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市委黨校 孟鴻玲
消費是推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最穩定、最持久的因素,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具有根本性的拉動作用。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實踐證明,擴大內需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政策,是現階段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擴大內需撬動消費需求潛力上,我國居民消費結構變動是一個需要深刻認識和挖掘的領域[1]。根據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對于擴大內需,調整產業結構,調節供求矛盾,正確引導居民消費,實現消費結構的合理化,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具有重要意義[2]。
近年來,研究居民消費結構的成果不斷涌現,大多采用擴展線性支出系統分析方法(ELES),且大部分學者將消費結構的研究樣本定位在某一特定年份,對居民消費僅做靜態研究,沒有給予動態、規律性的探索[3]。鑒于此,本文運用ELES模型,對我國近年來居民消費結構進行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分析我國居民平均生活消費支出、基本消費需求、邊際消費傾向、需求收入彈性等方面分析消費結構變動趨勢,為我國城市優化消費結構、實現結構升級,真正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提供政策建議。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的平均生活消費支出以及各項消費支出均發生了較大變化。
據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的平均生活消費支出增幅較大,從1998年到如今,增長超過1倍以上,其主要原因在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較快,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以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訊、教育娛樂文化服務、雜項商品和服務為例,居民對這八項消費的支出雖均大體呈上升趨勢,但增長幅度不盡相同。1998~2009年,此八項消費的支出年均增幅(根據居民消費分類價格指數平減,以1998年為基期)為4%、16.7%、8.1%、10.3%、17.2%、15.6%、5.9%、5.9%。年均增幅位列前三的是醫療保健、衣著、生活用品、交通和通訊,這說明居民日益重視醫療保健,居民購買保健器具、滋補保健品增多,促使醫療保健消費穩步增長。隨著對時尚和潮流的追求,衣著類支出大幅增長。同時,隨著外出人員(務工、旅游)的增多,交通和通訊設備的日益完備使得交通和通訊的支出出現較大變化。年均增幅較小的是雜項教育娛樂文化服務,商品、服務和食品支出,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低收入消費群體的消費波動不大,在此方面的消費較低,拉低了整體的人均消費支出。
消費支出與人們的收入密切相關,消費支出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對于不同的消費支出項目由于消費品性質、價格的差別,消費群體的支出額度各異。這基本滿足ELES模型應用時的假設條件。運用擴展線性支出系統進行消費結構分析的優越性表現在:直接運用截面資料進行參數估計。本文以1998~2009年的消費數據資料為依據,借助ELES分析方法,對各年度的截面資料分別進行參數估計,在此基礎上從基本需求、邊際消費傾向、需求收入彈性三方面來研究我國市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動趨勢。
居民的消費性支出分為基本生活需求和超基本生活需求。基本生活需求是居民家庭實現自身再生產的消費底限,也是進一步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邁向“小康”生活的起點。
我國城鎮居民用于基本消費需求的支出以2002年為波峰,呈現先上升后起伏不定的趨勢,這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增加及居民消費意識的日益強化密切相關。
2002年基本需求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達到80%,通過ELES計算,得出在2002年消費支出項目中,居住、教育娛樂以及雜項商品和服務的基本消費需求支出為直轄以來的最高點。這從另一個層面反映城鎮居民的基本消費需求層次有所提高,已開始將消費支出拓寬到更高層次的需求上。2003年后,城鎮居民的基本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總支出的比重雖起伏不定,但都在50%左右徘徊,說明居民開始注重對非基本需求的追求。1998年人均基本消費需求總量占人均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52%,經過公式(5)計算得出,當年人均食品基本消費需求為1608.5元,占基本消費需求總支出的63%,而2003年以后食品消費占基本需求總支出的比重均在50%左右。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居民對超基本生活需求的欲望以及基本需求內部消費結構和整體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的趨勢。
