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喜
(1. 北京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教研中心,北京 100876;2. 首都高校黨建研究基地,北京 100191)
黨性認同缺失對高校科技工作者職業發展的影響
李全喜1,2
(1. 北京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教研中心,北京 100876;2. 首都高校黨建研究基地,北京 100191)
高校科技工作者的黨性認同程度與其職業發展密切相關。黨性認同的缺失易使高校科技工作者科研選題偏離、科研動力匱乏、科研倫理失守、追逐科研利益、淡漠人才培養。增強高校科技工作者的黨性認同是促進其職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黨性認同;高校科技工作者;職業發展
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職業發展離不開其對職業道德的遵守。近來,隨著井岡山大學兩位講師“70篇論文涉嫌造假”事件的曝光,人們展開了對科技工作者職業發展與職業操守的深思。沉思之余,人們認識到科技工作者學術不端問題的解決單靠外部規制是不夠的。加強對科技工作者內心思想觀念的變革有助于從根本上減少類似事件的再現。科技工作者的思想觀念涉及多個方面,其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不應缺失,否則,將對其職業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本文分析涉及三個核心概念:黨性認同、高校科技工作者、職業發展。關于黨性,劉少奇在1939年就指出:共產黨員的黨性,就是無產者階級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現,就是無產者的最高表現,就是無產階級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現[1]94?95。本文所言的黨性認同實際上就是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觀念的認同。關于科技工作者,學者何國祥認為“科技工作者是指在現代社會中,以相應的科技工作為職業,實際從事系統性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產生、發展、傳播和應用活動的人員”[2]。在借鑒這一概念的基礎上,本文將高校科技工作者定義為高校中從事自然科學技術活動、創造自然科學技術成果的主體。本文所言的“職業發展”,是指科技工作者實現科研目標的過程。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職業發展過程涉及如何設定科研選題、如何增強科研動力、如何堅守科研倫理、如何認識科研利益、如何培養科研人才等問題。
科研選題是高校科技工作者職業發展的起始步驟,是其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科研選題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科研成果質量的高低、科研進展的快慢和科研效益的大小。因此對高校科技工作者來說,如何選擇有價值的科研題目是其職業發展的重要環節。一般來說,科學選題需要高校科技工作者堅持四個基本原則:需要性原則、創造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和可行性原則。在這四個基本原則中,需要性原則排在首位,說明科研選題應該關切社會發展和學科理論發展的需要,突出選題的實際價值和理論意義。社會發展的需要說到底是人的需要,這里的“人”是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因此,能否從人民群眾的立場出發,破解人民群眾的發展困境,應該成為高校科技工作者科研選題的重要參考指標。科技工作者內心沒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在科研選題中就容易忽視與人民群眾發展關系密切的課題的研究,而熱衷于功利性選題的研究,甚至一些科技工作者明知一些科研選題會給社會公眾帶來危害,但為了一己私利,依然立項研究,從而失去了科研選題的科學之義。
持續有效的科研動力是撞擊科技工作者的理論思維、提升科技工作者科研水平的重要支撐。一般來說,科研動力的來源包括物質動力和精神動力兩個方面。與科學研究的物質動力作用相比,科學研究的精神動力的作用更為持久,它對推進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研究進程具有重要意義。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即時性行為,而是一個需要投入較大精力的繼時性行為。高校科技工作者如果內心沒有強大的精神動力作為支撐,在長時間的科學研究中就會出現“科研倦怠現象”。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精神動力形成的本源是客觀存在。那么,對高校科技工作者來說,這種強大精神動力的形成來源于其對社會存在的關切。從社會發展出發,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出發,高校科技工作者才能真正體悟到自己的職業發展所承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因此對高校科技工作者來說,缺少對人民群眾的真切關懷,內心不可能產生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將缺失科研的精神動力。
