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沉潛開拓 神超獨游——葛曉音先生的古典文學研究

2012-08-15 00:51:01
天中學刊 2012年4期
關鍵詞:研究

劉 寧

(中國社會科學院 文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

沉潛開拓 神超獨游
——葛曉音先生的古典文學研究

劉 寧

(中國社會科學院 文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

葛曉音先生在漢魏六朝隋唐五代文學史的綜合研究、以山水田園詩派為核心的詩歌流派研究以及先秦漢魏晉詩歌體式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治學方法上,她從不依傍新理論、新方法、新框架的簡單植入,而是以深入材料的沉潛之功、發現問題的妙悟之力以及觀察歷史大勢的開闊格局,開拓了一條可以進入中國文學史內在肌理的研究道路。20世紀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在經歷了中外文化碰撞所帶來的觀念方法革新之后,日益呼喚在融匯新知的基礎上,對中國文學傳統更為深入的沉潛與發掘。葛曉音先生的學術貢獻,正深刻地回應了這一時代大課題的要求。

葛曉音;古典文學;沉潛;妙悟

葛曉音的古典文學研究,起步于改革開放伊始的1980年代初,在其后的30年間,她為學界貢獻了一大批卓有建樹的優秀成果,對漢唐文學的研究做了極為深廣的開掘。在喜歡以代際特征描述學者的流行風氣里,葛曉音該歸入哪一代學人,往往讓人很覺躊躇。她的研究,既有80年代的開闊廣博,又有90年代的規范細膩。在人們普遍為研究創新而焦慮的新世紀,她仍然以深邃的詩歌體式研究,開拓了新的學術格局,引領了新的學術方向。不論時代風尚如何變換,她始終以獨立探索的品格,既立足時代,又創造出超越時代的研究成績。

從研究內容來看,葛曉音在漢魏六朝隋唐五代文學史的綜合研究、以山水田園詩派為核心的詩歌流派研究以及先秦漢魏晉詩歌體式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治學方法上,她的創新從不依傍新理論、新方法、新框架的簡單植入,而是在深入歷史文獻的基礎上,以實證和理論相結合的方法,追本溯源,扎實地推進對研究對象的認識。她以深入材料的沉潛之功、發現問題的妙悟之力以及觀察歷史大勢的開闊視野,開拓了一條進入中國文學史內在肌理的研究道路。

20世紀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在經歷了中外文化碰撞所帶來的觀念方法革新之后,日益呼喚在融匯新知的基礎上對中國文學傳統更為深入的沉潛與發掘。葛曉音的學術貢獻,正深刻地回應了這一時代大課題的要求。

葛曉音的文學史研究,對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這一中國文學歷史演進的關鍵時期,做了極為深廣的發掘,有關成果主要反映在她的《八代詩史》、《漢唐文學的嬗變》、《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等著作中①。

