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艷霞 王偉 俱西馳 劉小紅
格林-巴利綜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又稱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是小兒常見的自身免疫性周圍神經病[1]。病情進展較快,重癥者在短期內會出現球麻痹,呼吸肌麻痹等癥狀,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及致殘率。作為兒科醫生,掌握GBS的臨床特點及疾病的轉歸,是及時正確診治該病的關鍵。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小兒科及神經內科于2002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間收治的78例小兒GBS患者臨床資料。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GBS診斷標準[2]。年齡:3個月至12歲,男女比例:1.6∶1,<1歲:2例;1~3歲:10例;3~7歲:21例;7~12歲:45例。發病季節:全年均有發病,以9月份發患者數最多,累計30例,其次為8月和7月份,分別為21和19例,12月和3月發病者最少,分別為3和5例。
1.2 臨床特點
1.2.1 誘因 病前1月內有呼吸道感染者45例(45/78,57.7%),腸道感染15例(15/78,占19.2%),發生在6~10月份。受涼、原因不明發熱、皮疹、腮腺炎、藥物接觸史等共12例(12/78,占15.4%)。疫苗接種史者1例(1/78,1.3%)。此外,無明顯誘因5例(5/78,6.4%)。
1.2.2 起病形式 均表現為急性遲緩性癱瘓。形式多樣,雙下肢無力逐漸向雙上肢發展32例(32/78,占41%),單側肢體無力逐漸發展至四肢無力15例(15/78,占19.23%),雙上肢無力向雙下肢發展者15例,及四肢無力16例(16/78,占20.5%)。
1.2.3 癥狀達峰時間 于病后5 d內癥狀達高峰者40例(40/78,占 51.3%),10 d 內達高峰者 66 例 (66/78,占84.6%),15 d內達高峰者74例(74/78,占95%)。癥狀最高峰時,肌力:0級者28例(28/78,占35.8%),1~2級者32例(32/78,占43.6%),3 ~4 級者18 例(18/78,占23.1%)。
1.2.4 伴有顱神經受累情況 顱神經受累者30例(30/78,38.5%)。其中以第Ⅸ、Ⅹ顱神經受累最多,其次為第Ⅶ、Ⅻ顱神經。同時有2對顱神經受累者10例,同時有3對和4對顱神經受累者各7例。
1.2.5 伴有呼吸肌受累情況 伴有呼吸肌受累者74例(74/78,94.9%)。于病后第1周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肌麻痹者61例(61/78,78.2%),第2周出現呼吸肌麻痹者13例(13/78,16.7%)。其中19例曾行氣管切開及人工輔助呼吸。
1.2.6 伴有感覺障礙情況 伴有四肢短套式感覺減退者12例(12/78,15.4%),長套式感覺減退 6 例(6/78,7.7%),只有雙下肢感覺減退者1例(1/78,1.23%),感覺過敏者1例(1/78,1.23%)。
1.2.7 病情開始好轉時間 于病后10 d內開始好轉者10例(10/78,1,2.8%);病后 11~20 d開始好轉者 23例(23/78,29.5%),病后 21~30 d開始好轉者 17例(17/78,21.8%);病后1個月開始好轉25例(25/78,32.1%),住院30 d后病情無好轉者3例。
1.2.8 病情恢復起始部位 無明顯規律性。
1.3 輔助檢查
1.3.1 腦脊液檢查 有腦脊液中蛋白-細胞分離者65例(65/78,83.3%)。其中蛋白輕度增高者(0.5~1.0 g/L)43例;中度增高者(1.1~1.5 g/L)11例;重度增高者(1.6 g/L以上)11例。
1.3.2 肌電圖檢查 62例患者行肌電圖檢查,其中運動傳導速度(MCV)未引出者21例,不同程度MCV減低者40例,MCV正常者1例。
1.3.3 免疫功能的變化,包括外周血T細胞亞群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患兒外周血C、C、C的百分含量顯著降低,而C/C比值卻顯著升高。患兒外周血清IgG水平顯著增高,而其他免疫球蛋白無變化。患兒外周血C百分含量的降低與血清IgG水平的升高呈顯著負相關,C/C比值的增高與血清IgG水平的升高呈顯著正相關。
1.3.4 其他輔助檢查 11例查血沉,>20 mm/1 h者3例;4例行X線胸片檢查,有肺部感染者3例;9例行心電圖檢查,其中心律不齊者1例,竇性心動過速者1例,8例行腦電圖檢查,結果均正常;3例行頭顱CT檢查,結果均正常。
1.4 治療 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者45例;激素沖擊治療者12例;所有GBS患兒均采取支持對癥、預防并發癥等綜合治療,及給予B族維生素及其他營養神經藥物治療。有吞咽困難者鼻飼飲食;伴有呼吸困難、咳痰費力者,給予保持呼吸道通暢,重癥者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人工輔助呼吸。
1.5 預后 住院天數為7~36 d,平均26 d。治愈16例,好轉54例,死亡7例。死亡病例中放棄治療者1例,氣管食管漏者1例,氣管無名動脈破裂大出血者1例,自主神經麻痹致高位腸梗阻者1例,肺部感染者1例,心臟驟停者2例。
