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 杰(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體育教學部 上海 201620)
長期以來,我國的舉國體制根據其對運動員培養的外在表現形式可分為“金字塔式”、“塔樓式”和“遷移式”,舉國體制的實質就是利用社會主義制度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充分利用我國人口眾多,體育資源豐富的特點,集思廣益,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一舉國體制的實施對我國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確實起到重要作用,也為我國爭得不少榮譽,受到國際體壇的注目。這種體制的典型特征就是政府主導,運動員的選拔、培養、比賽于訓練都受國家體制的制約,不具備市場化特征。
“舉國體制”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人才選拔途徑單一,主要來自于各省市或自治區的少體校。而各地方舉辦的市運會、省運會和全運會是運動員逐級淘汰選拔的最好平臺,尤其是全運會,它是國內最重要、規模最大的高水平競技體育競賽,能有效調動各級地方政府興辦競技體育的積極性,成為貫徹國家競技體育政策和措施的調控手段,也是選拔代表中國最高競技運動水平的運動員的最重要依據。
計劃經濟體制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機制具有相應的體制保障,運動員入選縣級以上少體校,生活問題就不用發愁;入選省級體校,家庭不要再有任何經濟負擔,而且可以實現由農村向城市戶口的轉變,運動員一旦進入體工隊、國家隊不僅徹底改變了自身的命運,更是一種無限的榮耀。
研究表明:我國在1994年需要3162.3人才能產出一個世界冠軍,1996年需要4399.1人才能產出一個世界冠軍,在人才輸送率上,我國三線隊伍向二線隊伍的人才輸送率為6.1%,二線隊伍向一線隊伍的輸送率為1.96%,表明在運動人才的選拔上,淘汰率高,成材率低下。
隨著社會轉型的發展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大多家長都想讓孩子接受良好的學校教育,而不愿意讓孩子經受殘酷的運動訓練,致使后備人才匱乏,形成競技人才培養的惡性循環,競技體育人才青黃不接。
舉國體制下,國家體育事業發展需要的全部費用均來自于財政撥款,包括體育場館及其它基礎設施的建設、運動員的培養、體育競賽的組織等,國家的財政壓力巨大,與我國還處于經濟相對落后的國情不符,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舉國體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式以及所有工作都是圍繞提高運動成績來開展,獲取金牌是運動訓練的最終目標。多數體校和專業隊通常只注重運動訓練而忽略了運動員的全面發展要求,致使絕大數運動員從小就沒有接受過最為基本的文化教育,導致他們在退役后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而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國家體育總局人事司2002年《全國體育人事工作調研報告》顯示,我國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安置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在湖南等八個省區,待就業的退役運動員占全部在隊運動員人數的28.9%,占運動員編制總數的24.2%,其中寧夏回族自治區待就業的78%,其中滯留運動隊時間最長的達21年。
“體教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育人”為主線,堅持教育與體育并重,體現了“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學校中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訓練、生活制度,并輔之以人性化的管理,在保證他們文化課學習和訓練時間的基礎上,充分關注學生的道德教育,培養“身心雙修”的高水平運動員。而文化課學習和運動訓練的“雙重任務”將促進學生運動員文化學習的動力,其人生目標的定位更為清晰,可選擇余地將增多,有利于其自覺、刻苦訓練并勤奮學習,保證運動員的可持續發展,解決后顧之憂。
實施“體教結合”的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模式,是新時期我國體育的比由之路。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司長史康成在 20037年指出:體教結合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解決運動員文化教育難題,實際上涉及到我國訓練體制,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涉及我國競技體育如何健康發展、持續發展和快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原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袁偉民2004年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的總結講話中指出:“體教結合”是拓寬競技體育發展渠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體教結合”可以為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豐厚的土壤,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教育部門和學校在文化教育、科學研究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這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資源,“體教結合”搞得好,可以有效緩解競技體育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矛盾,教育部門也可以實現學校建設和發展的多重目標。
[1]梁曉龍.舉國體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1.
[2]韓會君,徐建牛,吳武彪.廣東省實施“體教結合”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