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梅
(蘭州石化總醫院,甘肅 蘭州 730060)
采用護理結局分類調查護生心理狀況結果分析及對策
王彥梅
(蘭州石化總醫院,甘肅 蘭州 730060)
目的 對護理實習生進行心理狀況調查分析,及時發現存在的心理問題,為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護生順利完成實習提供依據。方法 采用美國護理協會承認的護理結局分類(NOC)中的心理社會調整及生活質量量表對我院103名護生進行實習初期及結束前心理狀況調查分析,并進行效果對比。結果 實習初期生活質量量表結局的目標平均得分為36分,通過采取相應對策,平均得分達到40分,生活目標的實現、教育水平、通常的心境滿意率提高了10%。實習初期心理社會調整(生活變化)量表結局的目標平均得分為49分,通過采取對策,平均得分達到54分,設定現實的生活目標、對未來表示樂觀、表示感覺融入社會顯示率提高了9%。結論 通過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崗前培訓;加強管理,消除護生的恐懼心理,帶教教師樹立愛崗敬業的榜樣;積極鼓勵,耐心進行業務指導;密切師生關系,定期收集意見,培養護生心理適應能力等,提高護生實習質量,為其圓滿完成實習任務打下良好基礎。
護生;護理結局分類;心理狀況
臨床實習是護生向護士角色轉變的重要階段,也是護士職業生涯的重要環節。護生即將離開校園,進入醫院,可能會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出現不適應或適應困難現象。護生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縮短角色轉換所需的適應期,反之,則會導致適應期延長,影響實習效果,甚至阻礙護生的自我發展。同時由于醫療環境越來越復雜,在這樣的情況下,護生更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1]。護生大多為初中畢業生,年齡在18歲左右,學歷較低,掌握知識相對較少,常常產生自卑等心理問題[2]。所以,帶教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心理疏導,確保護生在實習期間有一個好的心理狀態。為此,我們對103名臨床實習護生在實習初期及實習結束前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并進行對比,結果如下。
1.1 對象
選擇來我院實習的8所院校的103名護生,其中大專8人,中專95人,年齡18~23歲,平均(19.3±1.4)歲,均為女性。獨生子女31人,非獨生子女72人;城市37人,鄉鎮66人。所有人均身體健康,均否認有精神異常的既往史和家族史。
1.2 方法
本試驗采用美國護理協會承認的護理結局分類(NOC)中的心理社會調整(生活變化)及生活質量量表,在臨床實習初期及實習結束前,對103名大、中專護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NOC是一種個體、家庭或社區的狀態、行為或感知,可以在一個連續體上進行測量,并應對護理措施。真正的結局是在實施護理措施后所看到的結局得分變化[3]。心理社會調整(生活變化)量表由14個問題(包括設定現實的目標、保持自尊、保持生產力、表示感覺自己有用、對現狀表示樂觀、對未來表示樂觀、表示感覺自己有力、確定各種應對策略、應用有效的應對策略、應用有效經濟管理、表示感覺融入社會、表達對生活滿意、應用現有的社會支持、參加休閑活動)組成,主要測量個體對生活中的重要變化在心理社會方面做出調整性的反應,每項從未顯示到始終顯示分1~5級進行評分(從未顯示1分、極少顯示2分、有時顯示3分、經常顯示4分、始終顯示5分)。生活質量量表由11個問題(包括健康狀態、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狀況、教育水平、職業、近親關系、生活目標的實現、應對能力、自我概念、通常的心境)組成,主要測量對目前生活環境持樂觀感知的程度,每項從完全不滿意到完全滿意分1~5級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狀況越好。通過各因子得分情況得出即將實習的大、中專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采用同一指導語在同一時間發放量表,以不記名方式填寫,當場收回。實習初期發放103份,實際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97%;實習結束前,對103名護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問卷測評,并進行統計分析。
1.3 結果
實習初期生活質量量表結局目標平均得分為36分,對職業、經濟狀況、自然環境不滿意較多,通過采取相應對策,平均得分達到40分,生活目標的實現、教育水平、通常的心境滿意率提高了10%。
實習初期心理社會調整(生活變化)量表結局目標平均得分為49分,對設定現實的生活目標、確定各種應對策略、表示感覺融入社會從未顯示較多,通過采取相應對策,平均得分達到54分,設定現實的生活目標、對未來表示樂觀、表示感覺融入社會顯示率提高了9%。
2.1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崗前培訓
護生的心理特點是存在興奮、恐懼、緊張心理,缺乏自信心,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差,實習松懈。針對護生常見的心理特點,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崗前培訓。
2.1.1 護理部制訂了詳細的崗前培訓計劃 以幻燈片的形式介紹醫院文化,使護生能夠感受醫院對實習的重視以及自身在醫院的歸屬感。同時講解如何盡快適應護士角色,融入護理工作中,并結合自身興趣特點,主觀上對自己的實習做出合理安排[4]。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講解典型事例,促使護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救死扶傷的信念,具有責任感、事業感和同情心。
2.1.2組織護士長講解護患溝通技巧 針對當前臨床上護患間缺乏信任和理解、溝通不夠的現象,講解語言與非語言交流溝通技巧,建立護患間互相信任的橋梁,并通過情景模擬,組織護生進行護患溝通技巧訓練,樹立以患者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務,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理念。
2.1.3 組織護理部人員講解護理文書書寫規范 護理文書既是護士記錄病情的依據,又能體現護士的專業特點、學術發展和護理內涵。在醫療事故或醫療糾紛中,護理文書是辨明是非、判明責任的證據。通過講解如何規范書寫各種護理文書,使護生掌握各種護理文書書寫的相關要求,明確其重要性,加強護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其責任感。
2.1.4 組織護士長講授臨床操作技能 臨床操作技能訓練是實習生崗前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采用講解、演示、技能操作訓練等方法,主要針對靜脈輸液、鋪床、皮試、基礎護理等內容進行系統培訓。臨床技能培訓不僅能提高護生的業務素質和業務水平,確保醫療護理安全,而且能規范護生的行為,提高護理質量。
