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犇 邢華苑
高血壓腦出血又稱腦溢血或出血性腦卒中,好發于50~60歲人群,死亡率和致殘率高,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是血腫的顱內占位效應和出血對周圍腦及腦血管損害產生的一系列病理變化[1]。一般認為外科治療優于內科治療[2]。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筆者采用微創血腫清除術治療56例高血壓腦出血,取得良好效果,現回顧總結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56例患者中男29例,女27例,年齡35~72歲,平均51.4歲。所有病例高血壓病史2~20年,平均8.1年。全部病例均經CT檢查證實,出血量25~105 ml。出血部位依次為殼核36例,10例破入腦室;丘腦出血15例,3例破人腦室;小腦出血4例,1例破人第四腦室;腦干出血1例。發病至就診時間0.5~32 h,平均為4.6 h;住院時間6~22 d,平均13.5 d。
1.2 手術方法 采用局麻加強化或單純局部浸潤麻醉。①對顱內血腫進行CT平掃,選擇頭皮表面的穿刺部位,進行劃線標志,測量標志點距血腫中心的深度。②選用適宜型號的YL-I型微創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將針借助電動顱鉆,鉆通顱骨及硬膜,卸下顱鉆,上人針芯,推至血腫的最大層面中心部位,連接沖洗和引流管道。對于呈腎形、紡錘形、類球形較大的血腫,可選擇兩個穿刺點進行粉碎清除。③注射器抽取2 ml生理鹽水,由引流管處快速注入,緩慢抽吸,反復振蕩數次后抽吸血腫。④ 配制沖洗液(生理鹽水500 ml加鹽酸腎上腺素針1 mg加地塞米松針20 mg),采取等量置換的原則,每次抽取沖洗液5 ml,借助激光針形粉碎器沖洗血腫,沖洗液由側孔引流管流出,直至沖洗液流出清亮止。⑤夾閉引流管,取2~3 ml尿激酶稀釋液4~6萬U注入血腫腔,拔出針型粉碎器,旋上帽蓋,接引流袋,4 h后開放引流。⑥術后第一天復查CT,觀察血腫清除的情況。若血腫基本清除可拔出微創針;若仍有較多殘留,可反復多次注入液化劑液化引流。⑦對丘腦出血破入腦室系統并梗阻性積水的患者,同時行積水側腦室前角穿刺置管外引流術,也可將液化劑經該管注入腦室液化血腫。
本組患者在24 h至4 d的時間內血腫體積清除率達73% 以上。術前、術中及術后均未輸血。參照文獻[3]標準,49例中完全治愈10例;顯著進步30例;進步6例;無明顯變化3例;死亡7例。40例隨訪6個月至3年,正常及生活自理者(ADL I級+ADLⅡ級)達57.5%(23/40)。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神經內科常見病,起病急,病死率及致殘率高,近來提出高血壓性腦出血治療的兩大目的:一是救命;二是最大程度恢復神經功能。微創血腫清除術在國內廣泛開展,且認為療效較好。對于中、重癥腦出血患者,經微創治療后,其有效率、血腫消除速度、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變化均明顯優于保守治療病例。
微創穿刺血腫清除術突出的優點主要表現在:①操作簡便,局麻下手術,術前準備及手術時間短,在20 min內即可完成手術,為搶救患者,特別是對出現急性梗阻性腦積水,枕骨大孔疝的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時間。②手術創傷小,不需用全麻手術,對患者全身狀況影響小,適用于全身狀況不佳及高齡患者。本組8例患者屬于這種情況。③所需設備少,不用特殊監護及血源,費用低,無顱骨缺損,住院時問相對較短,減輕了患者和家屬的精神及經濟負擔。④對腦組織損傷輕,術后并發病相對較少,有利于患者恢復。總之,根據我們臨床實踐,鉆顱術相對于保守治療能顯著提高治療有效率及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段國升,吳孟超.手術學全集·神經外科卷.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303.
[2]姜勇,張愛軍,高軍,等.高血壓腦出血手術適應證多因素分析和數學模型的建立.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3,8(1):27-31.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99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