文學史演變的關鍵環節,是葛曉音最為關注的對象,她對齊梁文人革新晉宋詩風的功績、初盛唐詩歌革新的基本特征、開元詩壇與唐宋古文運動之演變歷程等問題的討論,在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關于齊梁詩歌的革新之功,她在回溯詩歌自西晉以來日趨雅化、語言愈益典奧的傾向后,指出齊梁文人在詩歌史上最重要的功績是從追求語言的清新淺易和詩歌表現情性兩方面來革新晉宋詩風。她同時理清了胡適以為不可理解的沈約聲病說和三易說之間的關系[1]56?74。關于初盛唐的詩歌革新,學界一向認為是以儒家的“美刺”說為指導,以清除齊梁綺艷文風為目的,她則發現唐代詩人的風雅觀念,其內涵較之傳統的美刺諷諭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恢復建安時代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突破美刺諷諭的傳統風雅觀念,逐步解決理論和創作之間的矛盾,正確處理內容和藝術的復變關系,用健康的審美標準批判地繼承齊梁詩的藝術成就,使盛唐詩形成理想主義的傾向和樂觀昂揚的基調,達到融漢魏風骨于南朝詞采的完美境界,是初盛唐詩歌革新的基本特征。這個認識,將對盛唐詩歌藝術精神的理解,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層次[1]85?110。她的《論開元詩壇》一文,則通過排比神龍到開元末詩歌發展的若干階段,對盛唐詩漸次達到高潮的走向,做了更為細致的梳理,使《初盛唐詩歌革新的基本特征》中的有關探討更趨深化[2]324?352。關于唐宋古文運動展開的復雜歷程,她以系列論文多角度地探討了唐宋古文運動與儒道內涵演變的關系,論證了兩次古文運動的主要特征及二者間的聯系與差別,提出了許多創見。例如,她指出中唐古文運動的成功,主要在于韓柳對儒家傳統的政治觀和文學觀進行全面清理,提出了許多反傳統觀念的新解,以“道”的變革帶動古文自身的革新,從而揭示了古文運動成功的深層原因[1]156?179。又如北宋詩文革新的對象,學界向來認為是西昆體和楊劉時文。她在理清宋初文風變化的階段性和各派復古理論之針對性的基礎上,指出這次革新歷經反對五代體、西昆體和太學體三個階段。五代體和西昆體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反映了亂世的衰颯之氣,而后者是適應太平時代需要的雅頌之音,糾正了前輩學者將五代體和西昆體混為一談的謬誤[1]215?244。她還對“太學體”的流行時間、代表人物、政治背景及文體特點進行了全面的考證,指出其與石介、孫復、胡瑗任太學學官時復古過當有關,其思想根源可追溯到范仲淹復古之道的局限性。歐陽修領導詩文革新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徹底糾正了尊雅頌、貶風騷的觀念[1]208?214。她對于“太學體”的考辨,是學界的首次發現,對于后來的研究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葛曉音的文學史綜合研究,相當廣泛地思考了每一階段文學與政治思想、學術文化的關系。例如,她對建安風骨的研究,就突破了傳統上從亂世文學角度對此所做的一般化描述,將建安文人的人生觀、道德觀、學術思想的變化聯系起來加以綜合考察,指出建安詩人追求人生永恒價值的共同精神,才是建安風骨的本質[3]31?38。對儒家之道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內涵,她也有深入的考察,并以此為基礎,分析了文學史上一系列重要的問題,其中就包括前面已經提到的對初盛唐詩歌革新基本特征以及唐宋兩次古文運動曲折歷程的分析。此外,她還分析了詩教說由漢代的美刺并重,到西晉的只重頌美,到南北朝又趨復雜的演變過程,指出《雕蟲論》在觀念上落后倒退,劉勰《文心雕龍》也存在局限[1]16?36。同時她全面考察了南北朝隋唐文人在理論上不贊成屈宋的原因,在于騷人的哀怨不符合大雅標準[1]37?55。其《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復古思潮的濫觴》則對透過儒學的復雜演變來觀察文學史的視角,做了更為深入的拓展,指出文儒型知識階層在開元年間的形成以及禮樂觀念在盛唐的普及,是天寶文人所賴以成長之文化環境的顯著特征。與史學相溝通的盛唐文儒在開元前期形成以后,很快成為政壇和文壇的中堅力量,并決定了整整一代文人的命運。在天寶年間,由于時代政治文化環境的改變,開元時期培養的文儒知識結構與思想素質都發生變化,天寶復古觀念亦由此形成,文儒的思想亦出現分化。李白標舉復古,創作大量樂府古風,運用比興抒寫理想,抨擊現實,大大深化開元詩歌革新的精神內涵,將始于開元中的盛唐詩歌革新推向最高潮。元結和杜甫直接受到吏能派權奸的壓制和打擊,復古觀念激發起他們對現實的深刻不滿,從而產生了以詩歌“引古惜興亡”的自覺意識。蕭穎士、賈至等循南北朝隋代正統儒家的舊軌,提倡典謨訓誥之文,走向對“聲病”、“浮艷”乃至“近之詩賦”的否定。透過文儒這一視角,葛曉音更透徹地解釋了盛唐詩歌革新強調大雅頌聲的深層背景,李華、蕭穎士、賈至等人復古思想的實質和局限,元結、杜甫詩歌中雅頌與諷刺并存的原因,對理解初盛唐詩歌演變的根源極富啟發意義[1]274?300。

此外,葛曉音還從文化交流、女性、文人的生活方式等角度探索初盛唐詩歌的有關問題,其《論唐前期文明華化的主導傾向》、《論初唐的女性專權及其對文學的影響》和《論初盛唐文人的干謁方式》都提出了值得思考的看法,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