2.1.5 組織醫院感染科護士長講解醫院感染的預防知識 醫院感染的防治教育是護生崗前培訓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醫院是患者密集的場所,醫院環境最容易被病源微生物污染。作為一名即將參加護理工作的護生必須學習《醫院感染管理手冊》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提高傳染病防治法律意識,掌握操作規范,做好職業防護,保障身心健康。
2.2 加強管理,消除護生的恐懼心理,帶教教師樹立愛崗敬業的榜樣
2.2.1 加強管理,消除護生恐懼心理 護理部制定帶教教師工作職責,規范帶教教師行為,并定期組織護生給帶教教師量化打分,形成好的傳幫帶氛圍。臨床實習階段是護生掌握實踐技能并向專業化角色轉換的重要環節[5]。帶教教師要幫助護生增強自信心,當他們做錯時,要耐心教導,不能因為一次失誤而否定他們的努力。鼓勵護生積極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使她們盡快適應科室工作環境及工作流程,從而消除恐懼心理。
2.2.2 帶教教師樹立愛崗敬業的好榜樣 帶教教師應以身作則,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規范操作,以良好的禮儀服務態度和職業道德、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及責任感去帶動和感化學生;將自己的工作經驗,根據護生的不同性格,采用多種方法傳授給她們,讓護生看到護理工作的成效,體驗護理工作的崇高,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護生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不斷獲取書本中沒有的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
2.3 積極鼓勵,耐心進行業務指導
護理部年初制訂講課計劃,每月對護生進行授課(包括理論和操作)。講授醫院的規章制度、基礎護理知識、病歷書寫規范、法律法規、臨床常用基本護理技術操作等,講解、演示等結合,使護生掌握更多的臨床知識,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在臨床工作中,護理部實行“一對一”帶教,帶教教師能及時發現問題,隨時指導學生,并迅速得到反饋。帶教教師除常規護理操作訓練護生做到穩、準、快外,還應對其進行專科護理和急救技術的培訓。讓護生對患者進行評估、診斷、治療,不斷加深對整體護理的認識,促其形成自覺、主動、創造性的學習習慣[6]。在實施基礎護理操作時,將“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始終貫穿于操作過程中,隨時觀察病情變化,主動詢問患者的感受,滿足其合理需求,主動解決護理問題,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帶教教師要正確指導,加強監督,耐心教育,做到放手不放眼,不斷提高臨床護理帶教水平[7]。
2.4 密切師生關系,定期收集意見,培養護生心理適應能力
2.4.1 密切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 營造良好的工作氣氛,學習情境,尊重、接受和信任護生,站在護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用真誠的態度對待護生,努力與護生溝通,平等交換意見;關心護生的學習與生活,幫助她們分析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相關的提示,逐漸培養護生的觀察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并將自己的工作方法、經驗、學習體會提供給護生做參考,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2.4.2 定期收集意見,培養護生心理適應能力 每年組織護生召開新年聯誼會,由科室護士長、帶教教師和護生參加。聯誼會上,護生代表暢談在我院實習生活的體會,并提出建議和意見,科室護士長及帶教教師對護生提出要求和希望。每月理論及技能授課時,收集護生與帶教教師的意見,了解護生的思想動態,針對在實習中遇到或出現的問題,及時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并由護理部督促落實,使帶教工作有的放矢,從而幫助護生進一步轉變角色,培養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
通過采取以上對策,繼續采用NOC對在臨床實習結束的103名大、中專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問卷測評。生活質量量表結局目標平均得分達40分,生活目標的實現、教育水平、通常的心境滿意率提高了10%。心理社會調整(生活變化)量表結局目標平均得分達54分,設定現實的生活目標、對未來表示樂觀、表示感覺融入社會顯示率提高了9%。
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統工程,需要學校、醫院和護生三方面有機結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共同提高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大力度,不斷探索新的方式和內容,提高護生的綜合素質。采取有效措施改變護生不良心態,加強心理引導和職業道德教育,創建一個有利于護生身心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8]。
[1]盧英菊.中專護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2):145~146.
[2]汪濤,譚靜,馮正直,等.護理本科學生實習前工作壓力源與應對方式的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0):924~925.
[3]吳袁劍云,吳瑛,譯.結局的發展及其重要性[J].護理結局分類(Nursing Outcomes Classification,NOC),2006,1(5):20~21.
[4]趙捷,何昕,王彩萍.護生心理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07,7(6):49~50.
[5]蔣平,王紅,張玉,等.我院護理帶教教師對臨床護理教學管理態度調查[J].中國護理管理,2008,8(7):54~55.
[6]雷榮丹,廖桂紅,韋成全,等.護理專科學生臨床溝通能力的培養[J].中國護理管理,2007,7(9):49~50.
[7]張會芝,童素梅,吳金艷.護理臨床教學中應用技能訓練實驗室的探討[J].中國護理管理,2008,8(3):50~51.
[8]許紅,王春桃,龍芳.護理專科生實習前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8,23(9):68~69.
G444
B
1671-1246(2012)01-0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