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少娜,林 敏,呂小元
(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邵陽 422000)
深化教學改革 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
鄒少娜,林 敏,呂小元
(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邵陽 422000)
筆者從教學內容的傳授,教學手段的調整等方面對提高病理學教學效果談幾點體會。病理學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獲取知識的能力,真正體現出病理學在醫學中的橋梁作用。
病理學;教學改革;教育質量
傳統的病理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兩多兩難”,即學習內容多,抽象概念與形態學描述多,理論知識記憶難、顯微鏡下病理圖像掌握難。因此,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既是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每一位病理學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針對這類問題,我們對病理學教學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總結了一些心得,供各位同仁借鑒。
病理學教學內容繁多,并且隨著學科的發展、學科間的滲透以及學生將來面臨的職業醫師考試等實際問題,課堂的信息量逐漸增多,而學時數卻應教改的要求有所減少。在此情況下更要求教師精練教學內容、突出重點、明確難點,組織好每一堂課。對于比較淺顯、易懂的內容,可以只做適度提示,或使內容問題化,以學生自學為主,必要時歸納小結或提問討論。而重點、難點的部分一定要講解透徹。讓學生突出掌握重點,解決難點,形成知識框架。
1.1 注意總論與各論的有機結合
病理學教科書一般由病理學總論(普通病理學)和病理學各論(系統病理學)兩部分組成。總論所闡述的細胞和組織適應、損傷的修復、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炎癥和腫瘤等基本病變,是各種不同疾病發生發展的共同規律。各論則是在總論的基礎上分系統闡述各種特定疾病的特殊規律[1]。認識疾病的普遍規律有利于認識特定疾病的特殊規律,反之亦然。
如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變就是發生在肝臟的變質性炎癥,其病理變化就是總論“炎癥”一章所述的變質、滲出和增生,只是具體發生在該病時表現為肝細胞的變性壞死(變質)、炎細胞滲出和間質反應性增生及小膽管增生。講解本病時可啟發學生回憶曾在總論學習過炎癥的基本病理變化,如不同的炎癥其滲出的炎癥細胞的類型,而本病為病毒感染,故又以哪類炎癥細胞滲出為主。在此基礎上引出臨床表現:肝細胞變性腫脹,被膜緊張,可出現肝區疼痛或壓痛;由于肝細胞壞死,釋放出細胞內的酶類,故血清中谷丙轉氨酶等升高,同時還可以引起多種肝功能異常。如此講解強化了總論的基本概念,又掌握了該病的病變特點,并有根有據地理解了臨床表現。在臨床病理聯系時可適當加入一些病例,加深學生印象并激發其學習熱情。
1.2 比較法的應用
所謂比較法,就是對有聯系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相關方面進行比較,以達到同中求異、異中存同。比較法是認識客觀事物、區分事物之間異同的一種邏輯方法[2]。有比較才有鑒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比較法將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這種比較可以在疾病之間進行,可以在病理過程之間進行,亦可以在同一個疾病的不同階段之間進行。通過比較可以幫助學生靈活有效地學習病理學。例如: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的比較為疾病之間的比較;原發性肺結核與繼發性肺結核的比較是病理過程之間的比較;大葉性肺炎典型的4個時期的比較是同一個疾病的不同階段之間的比較等。通過比較,把較為零碎的知識加以整理,達到掌握和鞏固的目的。
1.3 病理學知識和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
病理學是一門橋梁課程,即病理學能將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有機地聯系起來。其內容繁多,既有形態學內容如解剖學、組織學,也包含了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等學科的基本內容,還與臨床各科有密切聯系。
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組織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微細結構的科學,而病理學是研究人體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形態結構改變的科學等。前兩者是后者的基礎,不會觀察正常的組織結構,在組織結構發生異常改變時就無法進行辨別。如在講授急性腎炎時,先復習正常的腎單位的結構,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急性腎炎時表現出來的急性增生性炎癥的特點以及細胞數目增多和腎小球體積增大等病理特點。將正常與異常對比教學,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也使病理學課程富有吸引力。
要使學生學會運用病理學的知識去分析、判斷臨床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病例討論不失為好的方法之一。臨床病例討論課是針對病理學中的某些問題以病例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教學評估與反饋的一種有效方式[3]。我們制作的課件,在每個章節后都附有典型臨床病例資料,經過分章節系統的病理學課程學習后,教師階段性地組織學生討論,課外讓學生充分準備和查閱資料并分小組討論,課堂上師生圍繞病例中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由病理學鏡下變化引出肉眼觀察,再用病理變化解釋臨床表現,實現病理學與臨床的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深化課堂教學內容,拓寬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1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病理學是一門形態學科,強調從形態學角度來認識各種病變及病變的發生和發展規律,從而揭示疾病的本質。這門學科強調直觀形象,且真實具體,若在教學手段上仍然只沿用過去常用的掛圖、投影等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病理學教學中必須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看、多思考、多聯系,盡量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更全面地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
近幾年,我校普遍開展多媒體教學,大量的圖像及影視資料、動畫使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抽象、靜止、局限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動態和全面,教學時效性增加,教學質量明顯提高。使病理學教學更加形象直觀,這對于教師和學生都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將多媒體手段與互動教學相結合,更收到了令人驚喜的效果。如講解炎癥白細胞滲出的過程時,學生對白細胞如何靠邊、附壁、以阿米巴運動游出血管壁,并在趨化因子作用下做定向運動這一病理變化難以理解,而通過多媒體將白細胞滲出的全過程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就很容易接受。再例如講述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心臟出現向心性肥大和離心性肥大,用圖片說明向心性肥大和離心性肥大的區別,學生可一目了然,這樣既幫助了學生對病變形態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也可用正常與病變的組織、細胞圖片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2.2 重視實驗教學,教與學互動
病理學實驗課在培養學生醫學綜合素質及實用型人才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實驗教學,可使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論證能力、知識掌握的深化和靈活運用等方面,都得到顯著的提高。
多媒體互動系統是一種新型的教學設備,該設備在我校現主要用于實驗課教學。它通過多媒體技術實現了圖像、語言和文字在師生間的互通。教師可利用圖像分析系統將示教的標本、切片、圖片、影像等投影到屏幕上直觀地進行動態演示,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充分地、直觀地了解實驗內容,讓學生的注意力從分散到集中,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可以通過電腦屏幕看到所有學生觀察到的鏡下圖像,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教師還可通過電腦與學生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交流。使得教師上課更方便,教學內容表達更精練,更形象化,更具體化,學生也更容易聽懂、學好。
[1]李甘地,來茂德.病理學七年制規劃教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胡利萍.病理教學的比較法[J].華夏醫學,2005,18(2):266.
[3]李學農.現代病理與實驗診斷技術[M].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
G420
A
1671-1246(2012)08-0036-02
2010年湖南省教育廳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