總的來看,葛曉音的文學史綜合研究,有宏大的歷史視野,關注文學演變的重要環節,同時善于結合社會政治、思想、文化、學術多方面的背景,推進對文學問題的思考。如果從葛曉音學術的發展歷程來看,這個開闊的綜合研究格局,也為她今后在詩派與詩體方面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葛曉音早在撰寫《八代詩史》期間,就圍繞對謝靈運的討論,開始涉及山水詩的研究。在《漢唐文學的嬗變》中,亦有關于陶淵明、王維等重要山水田園詩人的討論,其《山水方滋 莊老未退》一文,則深入探討了晉宋之交玄風與山水的關系。這些對山水田園詩的關注,在她1993年出版的《山水田園詩派研究》中,發展成對山水田園詩派的深入探索②。

山水田園詩是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大宗,但在1990年代以前,學界還缺乏從縱向和橫向全面展示這一詩派全貌的專著。葛曉音在《開拓山水詩的深層研究》一文中就提出,她希望通過考察山水田園詩的生成發展過程,開掘出更深的研究層面。在具體的研究中,她將自己在文學史綜合研究中所具有的許多獨特長處引入詩派的探索,例如關注詩派藝術演進的核心環節,廣開視角,將詩歌與時代政治思想、文化學術環境聯系起來考察,在此基礎上探索詩派研究之路。

她對山水田園詩派的核心藝術特征,從精神旨趣、審美觀照方式、佛道思想的影響以及藝術表現的發展等多種角度,做了深入的探討。有關這方面的討論,從回應學界對于山水起源于玄言詩的質疑入手展開。葛曉音認為,晉宋以前,景物描寫不忘興喻,景物尚未成為客觀的審美對象;晉宋之交,山水田園詩同時出現,以回歸自然、與造物冥合為宗旨,這是因為東晉后期玄言詩中產生了新的山水審美意識,以山水證道的思維方式使人們認識到萬物無主,自然美不隨人的情感而變異的客觀性,山水因此成為具有客觀審美價值的獨立的吟詠對象,山水田園詩亦由此確立了“靜照忘求”的審美觀照方式和體合自然、適意為樂的精神旨趣。因此,玄言詩不是山水詩的淵源,而是它的催化劑。

前人論山水田園詩派的共同特征,主要是從“清新”的共同風格著眼,葛曉音則從表現藝術的發展角度,層次分明地揭示了山水詩在南朝逐漸脫離玄言、由證道向緣情轉化的過程,分析了山水詩如何從大謝側重大全景鋪敘和勾勒景物的輪廓形貌,發展到小謝進一步從景物的各種動態和情趣措意;何遜、陰鏗又如何將小謝所創造的有光有色、氣韻氤氳的山水境界,發展成有聲有味有節奏感的藝術世界;山水詩在初唐向盛唐的演變過程中,如何一步步解決藝術表現上的許多重要問題。這不僅充分地論證了山水田園詩派的表現藝術逐步豐富和完善的過程,而且更為深入明確地揭示了二謝、王孟、韋柳等著名詩人在這一詩派發展過程中所作的貢獻。

葛曉音對山水田園詩派藝術演進中的核心問題及關鍵環節,都有深入的思考。其中對玄學與山水詩形成之關系、隱逸方式的變化對山水詩創作之影響的分析,尤見匠心。她深入地研究了“自然”從哲學的理念轉入審美范疇的過程,首先發現了東晉玄言詩以游仙始而以佛理終的現象。又通過東晉名士與名僧交游年代的考證,找出了玄言詩發展的三個階段,并認為第二期是轉變的關鍵:以支遁、王羲之、許洵、孫綽、謝安、簡文帝為代表的一群詩人在晉穆帝永和年間的交游唱和,使玄言詩發展到高潮,同時在支遁《逍遙游》新注的啟發下,玄學自然觀向山水審美觀轉化;到第三階段在慧遠及廬山道人“以佛理為先”的玄言詩中,便正式提出了“因詠山水”的觀念。在此之前,支遁《逍遙游》新注的新意何在,學界并未講透,葛曉音通過《逍遙論》與郭象注的比較,聯系支遁與王羲之的玄言詩,考察了支遁《逍遙論》中的基本觀點在王羲之、戴逵等同時代人詩文中的反映,及其對王績、王維等山水田園詩人思想的影響,指出其新意主要是用佛教“即色義”的徹底的相對論,解決了郭象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莊子“無待于物”這一主旨的邏輯難題,承認“不物物”的前提是“物物”,把“有待”和“無待”等同起來,強調在“至足”中求“適”。這一新解促使東晉士人參透“物莫不以適為得,以足為至”的道理,并將它發揮到閑游之中,確立了在山水游賞中“欣于所遇”、“快然自足”,得逍遙之樂的旨趣。這一解釋,由于立足東晉玄言詩以及晉宋至中唐山水詩基本旨趣的繼承性來觀察支遁的逍遙新義,其結論是很有說服力的。

