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玲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193)
國內外產學研合作模式對中藥創新人才培養的啟示
方玲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193)
產學研合作培養適合產業需求的合格中藥人才是中藥現代化發展的一大趨勢,是高校、社會和產業共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中藥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認真研究、借鑒國內外產學研結合模式的成功經驗,對深入探討中藥產業產學研結合模式持續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產學研合作模式;中藥專業;啟示
針對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經濟、科技、教育相互分割,科技資源難以優化配置,科技成果難以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狀況,國家從90年代初提出了要實施產、學、研三結合工程,以促進高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使科技、教育與經濟建設日益緊密地結合起來。實踐證明,實施產、學、研三結合工程關鍵在于構建一種有效的結合模式。本文根據近幾年中藥行業產、學、研三結合的實踐,并借鑒國內外產、學、研的相關成功經驗,對此問題作一些探索。
國內外學者們對產學研合作模式研究角度、研究目標不同,對合作模式的劃分方法也就大不相同。
我國的產學研合作經歷了一個由點到面、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合作內容、合作方式、合作效果也隨著不同時期而變化。鄭雪宜等從合作方式的角度,將產學研合作分為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入股、技術轉讓四種方式。[1]羅建政根據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提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2]孫福全按照研發組織的持久性,分為項目組織、技術聯盟、研發基地和國家共性技術研究機構。[3]王文巖從政府作用的角度,分成市場自發、政府引導和政府主導等模式。[4]王晰巍等提出知識供應鏈模式,分析了知識供應鏈中社會、企業、個體三位一體的新型產學研合作模式互動機理。[5]王雪原和李焱焱則分別按照主體數量和主體作用將產學研合作創新劃分為點對點式產學研、點對鏈式產學研、網絡式產學研三種結構型模式[6]和政府主導、企業主導、學研主導、共同主導四種主體型模式。[7]王英俊提出了“官產學研”的虛擬研發組織模式,并分為“產業牽引型”、“學研拉動型”、“政府主導型”三種類型。[8]朱桂龍等把產學研合作分為技術協作模式、契約型合作模式以及一體化模式。[9]吳樹山等把產學研合作模式總結為市場需求牽引型合作模式、政府宏觀指引型合作模式,提出“官產學研商”合作新模式與新機制。[10]李廉水和穆榮平、趙蘭香分別按照創新的內容及合作的緊密程度不同,分為政府推動、自愿合作、合同連接以及共建實體四種[11]和將產學研合作按契約關系分為四類(技術轉讓、聯合開發、委托開發、共建實體),按合作發起者分為三類(大學與研究所推進型、企業拉動型、政府組織型)。[12]
國外學者對產學研合作形成的動因、風險以及優勢等作了充分的研究。美國是產學研合作模式的發祥地,在100多年的產學研合作中,有很多有特色的合作模式,如合作教育模式、政府引導型模式、社區學院模式、科技工業園區模式、企業孵化器模式、專利許可和技術轉讓模式、高技術企業發展模式、工業—大學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等。[13]美國Hall,Link,Seott提出了一系列的合作研究模式,包括正式的合同關系管理、技術轉移辦公室、非正式的合作、企業與大學合作研發、共擔風險的契約合作研究模式等合作研究模式。英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的主要模式有:一是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包括教學公司模式、“三明治”工讀交替模式即“實踐—學習—再實踐”人才培養模式。二是產學研合作產業模式,包括科技工業園模式、大學創辦產業模式。三是政府制定專門的產學研合作計劃、構筑區域技術交流網絡、倫敦技術網絡(LTN)[14]和“法拉第合作伙伴計劃”等旨在促進研究機構和產業界開展商業化前的開發工作,促進大學向企業的知識轉移。日本產學研合作模式有:協作研究模式、委托研究模式、接納委托研究員模式、建共同研究中心模式等,并建立了委托培訓制度、捐贈制度、研究室制度、經費劃撥與使用制度、人員互派等制度,促進高等院校與企業開展合作研究,促進優秀成果的產生。德國采用的是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所謂“雙元制”,就是一種國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即學校學理論、企業學實踐。德國明確規定企業接受學生實習的,可免交部分國稅。
認真研究、借鑒國內外產學研結合模式的成功經驗,無疑對深入探討中藥產業產學研結合模式持續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借鑒國內外產、學、研的相關成功經驗,中藥行業產學研結合模式宜選擇如下四類:教育延伸模式、企業延伸模式、技術聯盟模式、社會服務模式。在中藥行業內初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產業化為目的,人才為核心,企業為主體,公共研發體系為平臺,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素質和能力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1.教育延伸模式,是高校或科研院所主導型產學研聯盟模式。是以高校為主尋求產業對辦學的支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具體可采取如下模式:高校建立教學實驗基地、共建研發機構或實驗室、教育推進型契約合作模式、科技資源共享(資料、設備等)模式、聯合培養人才模式、工學交替模式、建立企業聯系辦公室、校企共建大學科技園、創辦經濟實體等模式。
2.企業延伸模式,是企業主導型產學研聯盟模式。是指在企業內部或以企業為主建立各級各類科研平臺或培訓機構,進行新產品的開發和技術改造。具體可采取如下模式:企業推進型契約合作模式、生產經營型合作模式、委托研究模式、企業兼并科研機構模式、科研機構自身企業化模式等。
3.技術聯盟模式,是一個復合性的概念,它既包括產學研合作的層面,又包括技術創新的層面。其中包括政府推動型、企業主導型和高校或科研院所主導型產學研聯盟模式。具體可實行:項目開發組聯合攻關模式,技術開發項目模式,技術受讓(授予創新技術專利或出售創新技術知識產權)模式,技術入股成為企業股東的技術轉移模式,創辦經濟實體模式,組建高新技術公司模式,組建高科技工業園等模式。