GBS是兒科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本組資料具有以下特點:①該病發病以學齡兒童居多。②男性患兒發病率較女性患兒高。③7、8、9月發病多見。與國內的幾家報道相似[3],而與國外 GBS特點有很大不同[4],說明我國的 GBS具有普遍的共性。我們認為可能是機體的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功能失調,加一定的外因(如感染等)的作用所致。此外,多數有外因(如感染、受涼、及疫苗接種等),多數運動性顱、脊神經根受累,多數起病急、進展快、起病形式多樣。
本組丙種球蛋白治療GBS共45例。該病病因有兩種學說,一種是病毒感染學說,一種是感染后自身免疫學說[5]。對于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療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6]:①影響抗體。GBS患者體內常有針對GM1或其他糖化物抗體,IVIG的抗GM1抗體可結合于IgG的不同區,減低致病性。IVIG還能加速IgG抗體的分解代謝,降低致病性自身抗體的水平。②抑制超抗原,阻止其觸發的細胞毒性T細胞的活化和克隆擴增。③阻止補體結合,并防止膜溶解性攻擊性復合體(MAC)形成。④通過飽和、轉化或下調Fc受體的親和力而誘導巨噬細胞的Fc受體阻斷,使致敏巨噬細胞失去功能。⑤影響IL-1、IL-8、IL-6和TNF等細胞因子的抗炎作用。⑥通過間接作用使髓鞘修復。中型治愈率50%,重型治愈率36%,尤其重癥型患者的總顯效率為76%,均明顯高于應用地塞米松和甲強龍。重癥型死亡率僅為8%。因此,對于中、重型GBS,尤其重癥型,在條件允許下應盡早應用IVIG治療,可明顯、迅速改善癥狀,減少死亡率。國內報告IVIG治療GBS全部有效[7]。有文獻報道IVIG療法患者癥狀改善早,出現在治療后的第2~3 d[8]。
GBS被認為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絕大多數患者預后良好,國內報導死亡率8.6%[9]。本組死亡率8.9%,與文獻報導相近。可見,在治療GBS過程中除了注重呼吸肌麻痹及球麻痹情況外,自主神經因素,尤其心臟方面不容忽視。出現心臟疾病的主要原因為GBS患者周圍神經炎性細胞浸潤、節段性脫髓鞘、軸索變性等病變累及了交感神經干、交感神經節、副交感神經,從而伴發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為心率、心律和血壓改變、神經-內分泌異常等。此外,氣管內反復抽吸痰液也可引起室性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和停搏。其他死亡原因包括感染及氣管切開意外。在控制感染方面,除了合理應用抗生素外,氣管切開后的護理也尤為重要,應做到及時拍背、吸痰。
總之,通過對GBS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使我們更加深入的從臨床特點及預后認識此病,雖然激素在GBS治療上有一定的爭議,但實踐證明還有一定效果,對于輕、中型患者療效肯定,沒有明顯副作用。丙種球蛋白尤其適合重型GBS的治療,對縮短病程、緩解癱瘓進展、減少并發癥等具有積極作用,但由于其價格較昂貴,臨床廣泛應用還有一定困難。此外,還應注意GBS的自主神經損害,減少非窒息因素造成的死亡。氣管切開時機宜早不宜遲,危重者常合并呼吸肌麻痹、球麻痹而危及患者生命。我們的體會是小兒病情變化快,加之本身的一些生理、病理特點,呼吸肌麻痹導致的周圍性呼吸衰竭較成人來的快且早,因此絕不能抱僥幸心理,等待觀望。氣管切開后呼吸道管理是關鍵,不可忽視GBS的綜合治療。
[1]王維治.神經病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104.
[2]中華神經科雜志編委會.格林-巴利綜合征診斷標準.中國神經精神科雜志,1994,27(6):380-381.
[3]劉群,范佳,江漢秋,等.格林-巴利綜合征247例臨床治療與預后的分析.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5,02:76-79.
[4]袁錦楣,李海峰.格林-巴利綜合征研究的最新進展.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0,20(1):123-126.
[5]ArigaT,YuRK.Antinglycolipid antibodies in Guillain-Barre syndrom and related diseases:review of clinical features and antibody specificities.NeurosciRes,2005,80(1):13.
[6]HarelM,Shoenfeld Y.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andGuillain-Barre syndrome.ClinRevAllergy Immuno,2005,29(4):281-282.
[7]李海峰,叢志強.Guillain-Barre綜合征治療的進展.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2,15(5):317-319.
[8]Samuelsson A,Tower TL,Ravetch JV.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IVIG mediated through the inhibitory Fcreceptor.Science,2001,291(8):484-486.
[9]鄧燕春,黃遠貴,趙剛.370例吉蘭-巴雷綜合征患者臨床資料分析.中華神經科雜志,2000,33(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