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峰*
(天津市實驗小學,天津 300051)
中澳教師研讀和使用教材的對比研究
李永峰*
(天津市實驗小學,天津 300051)
教師如何落實好教學大綱或教學課標的要求,體現在教師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行為。教材是落實教學目標的載體,對教材的使用和處理體現著教師的素養和能力。
中國;澳大利亞;教材;研究
一是“趴”在教材上,表現為教師能夠立足教材,但囿于教材,視教材為圣旨,不敢越雷池半步;二是“捧”教材,表現為教師能夠宏觀審視,能了解教材內部之間的聯系,有個人學術眼光;三是“站”在教材上教,表現為教師能用批判的眼光審視教材,超越教材,靈活創新地使用教材。教師使用教材的三種境界是由低到高的關系。三年之內的教師應立足教材,吃透教材,屬于第一境界;六年以上的教師應該做到“捧著教材教”;十年以上的教師應該做到“站在教材上”教學。
1.做好加減,科學取舍
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要“縱向研讀,橫向把握”。“縱向研讀”是指小學教師要研讀初中的教材,三、四年級的教師要研讀五、六年級的教材,“欲窮千里目”,就要“更上一層樓”;“橫向把握”指教師要把握本年級的教學三維目標,研究單元與單元、課與課之間的關系。教師做到了縱向研讀,橫向把握,才能做好教材的加減法,加法就是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減法是指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舍棄。無論教師對教材進行補充或取舍,都不應該影響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2.化靜為動,激活教材
利用各種教學媒體,激活教科書,讓學生更易理解接受。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揚教學民主,創設和諧氣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教師應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暫時刻,用學生能接受的節奏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如游戲、唱歌、做動作、搶答競賽等,使學生既緊張又活潑,在輕松愉快而又緊張刺激的氛圍中學習。
3.瞻前顧后,適度開發
艾賓浩斯規律告訴我們,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瞻前”就是要及時增加復現率,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顧后”指教師應該做好新知識的埋伏與鋪墊。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的特點、地域的特點、文化的差異適度開發教材,把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4.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葉圣陶說,“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教材只不過是個例子”。以英語課堂為例,它是關照學生的生活世界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生活世界”是促進學生個體多種品質生成的奧妙處所,教師要利用外籍教師、小導游的形式,將所學的日常用語,在實際的生活場景中學以致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
1.讀出重點和難點,找出關鍵點
“重點”是對知識層面而言,依據單元目標、課時目標而定;“難點”是對學生層面而言,是針對學生的年級、身心特點而言,學生在語音、單詞、句型、語言點的學習中,所遇到的難點。英語教師要把握《新版英語》的雙課,通過JustWrite欄目讀出Lesson One與Lesson Two的知識重點和難點,找出單課對話中的關鍵點。
2.讀出新知和舊知,找出結合點
英語教師要把握《新版英語》的單課,通過Just read and speak欄目,從對話情景中,讀出新知和舊知,找出結合點。
3.讀出潛知和潛能,找出發展點
潛能就是潛在的能量。利用聽說讀寫訓練,提高學生的感覺潛能;通過詞匯量的記憶點撥,提升學生的記憶潛能;通過制作英文手指畫、制作英語圣誕賀卡,培養學生的創造潛能;通過認識英美國地圖、制作萬圣節展牌,提高學生的空間才能。
4.讀出圖意和題意,找出暗示點
通過Just read and speak欄目,指導學生根據題意,理解對話呈現的情境,更好地利用插圖提供的信息理解對話和課文;英語教師在指導學生做題時,要指導學生根據題意,抓住題眼,即關鍵詞,找出其暗示點,從而找到解題的切入點。
5.讀出情感和文化,找出生活點
通過小學英語新版教材Let’s interview和Fun time欄目,指導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在綜合運用語言的生活實踐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澳大利亞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普遍不用統一的課本教學。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去查找資料來設計教學內容,整合不同的教學資源,配合教學大綱與班級學生的不同程度,在每節課之前編寫學生專用的講義,制定有趣的活頁資料。講義可能是從某一本教科書上截取下來的一個章節,可能是根據環境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可能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編寫而成。這樣的教材內容靈活性很強,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澳大利亞的教學方式比較注重直接經驗的獲取,學生多以探究的方式獲取知識,澳洲教師很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為了學習歷史,就將孩子們帶到悉尼大學博物館來學習;為了學習價格(price)這個詞匯,教師會把學生們帶到市場去親身感受;為了學習動物(animal)這個單詞,教師會把課堂搬到動物園。教材的開放性設計將大學、社區等各種資源整合到一起,學生能將自已所學與日常生活緊密地結合到一起。
澳大利亞所開發的校本課程具有階段性,以專題的形式進行設計。如花卉著名城市TOOWOONBA,每年正值花季時節,該城的中小學就常常以“花卉”當作各種課程的題材。學前班與小學一、二年級以花卉為主題,上閱讀課;小學三年級到五年級的科學課,教師會帶學生參觀花農種植,并且學會自己種植;中學的地理課,教師會引導孩子們運用網絡找出世界上栽種花卉的主要國家后,并在世界地圖上標出每個國家首都的位置,并研究該國氣候與土壤跟盛產花卉的關系。學生在不同的學段被賦予不同的學習內容,主題的設計具有階段性和延續性。
在手工制作課、美術課和實驗課上,學生神態專注,有條不紊做著各自的事情。進入木工制作車間,簡直就是進入了木匠鋪,濃濃的木香撲鼻,錛鑿斧鋸一應俱全,學生制作的各種作品擺滿教室。穿著工作服的指導教師是一個典型的木匠師傅,學生作品,都親歷了從設計、選材到加工修改的過程,感受了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煩惱,鍛煉了他們自立的能力,培養了他們創造的思維。
教材的有效化設計體現在學生的作品上,體現在學生學習的方式上。每堂課(50分鐘),教師一般講得很少(不超過10~15分鐘),只是提綱挈領地講解或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而大部分時間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通過自己思考、自己操作、自己查閱有關資料等自主學習形式,主動靈活地獲取更豐富的知識;或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相互討論,教師個別指導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討論、研究、解決有關問題。澳大利亞中學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大多是小組討論式,3~5個學生圍成一桌,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既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和獨立性,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通過對比借鑒,我國教師教學應該結合現有實際情況,深入研究,立體設計,系統規劃,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綜合效力,使平面的知識變成立體的知識,將孩子身邊的世界變成孩子生動的教材,開發學生智力,培養能力,以戰略的眼光提高小學生的整體素質。一方面,教師應該實現“用教材去教”,而不能“教教材”;教師不能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只有教師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才能成為教材的創生者、開發者、體驗者和實踐者。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手段應當強調直觀形象,把抽象的概念融入具體的實際生活之中,讓學生通過做游戲、實地勘察、測量、觀察,變感性知識為理性知識;盡可能為學生創設多種多樣的實際情景,啟發學生獨立提出問題,用不同的思路解決同一個問題,讓學生成為學習和實踐的主人。
G451
A
1671-2277-(2012)04-0067-02
*李永峰:天津市實驗小學教師,天津市未來教育家奠基工程第二期學員。
劉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