隱逸是與山水田園詩創作關系最為緊密的社會風尚,葛曉音對東漢到盛唐的隱逸方式作了深入細致的考察,指出漢代隱逸風氣之盛行,除儒道二家的思想影響之外,還與招隱的風氣有關,而魏晉隱逸風氣的變化,則是招隱這一題材內涵由招隱轉變為歸隱的原因,從而理清了“招隱詩”這一詩體的由來。同時,她還對盛唐“朝隱”以及士人“待仕之隱”對山水田園詩創作的重要影響,作了細致的梳理,將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推進了一大步。

此外,她對山水田園詩派形成過程中的一些重要環節,也多有關注和發現。例如“方外十友”及道教思想對山水詩的影響,是前人未曾關注的問題。她不但考訂了“方外十友”活動的時間地點、交游性質以及政治背景,而且通過對茅山道派的縱向考察,分析了這一道派以入世為本、以出世為跡的傳統。她還指出,陳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實際上是以這一道派的思想為指導,用天命論和歷史循環論來解釋自然與歷史的發展,解決了初唐四杰苦思而不得其解的時、才、命三者的關系問題。她認為“方外十友”的交游雖然沒有直接促成山水詩的勃興,但他們這種“道心”卻促使他們將出處進退的人生原則和山林隱逸生活聯系起來,對盛唐文人的仕隱觀具有深遠的影響,同時也促使這批詩人將中斷了百年之久的游仙詩傳統引入山水,為盛唐山水詩開辟了重要的境界。她還通過敏銳的觀察,揭示了初盛唐山水詩發展中學習大謝和小謝的兩次復變,深化了對山水詩演變進程的認識。

總的來看,葛曉音的山水田園詩派研究,在充分發揮自身文學史綜合研究之優長的基礎上,開拓了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善于觀察流派核心特征、梳理藝術演變脈絡的詩派研究道路,突破了以往單純依賴藝術風格印象和詩人交游來觀察詩派的研究格局,為詩派研究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進入新世紀,葛曉音的研究重心轉向了詩歌體式研究,新近問世的《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匯集她過去10年間的研究成果。這部厚重的專著,以開闊的視野和縝密深細的考辨,極富創造性地開拓了一個新的學術領域,將古典詩歌的內部研究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層次③。

所謂詩歌體式,是指與詩歌體裁相聯系的藝術規范,包括形式規范與表現功能等。體式研究是詩歌內部研究的重要內容,而葛曉音則希望從原理的角度進入體式研究的閫奧。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重視文體研究,魏晉時期的文學批評關注文體規范與其使用功能間的關系;唐代的文學批評注重作法、聲律類具體的創作指導,更明顯地將文體與審美趣味聯系在一起。北宋的詩話涉及“體”的專論較少,明代詩論辨析詩體,對各種詩體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方法的研究較前人遠為深入。清代對各種詩體發表了更集中的專論,關于各種體裁的藝術規范的探討也更加細致實在。總的來看,傳統的詩學批評注重從功能和風格的角度界定詩體,重視典范作家與詩體的歷史淵源對詩體內涵形成的影響,這些都構成了詩歌體式研究重要的歷史資源。

但是,從現代學術的要求來看,古代的體式研究有許多局限,由于重視鑒賞和寫作的實用性,因此有關的分析多有過于強烈的主觀色彩,難以公允客觀,同時,過于偏重感覺層面的描述,缺少在原理方面的探討,難以說明各種詩體從產生之初到藝術規范形成之時的發展過程,以及該種藝術規范與詩體本身結構體式節奏的內在聯系。

