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英
社區獲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醫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實質炎癥,包括具有明確潛伏期的病原體感染在入院后潛伏期內發病的肺炎[1]。為了探討CAP的臨床特點,提高對該病的診治水平,我們對66例CAP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總結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6例,其中男31例,女35例,年齡19~76歲,平均44歲,其中≥60歲的老年患者 35例,占53.0%;無孕婦和哺乳期女性,均符合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診斷標準[2]。其中典型臨床表現包括發熱、咳嗽、咳痰、發熱胸痛及呼吸困難等,而多數老年患者則出現嗜睡、頭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非特異性癥狀。查體發現肺部存在干、濕啰音,胸部X線檢查可見肺紋理增粗、紊亂、片狀影等。
1.2 治療方法 對所有患者均行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加強營養支持,給予吸氧、解痙、平喘、祛痰、吸痰等綜合治療。同時,根據臨床經驗或痰培養藥敏結果合理選用有效的抗生素,主要以頭孢拉啶、頭孢哌酮、頭孢曲松、左氧氟沙星、亞胺培南、阿奇霉素為主;對于重癥患者采取兩種抗生素聯合應用,治療14 d后判定臨床療效。
1.3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依據衛生部頒發的《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標準》,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細菌學檢查進行綜合評價以確定臨床療效,按痊愈、顯效、進步、無效四級評定。痊愈:癥狀、體征、化驗及病原菌檢查均恢復正常;顯效:病情明顯好轉,但上述4項中有一項未完全恢復正常;進步:用藥后少于3項有所改善,但不顯著;無效:用藥72 h后病情無明顯進步或有所加重。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本組患者治療14 d后,痊愈53例、顯效9例,痊愈率80.3%,總有效率93.9%。治療期間,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社區獲得性肺炎(CAP)病原體種類繁多,包括各種細菌和病毒,以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較多見。患者一般以發熱、頭痛、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為首發癥狀,肺部啰音證實肺內感染,部分患者有胸痛表現,實驗室檢查可見到白細胞增多,部分可見到核左移,效果不佳患者在疾病中期胸片可見肺實變,多見單側腫受累[3]。老年CAP患者由于機體免疫力下降和患有其他慢性病等原因,臨床癥狀、體征不典型、不明顯,很多則表現為嗜睡、頭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神經系統與消化系統的非特異性癥狀,容易造成誤診及漏診,應特別注意。在本病治療初期,還沒得到病原學診斷結果時,需要進行經驗性抗菌治療。在選擇抗菌藥物時應考慮患者的年齡、對抗菌藥物的耐受性或藥物副作用、疾病的嚴重程度、臨床表現、合并聯合用藥情況、接觸史和流行病學等因素。如果用藥72 h后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則應考慮治療方案的正確性,必要時改換其他藥物,或者添加治療衣原體、支原體的抗生素。在病原菌和藥敏試驗結果出來后,應按檢驗結果有針對性地合理選擇抗生素。在應用抗生素時要注意老年患者常有肝腎功能減退,解毒排泄能力差,對藥物易發生不良反應,因此,應少用對肝腎功能有影響的藥物。在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同時,應重視全身綜合治療,保證患者充分休息,攝入足量的蛋白質、熱量、維生素及水分,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對一些病重、年老體衰、貧血以及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可給予血漿、新鮮全、白蛋白、脂肪乳等輔助治療。在進行退熱、化痰、止咳、平喘,保持呼吸道通暢的同時,及時預防和處理并發癥。我們對本組66例患者在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加強營養支持,給予吸氧、解痙、平喘、祛痰、吸痰等綜合治療措施的同時,根據臨床經驗或痰培養藥敏結果選用有效的抗生素,對于重癥患者采取兩種抗生素聯合應用。結果表明,治療14 d后,痊愈53例、顯效9例,痊愈率80.3%,總有效率93.9%。治療期間,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既可以表現為肺炎的典型癥狀,也可以出現神經系統與消化系統的非特異性癥狀,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常臨床癥狀、體征不典型、不明顯,應注意避免誤診和漏診。早期確診,合理應用抗生素并重視全身綜合治療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1]羅金梅,肖毅.抗菌藥物在社區獲得性肺炎中的應用.中國全科醫學·醫生讀者版,2011,14(10):36-38.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6,29(10):651-655.
[3]涂銀萍,崔立華,王晶,等.院外社區獲得性肺炎179例臨床特征分析.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7,27(13):1010-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