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榮
(黃淮學院 經濟管理系,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加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內涵建設的思考
劉金榮
(黃淮學院 經濟管理系,河南 駐馬店 463000)
近年來,我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踐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實踐教學各環節的內涵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只有通過大力開展該專業實踐教學的理論研究和教學研究,加強實踐教學各環節的內涵建設來實現。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內涵建設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是經濟類專業中最具國際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的專業之一[1]。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該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為了滿足社會需求,許多高校開設了這一專業,在專業教學方面加大了該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和探討,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 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轉變為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前提保證。從1999年起,我國高等教育出現了大發展的勢頭,高等教育由此進入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發展的歷史性轉折[2]。各普通本科院校為適應這一轉變,積極探尋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的公布,使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定位有了明確方向,尤其是確立了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辦學定位。這一定位的確立,為高校探討人才培養模式,逐步構建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主的實踐教學體系提供了前提保證,為實踐教學開展和拓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2)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各環節基本具備,體系上尋求創新。從近幾年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來看,各高校基本上構建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各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不僅包含了該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環節,還根據自身特點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創新。例如,楊秀蓉等提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能力結構,應該以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為精髓,以復合性為核心,以實際應用能力為依托,建立由多元型課程范型、案例討論+企業名流現場分析、組建公司法、校內模擬、國際合作與交流、校企合作、社會實踐以及實習等方式組成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3]。南京理工大學提出的“兩類十門實踐課程”的階梯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課程體系[4]。該體系以培養學生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及專業技能為目標,將實踐課程劃分為七門必修實踐課程和三門選修實踐課程。必修實踐環節課程有認識實習、工程技術實習、學年論文、國際商務模擬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和課堂實踐教學。選修實踐環節包括科研訓練、假期社會調查與實踐、創新杯論文競賽等。必修實踐環節和選修實踐環節在時間上互相交叉,在內容上相互補充。趙立華等提出了由低年級到高年級的六個環節組成的實踐教學體系[5]。這六個環節分別是認知實踐、課內實踐、學年論文、綜合技能校內模擬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
(3) 實踐教學的建設條件有了較大突破。為適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各高校加大了實驗室建設、實習基地建設和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物質條件和師資保證。從2010年結束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來看,參評學校評估成績均為合格以上,這充分說明現有的辦學條件已基本滿足了教學要求。沒有參與評估的新升本科院校,近年也都加大了對實踐教學條件建設的投入,實驗室也基本滿足實踐教學的需求。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踐教學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力地支持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但由于自身辦學歷史、所處地域經濟發展狀況、辦學條件等方面的不同,各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和新升本院校,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踐教學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1) 重實踐教學模塊的增設,輕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在推進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各個學校爭先恐后地“創新”,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不斷增加實踐教學模塊。從理論上講,如此“科學合理”的體系構建應該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具有真才實學、熟練掌握專業技能的合格人才,可畢業生的實際表現卻難以讓用人單位滿意。實踐教學模塊越來越多,看似說明實踐教學體系越來越“科學”,但構建的體系其實是一個個實踐教學模塊的“拼盤”。究其原因是沾染了社會上的好大喜功和形式主義的壞習氣,并沒有真正圍繞培養目標對每一模塊以及各模塊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科學的論證,以使各模塊融為一體。
(2) 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的設置不科學。盡管目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設立了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課時,但因實驗室短缺、實驗教師缺乏或者尚未購置相關軟件等問題,未能及時開設實驗課,這無法配合課程理論講授以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甚至有教師簡單地以課堂案例教學代替實踐教學。有些學校即使是已開設實驗課程,也大多依附于理論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驗證性實驗比例過大,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夠。其原因是,對實踐教學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實踐教學的理論研究不能適應實踐教學發展的要求。
(3) 實驗實訓完全是“計算機+軟件”的模擬教學。技能,只有通過親身體會才能獲得。例如,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實踐教學,如果只是通過軟件進行模擬訓練,學生不可能會掌握實際的應用技能。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讓學生親自參與、親自動手才行,直到成為本能反應。完全“計算機+軟件”模擬實驗模式通過軟件預先設置程序,借助計算機等現代化媒介替代真實,在教學中可能會脫離實際。雖然這種教學簡單易行,但不能用它越俎代庖。就像汽車駕駛技術的訓練一樣,學員不可能只在計算機上模擬駕駛,必須親自駕車訓練。當前有許多學校的實驗實訓完全以模擬教學來替代,如此做法培養不出真正掌握專業技能的人才。