科技工作者的價值追求和其科研活動的價值負載是分不開的。在科研活動中,科技工作者同樣受到科研倫理的考量。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研究是一個包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四重矛盾的實踐行為。這一方面說明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活動有著深刻的倫理意蘊,受到嚴格行為規范的制約;另一方面說明科研倫理不僅涉及科研成果生產過程中科技工作者之間的倫理關系,而且還涉及科研成果應用中的科技工作者與他人的倫理關系。正如世界著名的科學社會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默頓所言:“現在,科學家的生活方式受到了挑戰,他們受到了震動,進入了敏感的自我意識狀態:即對作為社會整體的一個要素并且具有相應的責任和利益的自我的意識。”[3]默頓的這一概括實際也告訴我們科研倫理的主要內容是誠實守信、嚴謹求真、民主開放、理性創新等。誠實守信毫無疑問是科研倫理的核心內容,是科技工作者應該放在第一位進行考慮的倫理規約。從哲學上看,誠實守信反映的是對象型的關系范疇。科技工作者的誠實守信建立在對他人、對社會高度負責的基礎之上。如果高校科技工作者心中沒有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的責任意識,在科研活動中便會無所顧忌,隨心所欲編制科研數據、肆無忌憚地抄襲他人的文獻資料。所以,科技工作者如果缺失黨性認同,就要失守科研倫理,這也是當前科技工作者學術不端頻頻出現的深層原因。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必須首先解決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宗教、藝術、科學等活動。從事科研活動也需要必要的物質基礎作保障。科技工作者從科研活動中獲取一定的物質獎勵是使其繼續科研的重要手段。但在科研活動中,科技工作者應該清醒認識到,科研經費應主要用于科研活動,不能隨意變更用途。特別是在我國,科研經費是從國家收入中劃撥出來的,而人民群眾創造的物質財富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這就是說,科研經費來源于人民,科技工作者與科研經費之間實際反映著人民群眾與科技工作者個人的關系。為人民服務意識的缺失,會模糊高校科技工作者對科研經費來源的認識,誘使高校科技工作者產生“科研經費到賬,自己隨意支配”的錯誤觀念,進而做出挪用科研經費滿足私人欲望的行為,“有些單位采用變通的暗補辦法,如做假帳、假發票”[4]。同時,為人民服務觀念的缺失也使一些高校科技工作者對科研利益的獲取給予高度關注,往往醉心于自認為能夠獲利的項目研究,并把拿到科研經費的多少作為衡量自我社會價值的標尺。此外,一些科技工作者直接把科研活動作為私人盈利的手段,對科研活動中的“商業化傾向”——這種背離科學研究初衷的不端行為默認茍同。可見,心中缺失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觀念可能導致科技工作者個人主義的滋生。問卷調研顯示,多數高校科技工作者對自己的收入水平不滿意,認為自己的收入水平低于其他社會階層,對自己的收入水平評價不高,甚至希望通過轉賣科研成果或者做兼職的方式增加經濟收入。本課題組的調查顯示,當前首都高校科技工作者的月收入大都集中在 3000―5000元之間,超過10000元的極少。對“和該城市的人均收入相比,您的收入水平大約屬于哪個水平”選項的回答,有3.2%的人選擇了“最低水平”,有36.4%的選擇了“中下水平”,有 48.8%的選擇了“中間水平”,有 11.6%的人選擇了“中上水平”,沒有人選擇“上等水平”。我們在調研過程中感覺到,高校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對當前經濟收入不滿意,認為依靠現有的工資水平生活在北京壓力很大。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近年來北京房價猛漲,已經超過了多數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購買能力。因此,一些高校科技工作者當被問及“對學校出現的商業化傾向的態度”時,表示“堅決反對”的只有17人,僅占數據總額的 6.6%,選擇“不太支持”的占 17.1%,選擇“說不清”的占35.8%,選擇“比較支持”的占32.3%,選擇“非常支持”的占 8.2%。對高校科技工作者來說,增加經濟收入、獲取物質利益只能成為其完成科研活動的手段,不能成為其科研活動的終極目標。一旦高校科技工作者把科研利益作為科研活動的終極價值進行追求,就會給科研活動蒙上濃郁的功利主義色彩。而以功利主義為指導進行科研活動,高校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動中必然會偏離科研倫理的規約,失去科學求真的本性。當科技工作者的這種功利主義在其科研活動中發揮到極致時,往往造就極端個人主義,突出地表現為一些學術霸權依仗個人權威,左右學術資源的合理分配。
與企業和研究機構科技工作者的職責相比,高校科技工作者肩負教書育人的職責。這就意味著高校科技工作者不僅要做好科研活動,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知識和方法,教育學生成才,這是人民群眾對高校教師的殷切期望。教書育人需要高校教師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筆者認為這里的良心就是人民群眾的期望。因此高校科技工作者與學生的關系實際承載著高校教師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胸懷服務意識、堅持對人民群眾負責的高校教師必然會堅守教師職業道德,履行傳道、授業、解惑之責。失去對人民群眾負責信念的高校科技工作者心中缺少了對象型關系的人民群眾,將導致“職責異化”。當前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職責異化突出表現為:第一,正常的教學實踐異化為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獲利行為,高校科技工作者認為上課收入太少,熱衷于課外兼職。第二,原本負載“情誼邏輯”的師生關系異化為負載“利益邏輯”的雇傭關系。一些學生認為自己成為導師的廉價勞動力,因而把自己的求學生涯稱為打工階段,把自己的導師稱為“老板”。高校科技工作者從導師蛻變為“老板”,這其中既包含著學生對教師職業本意的呼喚,同時也表述了學生對高校教師辛辣的熱諷。在調研過程中,有的研究生就表達這樣的心聲:感覺自己讀研究生幾年什么都沒有學到,惟一熟悉的就是為導師撰寫項目申報書;有的研究生說導師根本沒有時間看學生的論文,論文的評閱和指導從師生之間轉向了上、下屆之間的相互學習。當前,一些高校科技工作者忙于項目申請,忽視對學生的教育和指導,教書職責和育人使命都已偏廢。科技工作者缺失黨性認同,就無心于人才的培養。