20世紀以后,雖然產生了許多分體研究的詩歌史研究專著,但基本上沿用古代詩學批評中積累的概念術語,缺少創新,尤其缺少體式原理的探索。只有極少數學者作過嘗試,例如林庚從詩行的結構和節奏等角度來考察楚辭體的散文化,還注意到律詩適合表現空間意識的問題;日本學者松浦友久從漢語的拍節節奏和詩型發展的關系以及各種詩體的表現功能來研究中國詩歌體式的生成原理,雖比較籠統,但都做出了可貴的探索。葛曉音認為,擺脫對前人現成理論概念的依傍,從創作實踐的具體分析中總結出更新更科學的理論,透徹地說明古代詩歌各種藝術標準形成的內在原理,這是未來詩歌藝術研究的方向之一。早在1990年代末,她就對絕句、歌行、新題樂府這幾種詩體的體式的起源和藝術規范發展過程進行了探索。如她與日本學者戶倉英美合作,結合日本保存的雅樂和唐代樂譜等資料,對隋唐樂舞的相關問題展開研究,其中兩人合作發表的《從古樂譜看樂調和曲辭的關系》[4]147?167、《敦煌舞譜對舞結構試析——兼論譜字的解釋》[5]509?527、《從唐樂譜和姜譜的關系看詞的音樂背景》[6]124?131、《日本吳樂“獅子”與南朝樂府》[7]111?138等論文,都結合樂舞的音樂與表演,對樂府與詞的體式結構做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許多超越前人的見解。這些研究,都呈現了葛曉音從體式的角度深化詩歌內部研究的追求。在新世紀的10年間,她通過對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的全面研究,將這一新的研究方向開拓成一個內涵豐富的學術新領域。在這項研究中,她梳理了詩騷體式的節奏結構和表現原理、七言詩的生成原理及其與各類詩型的關系、五言詩的產生和創作傳統的形成等三大方面的問題,從各種體式的生成途徑和發展過程出發,從句式節奏、篇體結構、表現方式等多種角度說明各種詩體的創作原理,提出了許多極富啟發性的見解。

葛曉音從體式生成與語言節奏的關系出發,深入探討了詩騷體式的節奏結構及表現原理。她參考上古語言研究的成果以及散見于各種文獻中的先秦韻語,確認了《詩經》和《離騷》都是從當時散文語言中提煉出來的詩歌形式,在此基礎上,從《詩經》的全部句式中總結出音節配合和詩行構成的規律,由此提出《詩經》篇體節奏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句序”。所謂句序,是指句子排列組合的規律性。句序不同于眾所周知的重疊復沓,而是指每一段或每一章里句子的排列順序能否構成一種自然流暢的韻律,句序的構成重在各句之間結構的呼應,這種呼應可以用相似的句法,或用疊字的對稱,或用頂針勾連等手段。每一章或每一段中有幾句成序,即可形成基本的節奏段落。尋找句序的序列規律是四言詩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句序的建立又以詩行的建構為基礎。她對《詩經》最常見的五種詩行建構方式進行了分析,指出這五種詩行建構方式的任意組合或重復使用,形成了四言體最常見的句序。對于騷體,她從楚辭中總結出三種基本節奏音組,通過仔細分析楚辭將散文語言詩化的規律,解釋了為什么楚辭體的典型句式需要句腰,而且多以單音節詞前置的問題。她指出,楚辭的節奏構成實際上是通過“兮”字或虛字把《詩經》的兩種基本詞組相加,使詩句延長一倍,屈原的貢獻在于他順應了當時語言節奏發展的整體趨勢,借鑒了《詩經》體的節奏構成原理,發現并提煉了節奏音組的規則,創造了與《詩經》的節奏和形式迥然不同的更富有表現力的新詩體。