(4) 自主實習替代生產實習。由于社會經濟組織和形勢的變化,原有的學校與實習單位共同組織實習的模式現在難以開展,許多院校對此并沒有認真分析研究,積極探尋組織實習的有效途徑。有些院校建立了不少實習基地,但這是為了應付各級各類評估檢查。所謂的實習基地其實是徒有虛名的,根本上不接受或接受為數很少的實習學生。現實的實習模式大多數是學生自主實習,其實就是“放羊”。教學院系在安排實習時雖制定有實習大綱,對學生應掌握技能也有明確的要求,可在自主實習中,學生絕大多數不是在專業崗位實習,而是在“打工”,教師無法對其實習過程考核和監督,出現了“安排了實習就等于完成了生產實習”的現象。如此實習,可能會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識,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所學專業及行業工作性質的理解,更談不上達到通過實習強化專業技能的目的。
(5) 畢業論文實踐性不強。畢業論文(設計)訓練環節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初步的科學研究,提高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達到培養目標要求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也是高校開展綜合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很大一部分學生沒有結合自己所學專業進行實習,畢業論文選題難以從專業或工作實際出發,內容往往是東拼西湊,起不到應有的訓練目的。現在還有部分學校,學生在做畢業論文期間并不在學校,指導教師通過電話和網絡來指導,大大降低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6) 實驗教學師資缺乏。從目前擔任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的任課教師情況來看,存在的普遍問題是任課教師的理論素質較高,專業課的實踐操作技能卻顯不足,甚至存在擔任多年專業理論課的教師自身卻不會進行實踐操作的現象。其原因在于:(1) 我國的普通本科院校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較晚,新升本院校開設更晚,2000年以前的教師基本上沒有接受過各類專業的實踐訓練,而擴招后各校引進的碩士和博士大多是重點大學的畢業生,也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專業技能訓練。(2) 我國高校辦學中體制性的不斷提升動力(即學院升格成為大學),使得學校十分重視學科建設,重視對教師科研水平的考核,但不重視教師實踐技能的培養與考核。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由高校實踐教學內涵建設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在尊重高等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加強內涵建設是各高校的不二選擇。
(1) 重視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的理論研究。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的理論研究是該專業開展實踐教學的基礎,是實踐教學進一步發展的前提。教師不僅要注重國際經濟與貿易中實際問題的分析和對策性研究,更應開展實踐教學的理論研究,改變以往實踐教學方案因缺乏理論指導而缺乏系統性和創新性內容的局面[6]。
(2) 加強實踐教學的教學研究,扎實推進實踐課程建設。課程建設是高校教學建設的基礎,沒有扎實的課程建設,談不上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做好實踐教學的課程建設,必須加強實踐教學的教學研究。教學院系應立足自身實際,在加強校際交流的基礎上,通過深入的教學研究,使各實驗課程做到有教學大綱、有教學指導書,各教學環節(或項目)有教學目的、教學手段、操作程序、考核標準和考核辦法等;實訓環節的課程做到有教學大綱,能力和技能考核有標準,考核辦法科學可行等。
(3) 實現實踐教學模塊融合,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教學院系在豐富各個課程、各實踐環節內涵的同時,必須對實踐課程模塊的設計、各實踐教學模塊之間的關系、各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等問題開展論證,實現模塊與模塊之間、各教學環節之間、模塊和教學環節之間在培養目標統領下充分融合,使整個實踐教學體系成為一個有機整體,而不是一個拼盤式的“菜單”。在制定培養方案時,多聽用人單位的意見,少聘請重點大學的所謂“專家”。這些專家往往對如何培養理論型、研究型人才確有獨到的見解,但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關注較少,研究不深,他們的學術權威可能會起到負面作用。
(4) 探尋實習基地建設新路,嚴格過程監管。現階段,很多高校的畢業實習采用自主實習方式進行,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由于當地外貿企業較少或規模較小,集中實習更難開展。因此,學校必須真正下決心解決這一問題,即使不能大規模地集中實習,也要小規模集中實習,使學生真正在教學目標要求下進入實習單位實習,在指導教師指導下開展訓練。同時要加強實習過程的監管,嚴格對受訓結果的考核。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增加不少費用,部分高校由于經費緊張而回避,但作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學校必須積極探尋新路,使學生的畢業實習回歸到學校負責,而不是學生自己負責。
(5) 制定實踐比例,提高畢業論文質量。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我們更新觀念,畢業論文不再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獨立開展理論研究的訓練過程,更多的是讓學生在工作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自身實踐或所處實踐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辦法。因此,建議在學生畢業論文環節的考核中加入專業實踐的比例,監管其實踐過程,據此制定評價標準,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質量。如此,不僅提高了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也可通過畢業論文環節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6) 大力加強實踐教學隊伍建設,提高實踐教學水平。教師對于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至關重要。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專業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理論素養,提高經濟發展與專業實踐教學結合的科研水平,積極圍繞經濟發展開展專業實踐教學。高校要制定一系列鼓勵教師參與實踐教學和提高實踐教學水平的措施,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現在絕大多數學校雖然通過引進、外出掛職學習等辦法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但效果不明顯。今后必須加大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培養的制度和考核體系建設,真正通過培訓和掛職學習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
[1] 劉麗,褚法政.關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設置的思考[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60―62.
[2] 錢國英,徐立清,應雄.高等教育轉型與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7―9.
[3] 楊秀蓉.新型外貿方式下國際經貿人才的培養模式淺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22):68―69.
[4] 尤宏兵.淺析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北方經貿,2008(7):199―200.
[5] 趙立華,陳海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J].煤炭高等教育,2008(2):118―120.
[6] 王永生,劉拓,章梓茂.建設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06(22):48―50.
G642.42
A
1006-5261(2012)02-0111-03
2011-12-11
劉金榮(1970―),男,河南遂平人,副教授.
〔責任編輯 牛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