4.社會服務模式,是政府推動型產學研聯盟模式。是指政府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結合國際科技發展趨勢和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需要,由政府牽頭組織的起點高、覆蓋面廣、綜合性強的產學研結合模式。具體可實行設立科技開發基金模式、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聯合創新平臺、綜合園區模式、網絡合作模式、科技型中介服務機構、技術咨詢服務等模式。還可以實行綜合園區型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由政府規劃建立園區,廣泛吸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參與,并可組建園區開發公司。
學校以追求培養高質量人才為首要任務,加強產學研結合教育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為產業輸送合格的人才。現階段,中藥高等教育產學研合作模式宜選擇:校企共建科學研究平臺模式(構建產學研結合學科專業平臺、構建素質拓展與科研訓練平臺、構建教育資源條件保障平臺)、中藥產學研基地建設模式(在企業建設實習場所、接受企業的資助或捐贈、企業命名“獎學金”、人才交流服務企業、接受企業委托科研成果回報企業)、建設產學研結合信息網絡等模式。
一是構建產學研結合學科專業平臺。按照培養目標,對教學計劃、課程大綱及時修訂,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對教師隊伍進行充實,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營造產學研結合學科、專業環境。二是構建素質拓展與科研訓練平臺。廣開學生科研訓練渠道,實施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設立專項基金,實施素質拓展學分制,吸收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及科研院所、企業的技術攻關,建立創業教育示范基地,設置學生助研崗位,成立學生科研小組,直接將有關實驗、實習、畢業設計等安排到科研院所、企業進行等。三是構建教育資源條件保障平臺,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能力以及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和綜合辦學實力。
強化中藥產學研基地建設是中藥創新人才培養有效模式,可采取在企業建設實習場所、接受企業的資助或捐贈,企業命名“獎學金”、人才交流、接受企業委托、科研成果回報企業等模式。2003年以來,我校分別與天士力藥業有限公司、中新藥業集團、京萬紅藥業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業共建了“中藥產學研基地”。通過共建“中藥產學研基地”,雙方在中藥產業、科技項目申報、項目研發、成果轉化、技術創新平臺(聯合實驗室)共建、技術人員培訓、本科和研究生培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信息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了深層次的合作,為我市經濟建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建設產學研結合信息網,建設中醫藥產學研結合信息的公共服務平臺,吸收高校與企業會員,以加強中醫藥產業相關企業與從事中醫藥科研的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項目對接,資源共享。網絡可以設虛擬實驗室,可以設成果庫、專利庫、技術庫、設備庫、專家庫等數據庫,對外宣傳和推介學校的科技成果、專利、技術、設備、專家等,對外開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市場、企業形成緊密聯系的產業鏈,滿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不同需求。
要實現企業與學校的優勢互補,必須重視企業積極性的發揮,一是讓企業全程參與辦學過程,如學校管理、專業設置、師資培養、教學計劃、課程改革、教學條件建設等。二是為企業提供優秀的研究人才與知識支撐,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三是在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崗位、進行專業訓練的同時,其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要為企業帶來現實的或預期的經濟效益。四是企業的產品開發、設計和改造要成為學生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的真實素材,使學生既貼近于生產實際,又為企業提供服務。五是由政府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對企業、拔尖人才和優秀團隊及科研機構的成果實行以獎代補。
[1]鄭雪宜,等.產學研結合的具體模式及成效研討[J].廣東科技,2011(14):3-4.
[2]羅建政.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高職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探討[J].教育界,2010(24).
[3]周國林.產業共性技術產學研聯盟組織模式的述評[J].經濟學動態,2010(4):90-93.
[4]孫福全,陳寶明,王文巖,等.主要發達國家的產學研合作創新—基本經驗及啟示[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5]王晰巍,靖繼鵬,范曉春.知識供應鏈組織模式構建機理[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949-955.
[6]王雪原,劉利萍.產學研聯盟模式及選擇策略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5(11):64-67.
[7]李焱焱,葉冰,等.產學研合作模式分類及其選擇思路[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10):98-99.
[8]王英俊,丁 .“官產學研”型虛擬研發組織的結構模式及管理對策[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4):40-46.
[9]朱桂龍,彭有福.產學研合作創新網絡組織模式及其運作機制研究[J].軟科學,2003,17(4):49-52.
[10]吳樹山,孔繁河,潘蘇,等.我國產學研合作模式與機制及其創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7):94.
[11]李廉水.論產學研合作創新的組織形式[J].科研管理,1998(1):30-33.
[12]穆榮平,趙蘭香.產學研合作中若干問題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1998(2):31-34.
[13]劉翠玲,王永勝.國外產學研合作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8(32):92-94.
[14]謝開勇.國外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4(1):119-122.
G719.22
A
1671-2277-(2012)04-0036-03
陳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