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娟
(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南寧530409)
小兒用藥護理說課設計
許雪娟
(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南寧530409)
小兒用藥護理;說課;教學設計
1.1 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我們所選用的教材是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葉春香主編的中專教材《兒科護理》,該教材緊扣新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發展技能為核心”的職教理念,注重強化技能培養,教學內容實際、實用,緊密聯系工作崗位需要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符合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生源的特點和就業的需求[1]。
1.2 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
此次課采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授課內容為小兒用藥護理,課程安排在第五章“住院患兒的護理”中的第四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醫學領域中,藥物治療是臨床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作為兒科護士,應能根據小兒機體的特點,合理選擇藥物、正確掌握劑量計算及選擇正確的給藥方法,才能正確執行醫囑。因此,此次課的重點是藥物劑量計算及給藥方法,難點是藥物劑量計算。掌握該章節內容可為下一次課“小兒液體療法”奠定堅實的基礎。
1.3 教材的重組
為了使學生更直觀地掌握小兒用藥護理的重點及難點,使知識的學習更為清晰,筆者將臨床醫生開具的醫囑單與教材進行了重組,使教學內容更貼近臨床護理工作。兒科護士在執行醫囑時,首先要看得懂醫囑,然后要會計算小兒藥物劑量,最后才能遵醫囑完成各項護理操作流程,因此,筆者將55項護理技術操作標準中的靜脈輸液術與教材有機結合,通過模擬臨床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而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
掌握醫囑中藥物選擇、藥物劑量計算及給藥方法等是兒科護士正確執行醫囑的前提,因此,我們這次課的知識目標是:(1)掌握藥物劑量計算及小兒給藥方法;(2)熟悉小兒用藥選擇。正確計算好藥物劑量是實施靜脈輸液術操作前藥物準備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制訂的技能目標是:掌握小兒藥物劑量計算及操作。護士的同情心、事業心、責任感是改善醫患關系的“金鑰匙”,所以,我們制訂的情感目標是:使學生有具備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的南丁格爾精神。
授課對象為三年制護理專業學生(初中畢業起點),她們精力充沛,活潑好動,在學習中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是學生在一年級時已學習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物應用護理及護理學基礎等醫學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及動手能力,并對護理操作有濃厚的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劣勢是中職學校擴招后,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差,缺乏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學習上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學習方法欠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2]。
4.1 教法
兒科護理學是一門臨床學科,中職教育的理念是理論知識“必需、夠用”,更注重技能的培養。因此,此次課采用以下幾種教法:啟發式講授法、演示法、案例教學法及任務型教學法。
通過啟發式講授法,使學生基本掌握此次課的理論知識;通過演示法及案例教學法,使學生在課堂中能突破難點;再經過任務型教學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做合一,凸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
4.2 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因此,此次課的學法包括討論法、自主探究法、總結歸納法、任務驅動法。
討論法及自主探究法就是把學習主動權讓給學生,培養她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總結歸納法就是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讓學生用耳聽,用眼看,用心思考而獲取新知識;任務驅動法就是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動手操作,使學生既掌握了理論知識,又增強了動手能力,使其對理論知識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學過程按課前準備、復習舊知、導入新課、新課講解、動手操作5個環節進行教學。此次課用時兩個學時。
5.1 課前準備
5.1.1 分組將全班學生分成4組,各組選出一名責任心較強的學生作為小組組長,負責檢查本組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并在各組中培訓一名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成為“小教師”,讓她們在實踐操作時發揮作用,并通過相互帶教,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精神。
