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振江
(定西市中醫院,甘肅 定西 743000)
針刺結合推拿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師振江
(定西市中醫院,甘肅 定西 743000)
目的 觀察針刺結合推拿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 以針刺結合推拿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160名。結果 治愈38例,占23.8%;顯效84例,占52.5%;有效25例,占15.6%;無效13例,占8.1%。結論 針刺結合推拿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確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廣。
針刺;推拿;牽引;椎動脈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SA)即頸椎間盤退變、椎間失穩和骨贅增生,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及椎動脈神經叢,使位于橫突孔中的椎動脈受到牽扯、擠壓,扭曲變窄,椎動脈壁上的椎神經叢受到激惹,致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CSA約占頸椎病的15%,僅次于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中醫學“痹證”、“眩暈”、“頭痛”等病證范疇,多見于中老年人。
近年來,本病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并發或繼發的頸源性疾病亦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本病治療以非手術療法為主,具體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在非手術療法中,針灸療法顯示出極大的優越性。筆者2005—2010年采用針刺結合推拿牽引治療CSA患者160名,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資料
本組病例選自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均為非手術治療病例,符合CSA診斷標準。160例中男83例,女77例;年齡31~40歲12例,41~50歲82例,51~60歲42例,61~70歲24例,平均年齡53.6歲;病程最短20天,最長11年。臨床癥狀與體征:均有不同程度的眩暈、泛惡、頸部酸痛,其中伴有頭痛或偏頭痛93例,伴視物不清、眼目酸脹95例,伴猝倒11例,伴上肢放射痛81例,伴上肢感覺減退52例,伴頸部活動受限88例,伴耳鳴92例,伴聲嘶或失音8例。查體:頭部旋轉試驗陽性148例,椎旁壓痛96例。X線檢查:本組病例均攝頸椎正側位片,其中頸椎生理弧度消失85例,鉤椎關節增生119例,椎間孔變小87例,單椎體雙影12例,項韌帶鈣化30例,椎體后緣增生135例。
1.2 診斷標準
按《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診斷:(1)曾有猝倒發作,并伴有頸源性眩暈;(2)旋頸試驗陽性;(3)X線片顯示椎間關節失穩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4)椎動脈血流圖及腦電圖均有參考價值;(5)除外椎動脈I、III段供血不全,顱內病變,神經官能癥等疾?。唬?)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
2.1 針刺療法
針灸處方:頸夾脊C3~7、風池、天柱、列缺、后溪、百會。
針刺方法:列缺向遠端斜刺0.2寸,補法;后溪直刺1寸左右,補法;風池向對側眼球方向刺1.2寸,平補平瀉;天柱直刺0.5寸,平補平瀉;C3~7頸夾脊向脊柱方向斜刺0.5寸,瀉法;百會向后方斜刺1寸,平補平瀉。每次留針30 min,一日一次。
2.2 牽引療法
以坐位頸椎牽引器牽引約20 min,牽引重量2~5公斤,以患者耐受為度。
2.3 推拿療法
患者正坐,醫者按揉患者風池、風府、翳風穴和一指禪推法于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后腦枕部、頸項背部。每次施術約20 min。
以上治療每天一次,十天一療程,兩療程間隔2~3天。兩療程后統計療效。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痊愈:眩暈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能參加正常工作和勞動,6個月未復發;(2)顯效:大部分癥狀和體征消失,殘留癥狀較以前有明顯減輕,基本能夠進行日常活動;(3)有效:少數癥狀得到改善,日常勞動和工作仍受到一定影響;(4)無效:癥狀較治療前無改善或惡化。
160例治愈38例,占23.8%;顯效84例,占52.5%;有效25例,占15.6%;無效13例,占8.1%??傆行蔬_91.9%。
CSA是由各種動力性與機械性因素致使椎動脈遭受刺激或壓迫,以致血管折曲、狹窄而造成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如果采取各種療法后癥狀并無明顯緩解時,在排除其他疾患基礎上多需手術治療。列缺為手太陰肺經之絡穴,本病屬中醫“筋骨痹”范疇,病本在骨,而腎主骨,肺與腎金水相生,據“虛則補其母”的原則,又具補腎陰之功以治本;后溪是手太陽經腧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督脈,《靈樞本輸》指出“輸主體重節痛”,后溪可疏通項背部經氣,列缺所通之任脈為陰脈之海,有統任諸陰脈之功能,后溪所通之督脈為陽脈之海,有統領諸陽經的作用,所以列缺、后溪相配不僅調理督任而且還調理周身陰陽十二經脈,使機體陰平陽秘;風池為足少陽膽經之穴,天柱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膽經“主骨所生病”,與肝經互為表里,肝主筋,膀胱經“主筋所生病”,與腎經互為表里,這種肝與膽和腎與膀胱之間表里經主治的相互交叉,是“肝腎同源”在經絡方面的體現,且二穴又均位于頸項部,對屬于“筋骨痹”之頸椎病正合適。頸部夾脊穴,從經脈分布上看應屬于督脈或膀胱經;就作用而言,主要在于疏通頸部氣血,具有行氣活血、通經止痛的功能;從現代解剖學的角度看,每穴下都有相應椎骨下發出的脊神經后支及其伴行的動靜脈分布,深刺頸夾脊穴,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作用,使病變受累的頸椎周軟組織產生良性反應,使受壓的神經血管功能得到改善,從而調整、改善脊柱內外環境平衡。針刺風池、百會還有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擴張椎基底動脈的作用,從而緩解臨床癥狀[2]。
綜上所述,通過針刺治療改善局部微循環,改善受壓神經根及椎動脈的缺血缺氧和水腫狀態,可達到緩解疾病的目的。通過推拿、牽引治療,舒緩頸背部肌肉痙攣,舒筋通絡,促進局部微循環,緩解椎動脈痙攣,改善基底動脈血供;調整和減小頸椎關節、椎動脈的刺激和壓迫,恢復其正常的生理解剖結構;保持頸椎穩定性,緩解頸椎軸線上的壓力,加大椎間隙,糾正后關節錯位畸形,增強頸項肌肉力量,有效加快椎-基底動脈血流量,改善腦部血液循環,達到緩解和消除頸源性眩暈的目的。三法合用,療效顯著且無任何不良反應與副作用,值得推廣。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付泉英.局部理療加體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5(15):100~101.
R681.5+5
B
1671-1246(2012)01-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