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
(廣西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廣西 南寧 541004)
積件問題研究現狀淺析
徐瑩
(廣西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廣西 南寧 541004)
課件是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的直接形式,而積件是人們為了改進傳統課件教學的一種新的探索,值得我們關注。積件研究有積件研究內容的分類統計、積件的基本理論研究和積件技術的開發與研究幾方面的基本問題。只有將積件技術與教學實踐密切結合,才能較好地適應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
積件技術;問題;研究現狀
現代多媒體與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成為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培養新形勢下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的一種重要手段,也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國家教育部出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必須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實踐和探索。目前,多媒體課件的功效雖然日漸提高,但大多數多媒體課件還不能較好地適應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
事先由教學設計確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節的、模式化的、封閉的、整體的第一代教學軟件(課件),不利于教師和學生的個性與創造性的發揮,不適應于千變萬化的現實課堂教學。因此,學校課堂計算機輔助教學需要從課件思想向一種更靈活的適應于不同教師不同教學情境的方向發展。
基于當今世界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并從《易經》中得到啟發,我國教育界提出了“以不變(積件)應萬變(教學實際)”的思想,積件應運而生。國內曾一度掀起研究積件的熱潮,但時至今日,積件的應用仍然較多地停留在理論研究上,沒有看到多少真正有實用價值的積件系統應用于實踐,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開始凸現。基于此,筆者想通過梳理近14年有關積件研究的主要文章,分析問題原因,總結經驗,以期為積件的發展尋找新的出路。
截至目前,從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能搜索到與積件相關的論文364篇(已剔除通知或者啟示之類的文章)。1997年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發表了《從課件到積件:我國學校課堂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新發展》一文,文章首次論述了積件的涵義、特點及其對教學改革的影響,提出了發展我國新一代課堂教學積件的建議,引起了學界對積件研究的關注[1]。在隨后的幾年里,與積件有關的文章逐漸增多。1998―2002年期間,研究的關注點是積件的介紹、積件建設的目標、使用積件的必要性等。2004年《電化教育研究》第11期刊登了西南師范大學劉曉雪和李遠蓉的《重新認識積件理論》一文,文章對傳統的積件定義提出質疑,表明積件研究進入了反思階段。從2006年開始,學界討論的問題從“要不要用”、“要不要開發”轉向了“如何才能真正有用和實效”,此期間的研究主要圍繞開發的策略、方法展開。2006年《中小學電教》第9期刊登了華中師范大學袁倩的《積件系統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及思考》,文章針對當前我國積件系統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分階段開發積件系統的策略。
在上述關于積件的文章中,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積件理論探討、積件技術開發、積件的教學應用以及研究反思。其中,積件理論研究占絕對優勢,比例為50%,關注的內容包括積件涵義以及特點,積件系統組成和開發的必要性、原則等。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關于積件思想的研究都是直接套用積件理論中的部分或全部內容,并沒有把握其研究的核心思想,導致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研究出現停滯。積件技術的開發研究比例為23%,主要涉及積件系統下積件庫的建設、積件的存放與管理、積件組合平臺的開發。積件與具體學科整合的應用研究比例為17%,涉及多個學科,積件研究反思比例為1%。積件是我國學者根據我國計算機輔助教學中課件使用的弊端而提出來的,積件與具體學科教學的結合以及教師研究的文章只占整個積件研究文章總數的18%,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對積件應用具體學科課堂教學實踐的關注。
隨著積件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人們對積件的認識也逐漸深入,劉曉雪、李遠蓉指出積件的定義應該是積件系統的定義,“積件庫”應該是“積件”的集合,是存放“積件”的地方,積件系統才是由積件庫和積件組合平臺構成。
對于用于實現某節課教學目標的課件來說,積件是構成課件的基本元件(或要素),而在積件系統中,它則是積件庫的一部分。就像從雕版中分解出了活字(或“字丁”)一樣,積件中的“件”有組件、部件,零件或元件的意思,它是具有最基本的教學功能的微教學元件,代表的是構成整體的各部分而不是整體本身;所有這些教學元件的集合便構成了積件庫;而對積件進行分類、存儲、管理、生成和組合的軟件系統則是一個積件組合平臺。因此,積件和積件系統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積件應定義為:教師能根據教學需要自己編排組合運用基于某一知識點的微教學單元、教學素材或微教學策略的教學元件。
綜上所述,若要實現能存儲和管理龐大積件庫的積件系統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持,而現有的信息技術很難實現一學期的課程、一個學科的課程甚至幾個學科課程的積件資源庫的方便調用與管理,這也是積件研究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積件技術的發展并非一朝一夕,我們應該從其技術展望中結合現有技術找出更具有普遍意義的能改進當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指導思想。
開放性的教學元件庫是積件改進的核心思想。積件理論指出“積件組合平臺應該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教師根據教學中的需要選擇積件庫中的積件,利用該平臺生成特定教學情景的課件”[2],“理想的積件組合平臺應該具備功能強大,組合變化靈活多樣等特點”[3]。積件組合平臺是積件技術實現的一個重要難題,相關軟件的不斷更新,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積件組合平臺的開發研究不停變換,卻很少能真正投入到教學實踐中[4]。根據田崗的分析,Flash是當今教學中使用較為普遍且功能較為強大的積件開發教學軟件。與PowerPoint、Authoware和Dreamweaver相比,Flash的編程能力、處理能力和兼容性最強,接受素材的能力略次于PowerPoint和Authoware,且Flash具有顯性庫存儲能力,動畫、繪圖、網絡通訊能力強[5?8]。因此,我們可以用Falsh技術將課件中的各類教學信息資源分類存放,并設置代表某一知識點的“微教學單元、教學素材或微教學策略”的“教學元件庫”,利用loadMovieNum和unloadMovieNum腳本語言以及交互按鈕實現外部資源的鏈接和卸載,通過“教學元件庫”實現開放性,使課件的結構發生變化,從而適應不同教學。
從近14年積件研究的趨勢來看,積件從興起、高潮、反思到近幾年低潮的出現,其原因是大多數研究者在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上,都以追求與積件理論的一致性和其技術的完美性為主要切入點,卻忽視了實踐研究,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使積件技術無法真正大量投入到教學實踐當中,不能很好地滿足教師對課堂教學軟件的急需。只有將積件技術與教學實踐密切結合,才能開發出更好的教學軟件滿足教學需要,較好地適應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
[1] 黎加厚.從課件到積件:我國學校課堂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新發展(中)[J].電化教育研究,1997(4).
[2] 彭紹東.積件思想的形成與理論基礎[J].中國電化教育,1998(1).
[3] 劉曉雪,李遠蓉.重新認識積件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4(5).
[4] 袁倩.積件系統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及思考[J].中小學電教,2006(9).
[5] 陳柄木.實用型積件系統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4(7).
[6] 田崗.積件開發平臺的選擇[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7(Z1).
[7] 李忠.基于積件思想的教學課件的設計與開發[D].長春:吉林大學,2009.
[8] 席海龍.論積件系統與教學活動的融合[J].教育與職業,2010(12).
G436
A
1006?5261(2012)05?0139?02
2012-01-28
徐瑩(1988―),女,河南駐馬店人,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牛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