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倩倩 張新星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關節脫位是一個嚴重而最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僅次于假體松動,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目前報道的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關節脫位的發生率在0.5%~12%,多種因素均可引起患者術后的關節脫位,如手術入路、股骨假體頭尺寸、假體涉及、術后功能鍛煉等[1]。我院近年來通過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預防術后關節脫位取得了一定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近年來收治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8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手術適應證,排除骨質疏松、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精神疾病患者。干預組40例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齡47~85歲,平均67.5歲。對照組40例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齡51~86歲,平均68.4歲。
1.2 研究方法 干預組和對照組患者分別給予干預性護理和常規護理,于術后6個月時對兩組患者進行髖關節Harris評分測定,同時比較關節脫位的發生率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本組數據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s)表示,組間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均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髖關節Harri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髖關節Harris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髖關節Harris評分比較(±s)
由表1可以看出,兩組患者疼痛、關節活動度、畸形、關節功能評分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干預組Harris評分總分較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關節脫位發生率 觀察組無關節脫位發生,對照組關節脫位2例,發生率為5.0%。兩組患者關節脫位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423,P <0.01)。
3.1 心理護理及預防指導 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大多數為老年患者,其行動功能障礙引起心理焦慮的產生,加之患者對手術不了解,缺乏治療信心。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具體心理狀態進行相關心理疏導及護理,針對患者的年齡、文化水平、性別等給予個性化的心理指導。向患者講解髖關節置換術的特點及注意事項,讓患者了解到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情況,同時告知其只要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對手術的心理適應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療及康復效果。
3.2 體位護理 髖關節置換術術后關節脫位的發生往往與患者姿勢不正確有關,因此加強術后體位護理可以降低術后關節脫位的發生率。要求患者保持外展中立位,不交叉下肢,禁止蹺二郎腿;屈髖不超過90°,告知患者以70°以內為安全范圍[2];不得過度外旋;禁俯身從地面或低處揀東西;不要坐在低于45 cm高度或過分松軟的椅子上,使用抬高的廁所座椅;椅子要有撐起身體的把手;不要把患肢的膝蓋放在容易移動的位置上;起身時不可過度屈曲身體;下床時在床上慢慢地倒退,手術腿在前面,慢慢地坐在高于50 cm有扶手的椅子上;上樓時健側先上,下樓時患側先下。指導患者采取正確的臥姿,在患者平臥時給予膝關節下墊一個軟墊,盡量保證膝關節屈曲10°~15°;翻身時應注意正確的姿勢,避免患側髖關節側臥位,以免引起關節壓力增高。
3.3 功能鍛煉 術后盡早的要求患者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肢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血液供應,對保持關節穩定及適當的肌肉張力十分重要。一般在患者麻醉清醒后指導其進行踝關節部位的屈伸運動,以促進股四頭肌及腓腸肌的運動,帶動髖關節的被動側伸。在進行最初的伸展運動時,應注意活動范圍適當,不應過分伸展以免發生危險。對于主動運動較為困難或有其他運動障礙性疾病的患者應給于輔助按摩,以促進局部關節及肌肉的血液循環,防止局部受壓引起相關并發癥[3]。
3.4 預防對策 為防止人工髖關節的脫位,除嚴格控制患者的體位、正確搬運患者、指導并協助患者翻身外,術前應教會患者及家屬正確放置坐便器的方法,充分做好術前指導,講明術后的注意事項,并讓患者掌握,配合治療和護理,加強自護知識指導,提高自理能力。正確早期功能鍛煉,開始走路后的一段時間用小步走,以避免髖關節大幅度伸展。從輪椅或坐便器起立時,要兩腳叉開,張開雙膝,挺胸,不至于上半身向前倒下,以上肢負擔體重慢慢起身。術后短期內,屈曲髖關節不能超過90°,禁止坐過低過矮的凳子。術后短期內(3個月內)應每月復查,觀察髖關節穩定情況,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并發癥。
[1]黃堯,李桂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并發癥的預見性護理.廣西醫學,2011,23(8):1547-1549.
[2]葉向柳,李桂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關節脫位的預見性護理.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23(5):465-468.
[3]張欽彩.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原因分析及護理.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16(13):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