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凡茂,齊永芹
(1.安徽師范大學 數學計算機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2.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基礎部,安徽 蚌埠 233000)
面向新基礎教育:高師院校教師復合型素質的轉型取向
鄧凡茂1,齊永芹2
(1.安徽師范大學 數學計算機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2.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基礎部,安徽 蚌埠 233000)
新基礎教育改革對中小學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培養中小學師資的高等師范院校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目前我國高師院校教師的素質還不能充分滿足新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主要反映在育人意識不足、服務意識淡薄等方面。高等師范院校只有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才能培養出符合新基礎教育改革要求的人才。
新基礎教育改革;高等師范院校;教師;復合型素質;轉型取向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對中小學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師范院校(以下簡稱高師院校)肩負著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重任,其教育教學理念及教師的綜合素質等都會對培養的人才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高師院校必須高度重視基礎教育改革對中小學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首先要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素質”的內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素質是生理學、心理學中的概念,是指“一個人先天具有的生理特點,包括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特點,其中腦的特點尤為重要。他們通過遺傳獲得,故又稱遺傳素質”[1]。廣義的素質包括思想品德、心理和生理等方面,是指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人的身心發展的總的水平。從屬性上分析,狹義的素質概念主要基于人的自然屬性,廣義的素質概念則包含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兩個方面。教師素質中的“素質”一詞通常是指它的廣義概念。
從系統思想的角度看,高校教師的復合型素質結構主要包括:(1) 認知系統——背景知識、專業知識、教育知識等;(2) 情感系統——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心理品質等;(3) 操作系統——知識結構的改造力、教學能力、科研能力、適應與交往能力、職業道德的踐行能力等[2];(4) 保障系統——健康的體魄。在這個復合型素質結構中,比較受關注的是認知系統和保障系統,但最能體現高師院校教師職業特點的卻是情感系統和操作系統,它們不僅是評價高師院校教師素質狀況的重要尺度,更是高師院校教師復合型素質結構重構的重要內容。
我們認為,高師院校教師復合型素質結構在于上述4個方面,但在新基礎教育語境中它又有自身的特殊表現形式,這種特殊表現形式往往是上述 4個方面結構因素的綜合體現,可概括如下:
(1) 理解溝通能力。面對新基礎教育改革,高師院校教師首先應具有較強的理解溝通能力,即能與同事或同行進行良好的業務交流,善于理解學生,善于與學生溝通,并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理解溝通能力,以便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人文素質基礎。
(2) 信息處理能力。現代社會是“知識爆炸”的信息化社會,每個社會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將面對大量的信息。從大量的信息中搜集并處理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將是每個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新基礎教育改革也要求逐步培養中小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為此,高師院校教師必須加強信息處理方面的訓練,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處理能力,這樣才有可能有效培養師范生的信息處理能力,為他們畢業后的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 服務管理能力。人們一般認為管理體現的是強勢主體對弱勢主體的監管、控制與調理,它體現著對話主體雙方的不平等性。我們認為,新基礎教育語境中教師的“管理能力”應理解為“服務管理能力”,管理與服務是相互聯系的,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服務才是目的。高師院校教師的這種服務管理能力反映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它服務于師范生的學業成功,服務于師范生的職業成長,服務于師范生的人格完善。
從新基礎教育改革理念出發,我們認為,目前我國高師院校教師的素質主要存在以下缺陷與不足:
(1) 教書能力有余而育人意識不足。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育人,要教育引導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抱負的優秀人才。人類所積累的經驗不僅僅限于生產經驗和科學知識,還包括思想道德觀念、審美觀念等。思想道德品質是人才質量的核心,因此,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教會他們怎樣做人。但是,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偏重于科學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思想道德品質和世界觀教育,更有極少數教師不但只教書不育人,而且不注重個人言行和自身修養,給學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
