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靜輝
腦卒中是腦血管和血液循環發生障礙所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疾病,又稱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指局部腦組織因血液循環障礙,缺血、缺氧而發生的軟化壞死。腦卒中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癥,發病急驟,變化迅速,而且致死、致殘率極高,對于該病的治療仍是臨床上一個難題,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中醫活血化瘀法對臨床治療及預防腦卒中病具有重要意義。為預后改善且降低患者的致殘率,我院采用以康復護理結合活血化瘀的綜合方法來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療效明顯,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選取的4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均為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之間首次發病的住院患者,且全部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所有的40例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齡在63.8歲(年齡46~77歲),對進行臨床分析的40例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既往史、并發癥方面進行記錄。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康復護理且結合活血化淤的方法治療腦卒中偏癱。早期的康復訓練程序的基礎上,采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療:①5%Glucase或NS 250 ml+血栓通注射液420 mg,以10~14 d為1個療程,共1~2個療程。②缺血性腦卒中:水蛭干粉1 g,以水沖服,3次/d,15 d為1個療程,共采用1~2個療程;出血性腦卒中:水蛭干粉0.5 g,以水沖服,3次/d,15 d為1療程,共1~2療程。通過一定時期的治療,患者的病情均有了明顯的好轉。
治療腦卒中疾病的患者,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康復護理標準治療。對多數患者根據早期康復訓練程序治療,早期康復訓練方法是采用先運動再學習的方法,其訓練項目有:橋式運動(雙橋、單橋)、站立式訓練、前后、左右重心移動訓練、患側下肢支撐訓練(單腿站立支撐)、膝關節屈/伸訓練、踝關節跖屈/背屈訓練、患側下肢負重訓練(起立訓練、下蹲訓練、患肢在下的雙腿交叉坐位起立訓練)、立位骨盆前后傾訓練、軀體旋轉控制訓練、控制骨盆步行訓練、以及步態訓練(平衡杠-平地-斜坡-階梯),同時特別強調采用半蹲位平衡及控制訓練治療。訓練時間一般多為每次45~60 min,每日進行2次,每周訓練6 d。其中康復治療師每日應當以“一對一”的方式指導協助訓練1次,另一次由經過培訓的患者家屬輔助患者進行訓練[1]。
通過采用康復護理結合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腦卒中偏癱的患者,有25例患者痊愈,占總比例的62.5%;好轉的患者為12例,占總比例的30%;治療無效的患者為2例,占5%。運用中藥濕熱敷治療腦卒中總有效率為95%。
人腦的可塑性理論和大腦功能重組理論是康復治療的基礎。腦卒中患者局部病情的損傷組織從理論上可分為潛在的可逆性損傷和不可逆性損傷兩部分。因此,臨床上對腦卒中早期干預治療的目的是保護潛在的可逆性損傷腦組織,使之不發展成不可逆性損傷。利用活血化淤方法治療腦卒中,除阻止微血栓發展外,還可起到破壞微血栓作用,對瘀血病有很強的吸引作用,并能增加缺血組織的供血。為腦的可塑性和大腦功能重組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臨床上應用以康復護理結合活血化淤的方法治療腦卒中,活血化淤為主并強調運用早期康復護理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觀察臨床神經功能缺損,通過研究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康復護理結合活血化淤方法,讓患者在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程度均有明顯療效。這種該方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具有促進的作用,可明顯降低患者的功能障礙,提高其生活質量。同時具有方法簡便、實用、患者易于接受、且不受設備和場地的限制等優點,易于向各級醫院推廣應用。
[1]馬振玲,楊仲樂,王偉.提高腦卒中后癱瘓肢體康復療效的研究進展.中國臨床康復,2004,8(1):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