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章森 丁俊
腦梗死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屬中醫學“中風”范疇,以肢體偏廢,語言不遂為特征,或輕或重,癥候不一,但大多數患者兼見諸多情志癥狀,主要表現在情志失調,或哭或笑,或悲或怒,或煩躁,或不寧,病態種種,情志異常使然。我們從我院收治的85例腦梗死患者住院病歷資料中,經過統計分析發現,因情緒因素為誘因而發病的患者占總發病數的75%,而伴有情志癥狀的患者,具有辨證屬于肝的情志異常癥狀者占50%,具有辨證屬于心的情志異常癥狀者占20%,具有辨證屬于膽的情志異常癥狀者占18%,具有辨證屬于肺的情志異常癥狀者占12%。《素問玄機病原式·火類》指出“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過極而卒中”,《醫經溯源集·中風辨》說:“中風者,……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可見此病的發病與情志密切相關。由此可見,在治療腦梗死時調治情志一法不可忽視。我們根據身心醫學理論和情志學說,采用活血通絡法為基本方法,兼以調治情志之郁,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現略陳管見,以就正于同道。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靈樞》謂:“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心氣旺盛,則顯現生氣盎然之象,若心氣不足則心虛氣弱,則出現情緒憂郁,怔忡易驚,心悸不寧,失眠多夢,眩暈等癥。在腦梗死患者中,常亦見“傻笑”或“笑不休”的癥狀,我們在治療中當佐以調養心氣、重鎮安神、芳香開竅之味。常選用炒棗仁、茯神、柏子仁、朱砂、天冬、麥冬、石菖蒲、青蔥管等味加入活血通絡之劑中,常取得良好效果。同時,正確的疾病健康教育也可在治療中配合使用,以減少患者的精神壓力和對本病的恐懼感。
肝為將軍之官,藏魂而疏泄氣機。《血證論》謂:“肝屬木,木氣沖和條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肝以升為和,以條達為順。肝氣一郁,升降不隨,陰陽失調,出入廢止,則氣血乖戾,疴病驟起。素體陰虛陽旺,將息失宜,郁怒擾動,火灼真陰,更致陰愈虛陽愈亢,風陽上擾清空,發為本病。常見患者情志抑郁,悶悶不樂,太息頻作,煩燥易怒兩脅灼熱竄痛等癥狀。我們常用在臨癥時在活血通絡方中酌加醋柴胡、郁金、佛手、枳殼、薄荷、香附子,綠萼梅、玫瑰花等味,以使肝氣條達通暢,郁悶解除,病見轉機。
肺屬金,主氣,主治節,藏魄,在志為悲。肺氣為一身之氣之主,氣行則血行,氣滯而血瘀。氣有拂郁,百病生焉。
腦梗死患者在肺的情志病變主要表現有悲傷欲哭,胸悶如窒,神情默然,多愁善感,憂憂戚戚等等,此外,痰濁內盛還可以表現為痰濁阻竅之證,出現表情呆鈍,或喃喃自語,或默默無言,或閉門獨居等神志癥狀。即是《內經》中所論述的“悲則氣消”的病機特征。我們在治療中當要基礎方中酌加瓜蔞皮、薤白、百合、桔梗等味,以交通上下,調暢氣機,使氣行而血行;還可以選取法半夏、礞石、枳實、陳皮、石菖蒲、遠志等化痰開竅之品以祛痰為要。
膽附于肝,受肝余氣而成,為中正之官,而主決斷。《內經》有云:“凡十一臟,取決于膽”,指出了膽的重要性,肝主謀慮,膽主決斷,共同參與了神志活動,具有思維功能。如果膽氣不寧失卻疏達之性,不能輔佐君主,則會導致思維錯亂,神志不寧等到上犯神明之府之證。《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日:“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中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介介然。數唾,病在膽”。這些患者主要表現為心中有恐懼感,或犯罪感,心中不寧,驚惕不安,善怒善恐,心煩失眠,多夢易驚等證。治療上就當考慮相火偏亢易擾心神的特點,以基本方中酌加疏肝利膽清膽重鎮安神之味,如醋柴胡、香附、枳實、竹茹、鮮竹瀝、黃芩、連翹、厚樸、生龍骨、生牡蠣、珍珠母、靈磁石、朱砂等。防止膽火擾心,可收較好效果。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殘疾,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治療上也不是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治療了,還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致病因素和環境因素,讓治療學也充分體現出現代高尚的人文關懷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一定意義上和祖國醫學的整體觀念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我們在強調從情志入手治療的時候,就應當是辨證的,不可以把每一種治療方法孤立的看待,畢竟,臟腑之間的生理病理關系是密切的,都是可以互相影響的,如心和膽,肺和心,肝和膽,心和肝都有一定的內在聯系,我們在綜合調治的過程中,不可能把它們分的那樣具體而明晰,而要以辨證論治為準則,從每個患者的整體情況出發,詳辨其證,細究其理,讓方藥更貼近病情,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