馬克思主義認為感性認識來源于豐富的感性材料,而感性材料經過理性思維的加工才能上升為理性認識,進而才有可能指導實踐。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根源于社會實踐,即來源于對人民群眾全面發展的了解。據悉,當前首都高校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經費保障高校教師的社會考察。這個過程原本可以使得高校科技工作者深入社會群體,了解群眾心聲,但是一些教師把此經費當成了個人旅游的資助,背離了此項經費的初衷,失去了社會考察的本意。因此,只有建立高校科技工作者社會考察實施制度,才能把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考察落到實處,使高校科技工作者能夠真正了解群眾發展的需要,進而促使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科研選題貼近群眾、貼近社會,同時為高校科技工作者科研活動輸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思想觀念的建構除了社會實踐之外,還需要主體接受必要的教育、學習和培訓。長期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培訓和學習。就北京來說,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每年都會有到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參加中宣部、教育部培訓學習的機會;同時,北京市教工委每年抽出專項經費加強對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培訓。此外,北京的每個區都也有類似的培訓機構。這充分說明黨和政府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關心和重視。筆者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并非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惟一主體,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的高校科技工作者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專業學習來說,學生和專業課教師相處的時間更長,因此有必要把專業課教師也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隊伍,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政治理論培訓,增強其為人民服務的黨性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決定著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制度體制和目標任務,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攝和支配地位[5]。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職業發展與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分不開,因此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規范他們的行為。具體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些內容不僅內蘊了豐富的“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而且還包括誠實守信、理論創新的科學精神。黨和國家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整合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觀念形態,增強其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促使其堅守科研倫理,“幫助部分科技工作者重塑其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指導科技工作者的職業發展”[6]。
研究表明,當前在首都高校科技隊伍中,還有四分之一的人游離在組織外,缺失對組織的認同。做好這樣一支高學歷、高職稱的知識分子隊伍的黨建工作是當前高校黨建工作的重大課題。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黨建工作者應該創新工作方式,由過去的“等待上門”轉變為當前的“主動選苗”,“以構建公共平臺、注重先進性導向、關心黨員群眾利益、營造和諧環境等方式作為黨建工作的抓手”[7],做好新時期高校科技工作者的黨建工作,不僅有助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而且有助于培養高校科技工作者“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8],為高校科技工作者踐行“為人民服務”理念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視“為人民服務”理念的構建,在內心深處才能激發出“為人民服務”的動力,在實踐中才能做出“為人民服務”的壯舉。只有堅持“為人民服務”的黨性觀念,高校科技工作者才能為和諧師生關系的建構做出努力,才能使師生雇傭關系回歸為真摯的師生情誼關系,從而真正肩負起高校科技工作者教書育人的職責,最終促進職業有序發展。
[1]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
[2] 何國祥.科技工作者的界定及內涵[J].科技導報,2008(12).
[3] 李正風.再論科學家的行為規范[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5).
[4] 陳洪轉,等.科技工作者視角下的高校科研經費使用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1).
[5] 黃力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和意義[N].光明日報,2007-01-30(9).
[6] 李全喜,趙玲.研究機構科技工作者職業發展的障礙與對策[J].中國科技論壇,2008(12).
[7] 李玲娣,張琦.關于新時期高校教師黨建工作的深層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12).
[8] 岳杰勇.青年知識分子入黨問題調查與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0(11).
G316
A
1006?5261(2012)04?0068?03
2012-04-13
首都高校黨建研究基地招標課題(ZBKT11002)
李全喜(1981―),男,河南新鄉人,講師,博士。
〔責任編輯 葉厚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