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傳東 楊政杰 李建軍
中風在現代醫學上屬于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多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而中風給患者及其家人帶來嚴重的影響和負擔。因此,使患者肢體得到康復是大部分家屬的期望,本文就多種針灸法治療中風偏癱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某醫院2012年1月至6月入院治療中風偏癱的60例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中,18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52~80歲,平均年齡63歲;患病時間最短者12 d,最長者六個月,平均患病時間三個月;其中,9例中臟腑,21例中經絡;左側下肢癱瘓18例,右側下肢癱瘓12例。對照組30例中,2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最小者48歲,最大者78歲,平均年齡63歲;患病時間最短者13 d,最長者四個月,平均時間兩個月;5例中臟腑,25例中經絡;左側下肢癱瘓17例,右側下肢癱瘓13例。兩組在年齡、性別、患病時間以及患病部位上的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納入標準 ①中風時間在15 d~5個月,病情基本穩定。②年齡在73歲以下。③與以下標準基本符合。
1.3 診斷標準 ①中醫診斷標準中風偏癱的癥狀的標準要符合國家藥管局頒布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主要癥狀包括:神志不清、失語、口眼歪斜、偏癱等,次要癥狀包括:頭暈、瞳孔變大、喝水法嗆等。一定要具有兩個以上主要癥狀,或一個主要癥狀,兩個次要癥狀。在結合患者的年齡、先兆、誘因等才可以確診為中風偏癱,如果上述條件不符合者,可以可以根據影像學檢查來確診。②西醫診斷標準 根據1995年,中華醫學會修訂頒布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患者要進行CTH或MRI的檢查后才能確診。
采用多種針灸手法聯合治療中風偏癱。例如頭針、體針、梅花針叩刺等多種針灸手法治療中風偏癱患者。
2.1 頭針 穴位選擇:如果下肢癱瘓者,選擇對側運動區上的1/5的位置;上肢癱瘓者,選擇對側運動區中2/5的位置;面癱的患者。選擇對側運動區下2/5的位置;下肢麻木的患者,選擇對側感覺區上1/5的位置;上肢麻木的患者,選擇對側感覺區中1/5的位置;操作方法:針灸前針頭消毒,針頭選擇直徑為0.3 mm,長為40 mm或50 mm的不銹鋼針。針與患者的頭皮呈15°~20°夾角,針頭以最快的速度刺入頭皮,到一定程度,將針平行捻轉,時間為一分鐘左右,留針半小時,1次/d,一個星期為一個療程。
2.2 體針 穴位選擇:內觀、三陰、水溝交匯處作為主穴,合谷、委中、尺澤、極泉為配穴。操作方法:針頭消毒,首先針刺內關穴,進針30 mm左右。捻轉針頭一分鐘;其次,針刺水溝;三陰交匯后斜刺,進針30 mm左右,直到肢體有反射現象為止。留針半小時,1次/d,一星期為一個療程。
2.3 梅花針叩刺 選擇穴位:上肢有麻木感或緊縮感的患者,選擇第1~5胸椎的夾脊穴針刺。下肢麻木或緊縮的患者,選擇第6胸椎~第3腰椎的夾脊穴針刺。操作方法:用梅花針叩刺,直到有出血的現象,同時核還能配合拔罐治療。隔一天進行針刺,4 d為一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 有效:病癥全部消失,患者能自理生活;顯效:病癥有所減輕,生活能自理一部分;好轉:病癥有所好轉,但是效果不明顯;無效:病癥沒有明顯變化,生活不能自理。
3.2 治療效果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兩組治療效果具有明顯統計學意義。
中醫上認為,中風是由于體虛、血瘀、肝火旺、痰阻等原因引起的。而采用針灸治療中風偏癱已經有幾千年歷史。采用頭針、體針以及梅花針聯合治療中風可以幫助患者通經活絡,使患者神志清醒、恢復肢體行動,促進血液流通,因為中風患者體內的細胞有的并沒有壞死,經過針灸的刺激,就能活躍起來。因此,采用多種針灸手法聯合治療中風偏癱具有明顯效果,從而減輕了患者和家屬的負擔。
[1]章薇,劉智,劉伍立,等.針刺協調肌張力平衡治療腦卒中痙攣性癱瘓64例臨床觀察.湖南中醫藥導報,2001,7(9):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