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菁
(新鄉學院 新聞傳播系,河南 新鄉 453003)
高校新聞專業實踐教學探討
賈 菁
(新鄉學院 新聞傳播系,河南 新鄉 453003)
新聞學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在新聞教育中,專業技能是基礎,實踐訓練是手段,離開實踐教學,新聞教育就只能是紙上談兵。高校新聞專業要像重視理論教學一樣重視實踐教學,應將專業基礎知識的傳授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通過提高實踐教學比重、改革實踐教學方法、搭建實踐平臺等措施,使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在實踐中學會思考,在實踐中得到提高。
專業技能;實踐教學;實踐平臺;新聞專業人才
目前,我國高校新聞類專業開設的課程大概可分為專業基礎課(包括語言文學類課程)、專業課(主要是新聞傳播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課。我國高校的新聞專業大多是在中文系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其課程設置過多地受到了中文專業的影響,開設的部分課程缺乏相關學科的支撐,缺乏與相關學科的交叉和滲透,而且許多教師是從中文專業“改行”而來的,教學中往往將教學對象按中文專業的學生對待,這樣自然不利于新聞專業合格人才的培養。有的院校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但只是簡單地砍掉中文課程,又使新聞教育走向了另一個誤區。
長期以來,許多高校的新聞專業只重視對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略了實踐教學,理論課安排的課時遠超過實踐課,同時,有限的實踐課往往又流于形式,這里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不可否認也有學校方面的原因。實際上,新聞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應是讓學生了解社會,學會通過運用一些能力來適應社會進而提高自己,如果還是認為實踐課只是教學生一些簡單的技能和知識,就不可避免地會讓學生脫離實際,學生也只能機械、呆板地學習。根據一項針對 8省市12所高校及對應地區媒體從業人員的調查,有72.4%的媒體從業人員認為現在的新聞專業畢業生不能滿足媒體的要求[1]146。因此,我們在強調打好學生專業基礎的同時,應同步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使他們真正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
目前,許多高校新聞專業的培養目標簡單劃一,從培養計劃、課程大綱、授課形式、訓練模式以及考試方法等方面,都不難看出這種“統一”的烙印。由于過分強調教育的統一性,忽視學生個性的培養,培養出的人才難免沒有特色和個性,更難以談得上創造性。這種過于單一的培養模式極難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針對新聞專業學生的抽樣調查中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呈現多樣化:以“獲得滿意工作”為主要目的的占56.7%,以“獲得更高學位”為主要目的的占28.3%。學生的這些目標看似不同,但實質上是統一的,那就是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能夠脫穎而出。同時,調查中還發現,新聞專業畢業生中去企業工作的占了一大半,而企業往往更需要能勝任各種崗位、懂得多方面知識的實務型人才。
目前,許多高校新聞專業的教學方式明顯存在不足,以教室為中心,教師當演員,學生當觀眾,“滿堂灌”成為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同時,課程內容極少得到更新,缺乏研究性和前沿性知識,導致很多學生認為所學內容沒有多大的實際用途,從而學習積極性不高。新聞傳播領域的飛速發展要求高校新聞專業加快理論知識的更新步伐,如果課程內容不能反映專業領域內最新的知識和成果,不能與專業領域內的熱點和尚存爭議性的問題相聯系,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適應能力不強,創新能力不足。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不斷擴招,各高校新聞專業學生的人數逐年增多,學生的素質差異也越來越大,但高校的教育質量管理體系沒有及時進行調整。目前,對于我國高校的新聞等專業來講,學生只要經過規定的學習、考核及論文答辯,一般都能順利畢業,幾乎沒有被淘汰的。沒有學習壓力,就沒有危機感,就容易滋長惰性,也必定會制約學生的進步。同時,由于種種原因,新聞專業的課程考試、論文答辯等都不能客觀全面地考查學生的能力,這種不完善的考核制度難以使教學質量真正得到保證。
實踐教學是新聞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關于寫作的技巧、語言的運用等內容,都需要學生通過實踐去掌握。但是,如果這些實踐性環節缺乏很好的組織和規劃,就會流于形式。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相結合,不能采取過去那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以避免學生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到新聞實踐的時候學過的理論派不上用場。新聞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會對學生講理論,紙上談兵,還應該具有較高的業務水平,熟悉新聞采編寫的各個環節,能夠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只有通過翔實生動的案例,教師的講解才更有說服力和針對性。“將案例教學法引入媒介教育,開辟了一條媒介教育的新路徑。它不僅有助于使媒介教育走出傳統的講授式教學的單一模式,同時也能克服媒介教育中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弊端。”[2]130因此,應充分發揮教師的潛能,強化案例教學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課前把教學大綱和課堂練習告訴學生,讓學生事先閱讀,提前做好準備;教師應適當縮短理論講授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結合實際進行討論。這樣,由于學生事先做好了準備,所以課堂討論往往會比較熱烈。在課堂討論中,教師不應對學生的發言急于發表評論,要充分尊重學生,盡量鼓勵他們開拓思路,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討論結束后,應要求學生在課后以小論文等形式進行小結。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應將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表現及課后小結情況與課程成績相聯系。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充分提高教學效果。
