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霞 馬麗 張瑞蘭 金敏 孫翠瑩
圍絕經期功能性子宮出血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對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反應性低下所致的無排卵性功血,多發生在中年婦女中,主要表現為子宮不規則出血,常導致不同程度的貧血。治療原則為止血,調整周期,減少經量,防止子宮內膜病變[1],常用的方法是刮宮,性激素治療、子宮內膜切除,效果不佳者則行子宮切除。我院使用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血效果顯著,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3例患者為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婦科確診的圍絕經期功血患者,年齡43~56歲,平均年齡48.7歲,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經過多、月經周期縮短、經期延長等臨床表現,其中47例患者病程在2年以上。所有患者均接受診斷性刮宮,內膜病理結果:單純性子宮內膜增生過長52例,復雜性內膜增生過長11例,均排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癌等器質性疾病。所有患者均無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伴有貧血。隨機分為治療組32例和對照組31例,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治療組選用上海華聯制藥有限分公司生產的米非司酮片劑,米非司酮每日10 mg,早晨空腹頓服,連用3~6個月為1個療程。對照組,陰道流血量多者首先采用炔諾酮5 mg,q 8 h,血止后每隔3日遞減1/3量,直到維持量每日2.5~5.0 mg,持續用到血止后20 d停藥。停藥后3~7 d發生撤藥性出血。出血的第16天肌內注射黃體酮20 mg/d,連用10 d為1周期,共3個周期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每3個月復查肝腎功能,盆腔B超情況,隨訪3個月。
1.3 療效判斷標準 治愈:用藥期間無陰道不規則出血。復發:停藥后再次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閉經:停藥后閉經半年以上。
治療組患者均治愈,在治療期間均停經,其中26例直接進入絕經期,4例恢復正常月經,但經量明顯減少,2例月經稀發,無復發病例。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潮熱、出汗、心悸,考慮為圍絕經期綜合征,加用谷維素及維生素E治療后好轉。2例患者出現轉氨酶升高,停藥后恢復正常。停藥后隨訪半年以上者25例,未見復發。對照組28例出血量減少,3例無效,治療后3個月復發3例,治療期間無明顯副作用。
圍絕經期功血由于缺乏孕激素作用,從而引起子宮內膜增生,多系無排卵性功血,體內僅有單一雌激素作用,繼而發生雌激素撤退出血或突破出血。雌激素突破出血有兩種類型:低水平雌激素維持在閾值水平,可發生間斷性少量出血,內膜修復慢,出血時間延長;高水平雌激素且維持在有效濃度,引起長時間閉經,因無孕激素參與,內膜增厚但不牢固,易發生急性突破出血,血量洶涌。還可因雌激素撤退出血引起,子宮內膜在單一雌激素的刺激下持續增生,此時可因一批卵泡閉鎖導致雌激素水平下降,內膜失去激素支持而剝脫出血[2]。臨床表現為子宮不規則出血,甚至大量出血,導致不同程度的貧血,甚至休克。
米非司酮拮抗孕激素作用的同時,尚有抗雌激素效應,這種效應并非作用于雌激素受體,而是一種競爭性的抗雌激素作用。米非司酮對子宮內膜孕激素受體具有高度親和力,在體內競爭性結合孕激素受體,具有明顯的抗孕激素作用。由于雌孕激素在女性生理過程中對子宮內膜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從而奠定了米非司酮抗子宮內膜作用的基礎。米非司酮可在受體水平拮抗孕激素,使子宮內膜萎縮,無需依賴雌孕激素,而直接作用于子宮內膜。米非司酮在受體水平拮抗孕酮作用,但本身并無孕酮活性,可通過直接和(或)間接作用于下丘腦-垂體系統,導致促性腺激素分泌減少[3]。另外,對卵巢的直接和(或)間接作用負性影響卵泡發育,使排卵延遲,結合其誘導黃體溶解作用,使得體內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下降,誘發一種無周期性的激素模式[4]。本研究顯示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血療效可靠,24例患者用藥后直接進入絕經期,能否進入絕經期取決于卵巢內殘余卵泡的數量,若殘余卵泡少,患者可直接進入絕經期,殘余卵泡數目多,停藥后可恢復正常月經周期,部分患者月經稀發漸進入絕經期,本組無復發病例,不良反應輕微。孕激素止血療效雖比較確切,但停藥后有復發病例。因此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血,療效可靠,是值得推廣的一種新方法。
[1]樂杰.婦產科學.第 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30-333.
[2]周克艷.米非司酮治療更年期功能性子宮出血療效分析.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2):2401-2402.
[3]史學旭.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臨床類型及其診斷.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20(4):194.
[4]劉霞.米非司酮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42例療效觀察.醫學理論與實踐,2005,21(5):56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