(2) “以生為本”的服務意識相當淡薄。長期以來,高師院校的相當一部分教師主要進行著“以自我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極少考慮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要,這與教師要秉持“以生為本”、“服務學生”新理念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3) 部分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合規范。一些教師教學缺乏熱情,對學生不負責任;一些教師重科研,輕教學;個別教師職業情感淡漠,職業行為失范,不能正確處理個人發展與工作利益的關系、精力投入與利益回報的關系;個別教師在學術上急功近利,缺乏協作精神;個別教師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質和人格存在缺陷;個別教師自我要求不高,治學不嚴謹,不能為人師表。
目前,我國高師院校教師的整體素質不容樂觀,這其中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主要反映在:
(1) 高師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缺乏與新基礎教育改革的聯系,沒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基礎教育改革的精神。
(2) 由于運行機制的缺陷,高師院校與基礎教育學校間缺乏有效溝通,即使高師院校的教師有進行“田野研究”的意愿,但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直接的、能進行有效溝通的平臺。
(3) 受功利化思想的驅使,高師院校相當一部分教師“重科研、輕教學”,他們看重專業領域的研究課題而淡化或敷衍教學工作,甚至不愿講授本科生課程。當然,在當前的形勢下,研究課題一方面能夠為他們帶來經濟利益,同時也是職稱晉升的“硬指標”,而很多高校的職稱晉升工作較少考慮教師教書和育人方面的“軟指標”。
總體上看,目前高師院校教師的素質不能滿足新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高師院校教師需要進行素質轉型,要從專業型轉向專家型,從“研究者型”轉向“多面手型”,從單一型轉向復合型。我們認為,要保證高師院校教師素質順利、高效地轉型,至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要實現高師院校教師素質轉型,首先要喚醒教師提升自身素質的新意識。這種意識的新穎之處在于它在取向性、合理性、實踐性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和關注點:(1) 新意識的取向性在于“正德厚生、以生為本”,高師院校教師必需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水平,真正做到愛崗敬業、尊重學生、厚愛學生,以服務于學生為根本;(2) 高師院校教師在職業活動過程中的新思維,在付諸實踐前都要經過充分的合理性論證,尤其要看其是否符合高師院校教育教學活動的規范性要求,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是否有利于學生的成長;(3)高師院校教師的新思想、新觀念要能經得起職業活動實踐和新基礎教育改革實踐的檢驗,并在實踐檢驗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
要培養和提升高師院校教師的復合型素質,需要在師資培訓和理論研修上做文章。師資培訓工作需要拓寬其內容和渠道,不能僅是一般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培訓,要增加服務于師范生職業成長的教師復合型素質培訓;不能僅僅限于單一的職前崗位培訓,要舉辦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在職復合型素質培訓。在高師院校加強師資培訓工作的同時,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還要自覺地通過理論研修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
一方面,在教學實踐中催生科研課題。新基礎教育改革實踐是一片廣闊的“教學實驗基地”,在直面新基礎教育改革實踐的高師院校教學活動中,必將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由此會催生一些有價值的科研課題。進行教學的“田野研究”,應是高師院校進行課題研究的新方向。
另一方面,在科研活動中反思教學實踐,重構教學理念。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有利于師范生職業發展的要求,需要教師去反思和重構,而這種反思和重構一旦同科研課題結合起來,就有可能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具影響力。
新基礎教育改革對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以培養和培訓中小學教師為己任的高等師范院校必須直面這種要求與挑戰。高等師范院校教師必須正視新基礎教育改革對自身的要求,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盡早實現自身素質向復合型素質轉型。
[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1卷[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7.
[2] 姚念章.教師職業素質結構與高師課程改革[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2000(3):63―66.
[3] 習恒珍.新課改對教師素質提出的要求與高師教育的應對[J].教育探索,2010(2):109―111.
[4] 謝安邦,朱宇波.教師素質的范疇和結構探析[J].教師教育研究,2007(2):3―7.
[5] 李培祥,孫宏霞.論高等師范院校教師素質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教育探索,2003(9):86―88.
[6] 楊宏,張橋.高師院校教師素質優化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0(2):39―40.
G451.6
A
1006-5261(2012)02-0077-02
2011-10-17
鄧凡茂(1976―),男,安徽蚌埠人,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張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