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皋軒 崔梅 李明秋 黃海華
老年癡呆是一種以認知功能缺損為核心癥狀的獲得性智能損害綜合征,具有慢性進行性的特點。睡眠障礙是其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睡眠障礙不僅使患者認知功能、行為能力進一步加重,加快衰退進程,也給照料者帶來了嚴重影響[1]。積極探索老年癡呆患者睡眠障礙的臨床特點及護理對策,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和生活質量,為??婆R床護理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入組標準:選擇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老年病中心患有老年癡呆的老人162例,其中:阿爾茨海默病(AD)87例,血管性癡呆(VD)52例,混合性癡呆(MD)23例。男97例,女65例,年齡65~80歲。所有患者診斷均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次修訂版(DSM-Ⅳ)和美國神經學會、語言障礙和卒中-老年性癡呆、相關疾病學會(NINCDS/ADRD)制定的老年癡呆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各種可能影響睡眠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絞痛、腦卒中、疼痛性疾病等,各類神經癥,營養不良,嚴重感染,留置導尿,藥物或酒精成癮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QSI)和本院編制的老年癡呆患者睡眠日志進行評價。所有睡眠障礙的診斷標準依據國際睡眠障礙分類(ICSD)診斷和編碼手冊于1997年修改的癡呆相關睡眠障礙的診斷標準[3]。所有資料收集和臨床診斷均由??漆t生或護士完成。PQSI評價標準:PQSI總分≥7分判定為睡眠質量差;PQSI因子Ⅱ≥2分判定為入睡困難。
3.1 睡眠衛生教育 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可以改善癡呆患者的睡眠質量[4]。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和方式,建立比較規律的活動和休息時間表。督促患者每天早晨無論睡眠狀態如何都要按制定的時間起床,增加白天身體活動量,盡量減少日間睡眠時間,以便晚上睡眠時間更為集中。避免睡前興奮性運動、吸煙、食用油膩食品及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品及藥物。建議患者采用一些促進睡眠的措施,如睡前1 h排盡小便,入睡前洗溫水澡或洗腳及飲熱牛奶等。
3.2 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和條件 老年癡呆患者要有舒適的睡眠環境,如室溫和光線適宜;床褥不宜太軟,以免翻身困難;為運動過緩和僵直較重的患者提供方便上下床的設施;臥室內放尿壺及便器,有利患者夜間如廁等。避免在有限的睡眠時間內實施影響患者睡眠的醫療護理操作,必須進行的治療和護理操作應穿插于患者的自然覺醒時進行,以免減少被動覺醒次數。
3.3 強化心理疏導,增進正性情感 老年癡呆患者大多伴有情感障礙癥狀,表現為抑郁、偏執及多疑[5]。護士應主動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幫助患者理智地對待疾病,控制情緒,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護理,這對改善患者睡眠障礙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教會患者一些心理調適的技巧,如重視自己的優點和成就,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尋找業余愛好,向醫生、護士及家人傾訴內心想法,疏泄郁悶,獲得安慰和同情。
3.4 睡眠行為干預 幫助患者減少與睡眠無關的行為和建立規律性睡眠-覺醒模式。包括:①只在有睡意時才上床。②床及臥室只用于睡眠,不能在床上閱讀、看電視或工作。③若上床10~15 min不能入睡,則應考慮換別的房間,僅在又有睡意時才上床(目的是重建臥室與睡眠間的關系)。④無論夜間睡多久,清晨應準時起床。⑤白天不打瞌睡。
3.5 積極倡導非藥物治療 具體措施包括:①飲食習慣的改變。②限制日間瞌睡的頻度和時間。③睡眠習慣,如只在正常的睡覺時間上床,每天準時起床等。④環境改變,如增加暴露于光線的時間。⑤生活方式的改變,如增加體育鍛煉或社交往來等。
3.6 睡眠限制療法 督促患者縮短在床上的時間,使躺在床上的時間與有效睡眠時間一樣長。當睡眠效率超過90%時,允許增加20 min臥床時間,睡眠效率低于80%時應減少20 min臥床時間,睡眠效率在80% ~90%之間則保持臥床時間不變。最終,通過周期性調整臥床時間直至達到適度的睡眠時間,使患者易于入睡并增加睡眠穩固性,提高夜間睡眠質量。
3.7 藥物的應用與安全性護理 目前認為對癡呆患者睡眠障礙比較有效的藥物是膽堿脂酶抑制劑,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其他用于癡呆相關睡眠障礙治療的藥物,包括鎮靜催眠藥、抗抑郁藥、典型或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藥物等[6]。護士應向患者詳細介紹所用藥的名稱、治療作用、每天合理服藥的時間、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及正確的服藥方法等。加強遵醫囑服藥重要性的宣教,告誡患者在沒有醫囑的情況下不得私自停藥或改變藥量。同時要教育患者正確應用鎮靜催眠藥物,老年人長期服用鎮靜催眠藥物易產生依賴,并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等副作用。護士應主動告知患者及家屬使用鎮靜催眠藥的原則,即最小劑量、間斷、短期用藥并注意停藥反彈、規律停藥等。同時護士應將臨床所觀察到的患者睡眠障礙情況主動與主管醫生聯系,以便醫生依據睡眠障礙的不同類型和藥物的半衰期有的放矢地選擇藥物。
[1]McCurry SM,Pike KC,Vitiello MV,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ncordance and variability of sleep qualityin person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their caregivers.Sleep,2008,31(5):741-748.
[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si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Washington: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sition.1994:147-154.
[3]American Sleep Disorders Association.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diagnostic and coding manual revised.Rochester,MN:American Sleep Disorders Association,1997.
[4]張巍峰,王曉平,洪江.阿爾茨海默病的相關睡眠障礙.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9,9(2):154-156.
[5]謝多英.齊拉西酮和喹硫平治療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的療效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11,6(25):138-139.
[6]楚向麗,王蔭華.阿爾茨海默病的睡眠障礙.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10(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