邊際消費傾向以相對數的形式表明增加的消費和增加的收入之間的比率。依據ELES模型,整理得到直轄以來我國市城鎮居民各類消費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基于不同的消費項目,我國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不同。具體到各大類消費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食品類的邊際消費傾向大體呈下降趨勢,這正好與經濟發展規律相符,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食品消費支出的比重將會減少。但下降幅度不大,這一方面反映了居民的消費結構正在緩慢改善,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國城鎮居民對飲食文化的重視,在對新增收入的支配中會考慮到如何增加食品消費的數量和提高食品質量,注意改善營養結構;衣著的邊際消費傾向起伏不定,說明城鎮居民雖然日漸開始注重服裝的質量和品牌,但是仍存在不穩定因素;居住的消費以2003年為分界點,出現兩段較穩定的時期,這說明2003年以后,房地產市場異常活躍,房地產價格的持續高漲推動居民對此項消費支出的不斷增加;家庭設備及用品服務的邊際消費傾向波動幅度較大,最小值(0.05)和最大值(0.15),說明居民在這方面的消費除了受可支配收入制約外,市場機制等因素的影響作用也不可忽視;醫療保健相對來說比較穩定,邊際消費傾向均較低,反映了醫療保健還沒有引起我國市城鎮居民的高度重視。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健康的關注程度將會增強。另外,伴隨著醫療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行,居民的此項消費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將有利于促進醫療用品消費的穩步增長;交通通訊的消費變化較為明顯,主要原因在于交通通訊設備日漸完善,汽車家庭化、電話手機普及化、交通便捷化的加速運轉;教育娛樂文化服務穩定變化,說明隨著教育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對教育多元化的需求,教育投資成為近年來消費的熱點之一。
總體而言,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支出變化在穩定中增長,消費支出隨收入的增加持續增長,但年均增幅(8.31%)低于收入的年均增幅(9.63%),說明消費需求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和挖掘潛力。
具體而言,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水平迅速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優化,食物支出在總消費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消費結構開始從以生存資料為主向生存、發展、享受資料并重發展;2002和2003年是比較特殊的,多項指標為拐點,尤其是在房地產消費中,這與近幾年出現的房地產熱現象十分相符;醫療保健的消費支出的絕對額雖然有所增加,但邊際消費傾向變化不大(0.03~0.05),并且需求收入呈現先降后升趨勢,在2005年以后才出現好轉,說明居民用于該項消費的支出相對于與國家醫療保健政策的實施具有時滯性;居民在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雜項商品和服務、交通通訊以及教育娛樂文化服務的需求收入彈性持續較大,具有較強的可調控余地。
基于以上分析,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仍然存在著一些棘手的問題,為此,應選擇相應的對策進一步擴大和引導居民消費,實現消費結構合理化,真正實現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收入增長是消費增長的前提,收入增長緩慢必然制約消費的增長及其結構的轉變。通過努力發展經濟,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從而實現在總體上提高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達到增強城鎮居民消費能力的目的。
引導人們自覺提高精神文化的消費比重,加大消費中的文化科技含量,提高消費層次和質量;合理引導消費需求,把消費需求引向國家鼓勵發展的消費熱點和領域,引向能啟動市場、促進經濟增長的領域。加大對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雜項商品和服務、交通通訊以及教育娛樂文化服務等需求收入彈性持續較大的消費項目的調控,對基本消費需求內部結構進行調整;同時又盡可能將更多的收入轉向非基本消費領域,提高居民的消費層次。
首先,抓緊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優化社會信用環境,擴大消費信貸規模,拓寬消費信貸領域;其次,大力整頓規范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制假售假等行為,為促進和保障居民消費需求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最后,繼續加大對消費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拓寬消費市場、擴大居民消費創造有利條件。
對于房地產等邊際消費傾向以及需求收入彈性不穩定的消費支出來說,政府應該加強管制,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關鍵時期,應加大監管力度,穩定房地產市場;在醫療保健方面,政府更應該發揮作用,注重提高城鎮居民的健康意識,實施和完善醫療保障措施,保證消費結構在整體上的合理化,使之符合現代消費的發展趨勢,從而使消費結構向著優化升級的方向改變。
[1]李恩靜.從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看擴大內需的動力取向[J].商業時代,2008(1).
[2]盧啟程,段少華,鄒平.云南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07(8).
[3]譚志雄,尹希果,梁艷菊.我國市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擴展線性模型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