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啟,陶 陽 (河南省信陽市中心醫院,信陽 464000)
近年來,隨著新藥的不斷上市及臨床用藥品種的增多,超常用藥、過度用藥、重復用藥、不當聯合用藥等不合理用藥現象日趨嚴重。2004年,國家頒布了 《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1],將藥品不良反應定義為: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各地醫療機構按要求成立了藥品不良反應管理組織,建立了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和報告制度。本文就我院ADR管理小組收集的419份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我院ADR的特點與規律,以期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資料來源于我院2007~2009年期間收集并上報的有效ADR報告419份。
分別按患者性別、年齡、藥品類別、給藥途徑、ADR累及的器官與系統、臨床表現,設計適當的表格[2],對收集的ADR報告逐一按項目進行統計,填寫表格,然后參考相關文獻進行總結、分析和討論。
419例ADR報告中,男性203人,女性216人,男女之比為1︰1.06。60歲以上患者呈多發趨勢,占總量的41.53%。詳情見表1。

表1 發生ADR患者性別與年齡分布
419例ADR報告中,靜脈滴注為320例,占總量的76.37%,為ADR主要發生途徑,其次為口服給藥,占16.95%,見表2。

表2 引發ADR的給藥途徑分布
引發ADR主要集中在抗感染藥物,共有225例,占53.70%;其次是中藥制劑64例,占15.37%。在抗感染藥物中,頭孢菌素類和喹諾酮類藥物所占比例最大,為58.67%,此兩類藥物均為臨床最常用的藥物。另外,涉及ADR的病例中,單一用藥192例,占45.82%;聯合用藥227例,占54.18%,ADR與聯合用藥有一定的相關性。具體見表3,表4。

表3 引發ADR的藥品類別及構成比

表4 引發ADR的抗感染藥類別及構成比
419例ADR累及器官或系統以皮膚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統最為常見,臨床表現一般為過敏癥狀及胃腸道反應。其它各系統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現,詳見表5。
419例ADR患者經過對癥治療、停藥或改用其它藥物后,痊愈402例,好轉13例,導致住院或住院時間延長的4例,無死亡病例。

表5 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
由表1可知,性別與ADR的發生無明顯關系,60歲以上年齡組ADR患者呈多發趨勢,所占比例為41.53%。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減退,藥物代謝能力下降,從而造成藥物在體內蓄積,增加了ADR的發生概率。因此,老年患者用藥應慎重選擇藥物品種和劑量,盡量實施個體化給藥。同時,臨床藥師應做好該類人群的用藥指導和監護。
ADR發生率最高的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占總量的76.37%,可見靜脈給藥風險較大。首先,該給藥途徑藥物直接進入血液,無肝臟首過效應,藥物相對濃度高,藥物對肌體的刺激迅速而強烈;其次,靜脈滴注對藥物的質量要求高,藥物本身的p H值、微粒、內毒素、賦形劑等都有可能成為ADR的誘因,尤其是輸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環障礙,引起血管栓塞和局部供血不足,進而導致組織缺氧,產生水腫和靜脈炎等[3]。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在臨床藥物治療中應遵循口服優先原則,盡量減少靜脈滴注;確實需要靜脈給藥者,應盡量避免劑量過大、濃度過高、速度過快,尤其是對一些刺激性較大的藥物更應慎重。
由表3、表4可知,引發ADR的藥物種類中,抗感染藥物和中藥制劑所占比例最大,分別為53.70%和15.27%。在抗感染藥物中,頭孢菌素類排在首位(34.67%),喹諾酮類次之(24.00%),與文獻報道一致[4-5]。原因為該兩類藥物抗菌譜廣,藥物活性強,臨床應用廣泛,使用頻率高,同時也存在濫用現象。
引發ADR的中藥制劑主要為中藥注射劑,因為中藥制劑成分復雜,其中的動植物蛋白、鞣質等物質極易引起過敏反應。而且制劑中的添加劑、增溶劑以及因藥物本身的氧化、還原、分解、集合等所形成的雜質均能形成過敏原,導致過敏反應。另外,臨床上中藥注射液聯合用藥現象較普遍,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導致不良反應的重要原因[6]。近年來,臨床中藥注射劑用量越來越大,使用時應嚴格遵循 《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7],發現問題應及時對癥處理。
我院ADR所致器官損害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為主。首先是皮膚損害的臨床表現易于觀察和診斷,而且不易與其它疾病相混淆;其次是各種藥疹主要為變態反應所致,而且目前臨床上常用藥物本身為全抗原或半抗原,可與肌體發生非正常的免疫反應[8]。
在藥物治療過程中ADR既不能預見也無法杜絕,但可以通過合理用藥來減少其發生概率。通過對我院419例不良反應報告的分析認為,相當一部分ADR與臨床不合理用藥有關,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ADR發生率。一是應切實加強臨床用藥管理,建立健全臨床用藥督導制度和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制度,明確醫師使用抗菌藥物的權限,從制度上規范醫師的用藥行為;二是提高臨床醫師對藥品不良反應的認識,自覺抵制藥品促銷行為,不斷加強業務學習,尤其要熟練掌握 《處方管理辦法》[9]、《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10]等法規,以提高合理用藥水平,從源頭上減少ADR的發生;三是臨床藥師要積極開展處方評價和病歷分析工作,對處方實行動態監測和超常預警,對不合理用藥及時進行干預。要經常深入臨床進行合理用藥指導,對特殊患者、特殊藥物開展血藥濃度監測,制定個體化給藥方案。要認真作好ADR監測和上報工作,不斷總結和掌握ADR發生的規律、特點,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幫助。此外,醫院開展靜脈藥物集中配制,建立靜脈藥物調配中心,亦可減少靜脈注射引起的藥品不良反應[11]。
[1]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 [S].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令第7號,2004.
[2]王南松,周學琴,王立軍.459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9,29 (13):1137-1137.
[3]鄭策,梅丹,王蘭,等.關注制劑輔料的ADR [J].中國藥學雜志,2005,40 (9):44-45.
[4]張偉,秦玉花,趙紅衛,等.我院538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J].中國藥房,2009,20 (23):1810-1811.
[5]張嘉麗.我院312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J].中國藥房,2009,20 (32):2537-2539.
[6]鄧增潮,梁增杰.72例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分析 [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05,2 (1):30-31.
[7]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Z].國中醫醫政發 [2010]30號,2010.
[8]趙泉,梁延平,程東升,等.770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9,29 (19):1696-1697.
[9]處方管理辦法 [S].衛生部令第53號,2007.
[10]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 [Z].衛醫發 [2004]285號,2004.
[11]王貴玲.我院靜脈藥物配制中心記錄的不合理醫囑情況分析 [J].中國藥事,2008,22 (5):42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