在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之后,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筆者所在的院系對此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初步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的做法是:從大二開始,先讓學生小組根據教師的指導方向自由地選擇指導教師,然后學生與教師一同進行討論,定下一個題目;執行過程中,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督促、指導學生按時完成任務(一般要求學生用一到三個月時間完成一部作品)。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指導要具體、詳細,具有可執行性,并有利于學生通過實踐進一步理解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每一組學生都要進行分工,即讓不同的學生擔當不同的角色,以便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使學生在實踐中盡情大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學校首先要有供學生實習用的實踐平臺,如廣播站、校內報紙、期刊雜志、校園網論壇、微博等,以便讓學生在實戰中了解媒體傳播每一個環節的運作流程,體會如何利用一個平臺做好新聞傳播工作,并分別站在受眾和傳媒人角度去理解媒體的特點。當學生的實戰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學校最好與當地媒體聯系并建立穩定、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搭建更好的實踐平臺。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為例,他們的教師經常和中國最頂尖的新聞媒體保持業務聯系,且有些教師本身就是新聞媒體的編輯或記者,因此為學生實習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曾經有某網絡新聞編輯班的學生到搜狐門戶網站的一個頻道進行實戰性練習:學生分組后,每天都有一個學生進入網站進行網絡編輯工作,他們編好的新聞直接發布在搜狐網站上。當然,這種實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要經常查看學生的作品并將其拿到課堂上進行分析討論和點評。在這樣的實踐中,學生能夠更深入地體會理論知識的真正含義,教師的指導和講解會更有針對性。這樣的實踐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動手能力,也能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在心理上,他們不再以學生自居,而是以一個新聞人的身份出現在實戰平臺上,他們的作品盡管還需要老師的指導,但最終要直接放在大型門戶網站上接受檢閱,是不能有任何失誤的。
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主要是基礎知識,而對于一個合格的新聞人而言,不僅要有客觀地還原事實的能力,還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是不可能通過記幾個概念、背幾個名詞就可以提高的。只有深入社會去體驗真正的生活,學生才會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積累素材。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深入社會,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開闊視野,不斷積累社會經驗,提高思考能力,這樣他們才有問題可思考,有東西可寫。
新聞學作為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其教育方法不能等同于傳統學科,要有其特點。新聞教育中,專業技能是基礎,實踐訓練是深化,離開實踐教學,新聞教育就只能是紙上談兵。現實社會對新聞人才的要求,并不是一味地強調學歷的高低,往往更強調實際能力和職業精神,而后者決不是一張成績單和一些職業技能證書能夠證明的。因此,高校新聞專業要像重視理論教學一樣重視實踐教學,應將專業基礎知識的傳授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通過提高實踐教學比重、改革實踐教學方法、搭建實踐平臺等措施,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在社會實踐中積累經驗,在社會實踐中學會思考,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提高。
[1] 陳勇,王遠舟,吳曉川.高校新聞教育與媒體接軌狀況調查[J].新聞界,2008(1):146.
[2] 蔡琪.媒介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法[J].現代傳播,2007(1):130.
G642.4
A
1006-5261(2012)02-0135-02
2011-09-30
賈菁(1978―),女,河南新鄉人,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張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