對早期七言體式特征和生成原理的分析,是葛曉音的又一重要創獲。關于七言體的起源和成熟問題,文學史上爭訟不決。葛曉音跳出傳統思路,從七言的節奏提煉和體式形成過程來加以考察,從三言、騷體、四言的詞組結構和節奏變化著眼,解釋其早期體式的成因。她指出,戰國末年由于韻文中四言和三言的愈趨實字化,對于四言詞組合三言詞組之間節奏關系的探索,成為騷詩和民間謠諺的共同現象,這是醞釀七言節奏的主要背景。早期七言篇章由單行散句構成、意脈不能連屬的體式特征,使之長期只適用于非詩的應用韻文,而不適宜豐富的敘述和抒情。晉宋之后,七言體式發生重大變化。葛曉音期望回答兩個學界尚未給出滿意回答的問題:一是七言從“句句韻”變成“隔句韻”的原因,二是七言古詩和雜言古詩之間的關系。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她對中古七言體式轉變的過程,做了深細的發掘,指出七言在中古的轉型,不僅僅是在句句韻之外出現了隔句韻,更重要的是確立了雙句成行的觀念、首句入韻、以四句為基本詩節轉韻的結構,對絕句體和歌行體都有重要的影響。魏晉以來,七言的連押轉韻促使雙句成行的意識逐漸從模糊趨于清晰,雜言中各種句式的組合,又對四句一節的詩節結構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從而產生了極少數的一二四押韻的七言句段,這些變化提供了七言轉型的前提條件。鮑照在這些變化方向上進行自覺的變革,以大量的方法來解決雙句詩行和詩節構建方面的問題。齊梁以后,七言體和五七言雜言體同步而行,七古大體保持了和鮑照五七言和七言相同的特征,五七言雜古成為雜言古詩的主流,和七古的親緣關系也最為突出,改造了七言的格調,對七古抒情結構給予極大的擴張,對新題歌行的“篇”體作出貢獻。

在五言體的研究方面,葛曉音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看法,她從五言句節奏的形成以及五言詩體的成立兩方面入手來展開分析,指出五言成熟的主要路徑就是探索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使已經形成二三節奏的各種五言句式相互呼應,以構成節奏流暢連貫的整體。漢代作者通過疊字、對偶、頂針、排比等修辭的重疊找到了比較容易形成流暢節奏的一些句式組合方式,從而再現了《詩經》重章疊韻、一唱三嘆的特點。但這僅僅是五言成熟的一個必經階段,而不是固定的成熟模式,探索五言句連貫敘述的節奏規律,逐漸擺脫對修辭重疊的依賴,充分發揮五言便于單行散句組合的優越性,是五言體此后發展的長遠方向。

在從句式節奏、篇體結構探索詩歌體式的基礎上,葛曉音更為深入地剖析了各類詩體的藝術表現方式,將以往關于詩體藝術特色的許多印象式分析,上升到基于原理的理性觀察。例如比興的問題,她指出比興的使用方式與《詩經》四言體強化節奏感的需要有關。在《離騷》中,比興的幾條主思路就成為組合全詩復雜結構的綱領。又如她將五言詩的發展分成漢魏、西晉、陶淵明、鮑照樂府、江鮑、沈謝以及南朝等若干個階段,分別論證了五言詩在每個階段的體式特點,由此總結出漢魏到南朝五言詩的創作傳統。她認為五言從漢魏到西晉,到陶淵明,一直到齊梁,其結構方式發生變化,直接影響到每個階段的詩風和藝術表現的不同特征。早期五言詩和陶體的天然、南朝五言詩“古意”和“近調”的差異,都可以從體式上找到原因。由于對五言體式演變的歷史階段與藝術變化有深刻的把握,因此她準確地揭示出江淹《雜擬詩》三十首是一組通過擬詩形式表明其辨體意識和詩史觀念的特殊作品,它總結了劉宋以前五言古詩的題材、詩體隨時代發展變化的史實,其出現時間恰好處在南朝五言詩體調由古趨近的轉折關頭,因此,這組詩也以精煉濃縮的形式總結了五言古詩的體式特征,反照出其后齊梁五言近體詩體式和表現的巨大變化,因而具有重要的詩史意義。

葛曉音的體式研究是以句式節奏和篇體結構為核心所展開的對詩歌體裁藝術規范的探究,她充分關注到語言學對這一課題的積極影響,但并不簡單搬用語言學的方法,而是從影響語言詩化的關鍵因素出發,尋找恰切的觀察視角。她所提出的“句序”問題以及從體式與語言、體式與體式之間的互動、體式自身的生成轉型等角度所展開的觀察,都創造性地回答了語言詩化、詩歌體式生成演變的關鍵問題,其相關結論,不僅加深了對詩歌史的認識,也在方法論上為詩歌藝術的內部研究、形式探索,開拓了新途徑。

