同的對象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的情境用語;在介紹模塊中,不同的人物背景,可以使用正式或非正式用語。在所有的情境中,翻譯理論知識的掌握與語言的實際運用二者缺一不可,有了充分的理論知識,語言的表達才會更準確,同樣語言運用的機會越多,理論知識的應用也越嫻熟。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新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新應以高職教育理念和語言學習的目的、規律為指導思想,創設從以傳授知識為中心逐步轉變為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通過模擬情境、項目驅動、案例等教學形式,以獨立翻譯、合作交流、成果展示與評論、譯文賞識、模仿等課堂活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教師扮演課堂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激勵者和評價者等多重角色。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教學環境等教學形式,創設交互式教學模式,形成語言交互、教學與環境交互、情感交互的語言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語言交互中形成雙向的語言思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學與環境交互可以引導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知識和能力,情感交互可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翻譯課堂教學中,以模擬職場情境作為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以職場情境內容作為教學的載體,創造靈活、有趣的教學情境,可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雖然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能力及英語翻譯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但是,教師應該充分領悟高職高專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面向社會,針對崗位,輔助主修,強化應用,根據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不同需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創設模擬職場情境,以模塊教學、任務導向、虛擬案例等不同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實現語言學習的實用性和應用性。
[1]王銀全.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探微[J].外語界,2008,(2):25.
[2]錢春花.交互式教學對學習者翻譯能力的驅動[J].外語界, 2010,(2):20-21.
[3]李素真.高校英語專業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研究[J].美中教育評論,2008,5(2):32-34.
[4]葉苗.翻譯教學的交互式模式研究[J].外語界,2007,(3):52.
G712
A
1672-5727(2012)05-0108-02
唐取文(1976—),女,廣東連州人,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基礎部主任,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