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勝 郭凱慶
頸背部筋膜炎好發于頸肩背部肌肉、筋膜等組織的一種非特異性炎癥疾病,屬于纖維質炎的范疇。常發于長期低頭工作者,主要表現為頸背酸痛不舒,活動不靈活。其主要表現可見到頸、肩和背部沉重如山,活動不靈,酸痛僵硬和肩臂麻木等,也與天氣變化有關,潮濕、陰雨、勞累、風寒、扭傷等科室癥狀加重。患處肌肉發僵、觸及條索狀物,壓之酸痛,揉壓患者感到癥狀減輕和舒適。多無肌力和肌腱反射的改變,X線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近年來隨著電腦和空調的普及,肌筋膜炎的發病率逐漸增高。目前,西醫對本病的治療局限于功能鍛煉、對癥治療、針灸和理療,且療效不顯著。以推拿手法治療筋膜炎療效較佳,效果十分明顯,我科自2010至2012年共治療本病34例,療效較好。現將2年來推拿手法治療方法綜述如下。
34例頸背部筋膜炎均來自門診,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58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2年,每10次為1個療程,其中療程最短5次,療程最長者240次。
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95年頒布實施的《中醫病證診斷標準》。本病常發于肩背、兩肩胛骨之間,肌肉僵硬,局部酸痛,勞累后癥狀加重,有沉重感,背部有固定壓痛點,有反復發作病史,X光檢查排除頸椎病。
3.1 以輕柔的按揉、滾法、一指禪、掌推法、撥法在肩胛背部治療10 min左右,使局部緊張的肌肉逐漸放松。治療時要求病者取俯臥位,雙上肢平放于體側,使背部盡量平坦松弛,以利手法操作。按揉法:醫者先立于患者側方,用掌根按揉患部及周圍軟組織,然后立于患者頭前,用拇指持中、重度力量按揉天宗、肺俞、阿是穴、風門、曲垣及肩胛骨內側緣,使患者有較強的酸脹感,約需4~6 min;滾法:醫者立于患者體側,在患部及其周圍處施以滾法,力量由輕漸重,要有較強的滲透力,可反復操作4~5 min;掌推法:醫者立于患者頭前,用掌根先由上向下,再由內向外進行推按背部肌肉,重點在患側,推移時宜慢不宜快,約需3~4 min;掌摩法:醫者立于患者體側,用掌摩法施法于背部,以患部為主,約3 min;醫者立于患者側后方,在背部行拍法,以局部皮膚略紅潤,患者自感施法部位有輕微顫動為宜。
3.2 點按大椎、風池、肩井、脾俞、天宗、環跳、委中等穴2~3 min,以滾法、按揉、拿捏肩胛背部,再按肌纖維行走方向理筋。
3.3 以較重的按壓、拿法在肩胛背部治療8 min左右,再找出疼痛點或條索結節,在其上做連續性滑動按壓,再用大拇指彈撥5~8遍,彈撥后再以輕柔的手法按揉條索結節處及其周圍的組織,達到松解理筋,使緊張痙攣肌肉放松。
3.4 有小關節紊亂者予以及時糾正,最后以滾揉、輕叩等手法使局部發熱而結束治療。
4.1 療效標準 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臨床治愈:癥狀全部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顯效:癥狀顯著減輕,基本無痛感。
4.2 治療結果 34例肌筋膜炎患者用上述方法治療后,追蹤隨訪,經統計癥狀體征消失無復發者23例。占70%;天氣變化或勞累過度時有不適者11例,占30%;總有效率為100%
頸、肩、背、肌筋膜炎是因肌筋膜組織的突然損傷或慢性勞損所致,又稱肌纖維炎、纖維織炎,是常見的慢性軟組織疾病。其病因由于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等慢性勞損所引起。頸背部筋膜炎屬中國傳統醫學中的“痹證”。因感受風寒濕邪侵襲,閉阻經絡,脾胃虛弱,筋失濡養而發病,或因肝氣郁滯,氣血郁滯不暢,復感風寒內閉,內外相干而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臨床主要以頸肩背部疼痛為突出表現,在病變部位可觸及硬結或條索狀,活動功能有不同程度障礙。祖國醫學認為該病的發生運用推拿手法治療,以松弛肌肉,解除緊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達到疏通經絡、散寒除濕、行氣活血、通則不痛的功效。則病變部位肌肉、肌筋膜等結締組織因炎癥而發生的疼痛及伴隨癥狀得以解除。配以恰當的俞穴組合能祛風化濕、活血化瘀,可疏通經絡中壅滯的氣血,經絡疏通,則脾胃健強,癥狀消除。正如《素問·舉痛論篇》所說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故兩者結合具有良好的療效。
預防治療本證應排除頸椎病,平時應注意預防復發,不要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尤其在室內開冷氣時,注意防寒保暖。手法是推拿治療的重要手段,選用合理手法,控制好手法的幅度和力度,力求平穩、輕巧,使患者在治療過程舒服,無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