30年間,葛曉音的古典文學研究在不斷地自我突破、開拓創新,呈現出旺盛的學術生命力,然而,倘若要總結其治學之道,往往會有一種難尋形跡之感。在研究對象上,她并未給自己圈定一個固定的范圍,其論題雖以魏晉南北朝隋唐為主,卻又上探詩騷,下及明清,在思考文學史核心問題時,呈現出十分開闊的觀察視野;在研究方法上,她從不簡單地依傍某種理論,或者某個研究框架,而是在全面閱讀原始文獻的基礎上,通過材料的排比辨析,敏銳地發現問題,并探索最恰切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其所使用的方法,“一空依傍”、隨物賦形、活潑變化,因此很難將其變成固定的模式加以模仿。這種獨特的研究之路,其深刻的意義,也許要置于20世紀古典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的變遷大勢中,才能充分領略。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在20世紀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深刻轉變,而在世紀的前半期,現代化進程主要體現在中外文化碰撞為研究帶來新的視野,王國維、魯迅、聞一多、俞平伯、林庚等一大批前輩大師,都在這方面表現出積極的開拓性。建國以后,以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文學研究,在具體應用中產生許多僵化教條的傾向,但其基本格局仍然是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以新的觀點重新認識中國文學。改革開放之后,學界一方面期望以對外部世界更豐富的認識,在新的層次上推進中外文化碰撞,開拓新視野、新方法;另一方面則在反思機械馬克思主義的僵化與教條,以及簡單搬用西方理論之局限的基礎上,意識到深入認識歷史的重要性,追求將文化碰撞所帶來的理論意識融匯在對歷史的沉潛與認知之中。這種從碰撞向沉潛的轉型,顯示了古典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的深化,學界也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任何因碰撞而有的新視野與新方法,只有建立在沉潛的基礎上才能生根開花。在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我們會發現,新時代在文化碰撞上的開拓成績似乎不能與世紀的前半期相比,許多新方法、新視野的引入,難以產生世紀前半期那樣顯著的影響力;同時,學界在回到歷史、以沉潛求開拓這一方向上,則有較多創獲,成為古典文學新時期成就最顯著的標志。沉潛本是中國學問的核心精神,中國古代學術對如何沉潛歷史、商量舊學以開拓新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朱熹所強調的“格物致知”,指向對文本的涵詠體察;清代乾嘉考據學,面對文本,立足考證,提倡義理、考據、辭章的結合;中國古代源遠流長的詩文批評之學,則提出了大量閱讀文本的經驗和方法。事實上,中國學術任何新的前進,都離不開對這一“沉潛”的學術傳統的繼承。20世紀前半期的學術大師,以其深厚的素養,繼承傳統理學、考據學以及詩文批評的沉潛傳統,他們在文化碰撞中所開拓的新視野,所以能產生重要影響,與其具有沉潛的功力與素質無疑有密切關系;而改革開放后新時期的許多新視野、新方法,則常常因為研究者本身沉潛素質的薄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曇花一現。上世紀80年代以后,學界對沉潛之方式方法有極大的豐富與開拓,而葛曉音的研究則無疑是其中突出的代表。她將實證之功與妙悟之力深刻地結合在一起,使中國學術的沉潛傳統,在現代學術的格局中得到繼承和深化。

葛曉音的研究,呈現出鮮明的實證精神,她謹記導師陳貽焮先生的教誨,走“義理、考據、辭章、時代、作家、作品”相結合的道路,對于每一個學術疑難,她一定追本溯源、務實求真,力求從大量的原始材料中歸納出觀點,得出最接近歷史實際的結論。與清人的考據之學相比,她的實證更多地融合了宏觀的歷史視野以及深刻的理論意識,注重在歷史現象的復雜聯系中、在歷史演變的背景下觀察問題,她對于文學史上許多具體問題的考證,都著眼于一些大問題的解決,而許多小問題的分析,也成為大問題解決的點睛之筆。