5.1.2 案例準備教師提前一周將案例交給學生,內容為一肺炎患兒的臨床病例及醫生開具的長期醫囑,提出引導問題:(1)運用藥物學知識說出該醫囑中有哪一類藥物,劑量是多少,有何給藥方法;(2)結合55項護理技術操作標準中的靜脈輸液術,制訂靜脈輸液法中藥物準備操作流程圖,目的是讓學生對醫生開具的醫囑有一個感性認識。
5.1.3 物品準備給每名學生下發一套大小安瓶、密封瓶的吸藥用物及一次性注射器,并開放實訓室給學生,再利用晚自習播放靜脈輸液法的錄像,目的是引導學生結合55項護理技術操作標準中的靜脈輸液術制訂藥物準備操作流程,為操作練習做準備。
5.1.4 評分表評分表包括自評、互評及教師總評,目的是通過評分,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分表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副有效的“強心劑”,可成為學生平時成績的依據。
5.2 復習舊知(5分鐘)
為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小兒的用藥特點,教師可采用提問的方式,復習藥物學、護理學基礎中的相關知識。由全班學生進行回答,為新課的講授打下理論基礎。
5.3 導入新課(5分鐘)
復習了相關的舊知識后,設計一個情境:一名護士在治療室里執行一肺炎患兒醫囑。教師將課前準備的病例導入新課,然后引出問題讓學生討論:該醫囑中用了何種藥物,劑量是多少,并讓學生指出醫囑中的給藥方法。
5.4 新課講解(30分鐘)
采用“一聽二思三看”的授課方式。
5.4.1 用耳聽掌握醫囑中小兒藥物選擇、劑量計算、給藥方法等是兒科護士正確執行醫囑的前提。教師采用啟發式講授法,通過點撥及精講,使學生掌握抗生素、退熱藥、鎮靜止驚藥、止咳平喘藥、止瀉藥和瀉藥、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等兒科常用藥的特點、劑量計算的方法及常用的給藥方法。
5.4.2 用心思考正確計算好小兒藥物劑量是實施靜脈輸液術的重要保障。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小兒藥物劑量計算這一難點,先列出4道例題,然后通過教師引導、與學生討論,總結規律,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
5.4.3 用眼看掌握藥物抽吸方法是實施靜脈輸液術操作前藥物準備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掌握了藥物劑量計算方法后,播放一段相關的護理操作視頻,讓學生結合55項護理技術操作標準中的靜脈輸液術制訂藥物準備操作流程,為下一步的操作練習做準備。
5.5 動手操作(40分鐘)
動手操作部分包括課堂練習和課后鞏固。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練”。為了鞏固新知識,增強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課堂練習時,先擬訂3道搶答題,內容由淺到深,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師及時批改,把成績公布于評分表上;接下來教師布置工作任務,把預先準備好的醫囑單發放給各組學生,通過醫囑單提出問題,讓各組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共同完成,由教師批改,并把成績公布于評分表上;然后再執行醫囑,學生自行設計情境,制訂并完成靜脈輸液術前藥物準備操作流程;最后各組選出兩名學生進行操作演示,通過學生自評與互評,把評價結果公布于評分表上,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最終的成績即為學生平時成績的依據。通過在課堂中聽、思、看、練,使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實踐操作也培養了她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由于課堂練習的時間有限,有些學生操作動手的機會較少,為了讓學生都能有機會動腦并能在課后及時鞏固,教師按學習目標的要求布置課后練習,包括基礎知識題、臨床實踐題及能力提高題等,內容由易到難,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學生可與教師溝通,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申請開放實訓室,這樣學生可以在課后有更多機會進行操作實踐。
6.1 優點
此次課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案例為主線,環環相扣,讓學生用耳聽、用眼看、動手做、課后練,使她們既掌握理論知識,又增強動手能力,體現了中職學校課程體系改革中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并且加強了與學生的互動,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用贊賞和肯定去鼓勵學生,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認識自己的能力,也為學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增強其學習信心,爭取獲得成功。
6.2 不足及改進措施
(1)班級學生人數太多,教師組織活動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條件允許可分小班授課,人數大約30人左右,使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動手操作。(2)由于時間安排較緊,學生及教師對學習的評價不全面,這有待于課后安排強化練習及對學生進行個人考核。雖然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但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較弱,這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授課過程中不斷地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1]葉春香.兒科護理[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田芳銀.超敏反應說課設計[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15):67-68.
G420
A
1671-1246(2012)12-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