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 虹(西安體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村的進步、發展、繁榮和穩定,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和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再次強調了處理好三農問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戰略目標中的重要地位。
神木縣位于陜西省北部,秦晉蒙三省(區)接壤地帶,歷史悠久,資源富集,人杰地靈。全縣國土面積7635平方公里,是陜西省面積最大的縣,轄21個鄉鎮(辦事處),629個行政村,總人口42萬,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百強縣第44位。神木是陜西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衛生縣城、全國科普示范縣、全國政務公開示范縣、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進縣、中國金融生態縣和中國十大最關愛民生縣。將其作為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村體育發展研究的對象有著特殊的意義。一是因為神木縣是擁有幾十萬人口的大縣,二是因為神木縣擁有世界最大的煤田之一神府東勝煤田。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位居陜西省各縣之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38000元和19000元,可以說神木縣是在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惠澤下的典型和代表,雄厚的經濟基礎為發展體育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由于社會結構轉型和經濟體制轉軌對傳統農村的沖擊,使體育職能部門力量削弱。改革開放以后,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我國不少縣(區)鄉(鎮)撤消了體育部門,并將體育置于與文化、教育、衛生等部門合并重組,原鄉鎮文體中心都不復存在,基層政府中體育工作開始游離于政府職能之外,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基層體育主管部門的權限,使基層體育事業,包括農村體育的政府管理職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弱化。
發展新農村體育事業的根本目的是增強農民體質,培養廣大農民的體育健身意識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很多農村地區擺脫了貧困,農民逐漸過上了富裕生活。因此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嚴重滯后與農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之間的不協調因素,是影響和制約新農村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新農村體育文化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有知識、有文化的農村勞動者。這些在外流動打工的農民,大多數是青壯年勞動力,理應是新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但是由于長年漂泊在外,他們根本沒有時間顧及農村體育,從而造成很多富余力強、有知識的新型農民大量外流,這就無形中削弱了農村體育的主體力量,導致了農村體育主體的缺失。
農村體育文化幾乎成了被遺忘的“沙漠”。國家在農村體育文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的經費相對較少,也是新農村體育文化處在相對弱勢地位的一個主要因素。
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一項系統工程。據有關對農民體育健身概念、健身鍛煉內容、國家推行全民健身的意義和健身的科學涵義四項問卷調查表明:農民對全民健身的認識水平及了解程度偏低。
目前,在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要促進農村體育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鄉(鎮)體育組織建設,根據上級管理部門要求。為新農村體育發展搭建平臺,切實避免體育在農村管理工作中的邊緣化,促進農村體育事業發展。
農村體育條件落后對新農村體育發展構成了根本性制約,因此,要扭轉農村體育的不利局面。
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不僅是信息的提供者,而且具有左右民眾輿論的潛力。“電視新聞有力地影響著觀眾對何為國家大事的判斷”,也就是說,電視能夠影響人們對某一事件的評價標準。
由于農村開展體育活動,存在體育場地設施少、農民的時間難以協調統一等實際困難,因此應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農閑季節和傳統節日元旦、春節、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組織開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活動。
農村體育的組織管理、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農村體育骨干的培訓與管理以及體育產業的發展等相關問題的立法,使農村體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動農村體育工作向著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普及化的方向發展。
[1]張發強.中國社會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J].體育科學,1999,(1).
[2]張新光.論中國地方政府基層改革與農村管理體制創新[J].中州學刊,2006.
[3]王廣虎.弱勢群體參與全民健身的現狀與對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4]肖豐.河南省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體育現狀調查與對策[J].中國體育科技,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