另外,葛曉音對藝術作品有深刻的感悟力,尤其善于通過閱讀大量作品,發現文學流變的趨勢,將對文學現象的敏銳感受上升為銳利的見解。這一妙悟之力,并非是神秘玄虛的品質,而是在長期的沉潛與磨練中形成的學術洞察力。正是這樣的洞察力,使得她的研究“一空依傍”,能夠面對問題尋找最恰切的探索路徑,見人所難見,發人所未發。程千帆先生曾經以一幅對聯高度評價了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的妙悟之力:“句好無強對,神超有獨游”,旁注云:“曉音大家損書論學謂欲合靜希先生(林庚)之悟性、昭琛先生(王瑤)之功力為一。余觀其新撰《山水田園詩派研究》誠亦庶幾矣!凜妙才之可畏,幸吾道之不孤。”

這樣的學術洞察力融合了深刻的理論意識,也建立在對文學作品深入的領悟之上,因此,它尤其能夠透徹地理解文學問題。回到歷史,沉潛開拓,一方面要克服空談理論、不能對歷史現象做扎實認知的局限,另一方面則要避免單純強調認知,忽視藝術理解,不能深入關注文學發展之復雜性的局限。葛曉音的研究在注重認知、講求實證的同時,始終保持了對文學的高度敏感,致力于解決文學演進中的核心問題。她從文學史的綜合研究,走向詩派的討論,進而在詩歌體式上深有開拓,正是這種文學研究自覺意識的體現。這對于當下的古典文學研究,顯然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神超獨游”的妙悟之力既來自艱苦的磨練,也與寧靜致遠的精神境界有密切的關系。“一空依傍”既是思考上的獨立與自主,也是內心寧靜專注的體現。在過去的30年間,古典文學研究乃至整個文化領域都眾聲喧嘩,而葛曉音始終堅持深入地沉潛歷史,走出了一條獨立探索的道路。這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專注與沉著,在學風浮躁的今天,尤其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和感染。

注釋:

① 關于葛曉音文學史研究的成就,參見劉寧《求索銳氣、方家器識——葛曉音教授的古代詩文研究》(《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第111—112頁)。

② 關于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的研究成就,參見陳貽焮《評葛曉音的〈山水田園詩派研究〉》(《文學評論》1993年第4期,第152—157頁)。本節所討論的葛曉音的有關觀點,見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③ 本節所討論的葛曉音的有關觀點,除特別標明者外,見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1]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2]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 葛曉音.八代詩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 葛曉音,戶倉英美.從古樂譜看樂調和曲辭的關系[J].中國社會科學.1999(1).

[5] 葛曉音,戶倉英美.敦煌舞譜對舞結構試析——兼論譜字的解釋[J].敦煌吐魯番研究,1999(4).

[6] 葛曉音,戶倉英美.從唐樂譜和姜譜的關系看詞的音樂背景[J].文史,2004(12).

[7] 葛曉音,戶倉英美.日本吳樂“獅子”與南朝樂府[J].唐研究,2004(12).

Deep Insights and Unique Achievements: Professor GE Xiao-yin and Her Study o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LIU Ning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Professor GE Xiao-yin is highly achieved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from Han to Tang dynasty, the Pastoral Poets’ writing and the poetry style from pre-Qin to Jin dynasties. The achievements are not achieved by application of the new theory, methods and framework, but by deep insights into the texts, unique understanding and overall observation of the historical trend. She develops a special way into the inner texture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on 20thcentury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concept innovation brought by the collis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Professor GE’s study explores more in-depth on the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 and this is a profound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is era.

GE Xiao-y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deep insights; unique understanding

I206

A

1006?5261(2012)04?0006?07

2012-06-20

劉寧(1969―),女,江蘇江陰人,副研究員,博士。

〔責任編輯 劉小兵〕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av在线| 亚洲精品动漫|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在线毛片网站|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成年人福利视频| 久久国产乱子|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久久99国产视频| 99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2|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在线亚洲天堂|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国产精品粉嫩|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伦视频| 欧美色视频在线|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国产综合欧美|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国产在线| 国产理论一区| 欧美高清国产| 亚洲免费毛片| 三区在线视频| 91福利片|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麻豆精选在线|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尤物视频一区|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成人亚洲天堂|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色婷婷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13页|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99在线视频精品| 午夜不卡视频|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