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 嫄(東北林業大學體育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面臨意志不夠堅強或者人際關系不夠和諧等方面的問題。但是目前高校往往片面地將體育教學作為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手段,而忽視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體育教學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諸多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體育教學能夠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提供自我完善的平臺。參與體育活動意味著大學生要與其他人員進行交流與合作,這就有利于大學生培養團結協作的心理狀態。同時,體育活動不僅是身體機能以及技術水平的比較,也是心理素質的較量。因此參與者要保證自己的精神狀態,摒除外界環境的干擾,種種因素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高校的體育教學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增強體質和鍛煉并改善心理素質的平臺。
1.2、高校體育教學能夠促進大學生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同步發展。心理健康是大學生發展不可或缺的影響因素。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為提高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也帶來一些不利因素,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在心理壓力之下,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體育教學其自身特點,往往能夠在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放松身心,在改善他們身體素質的同時,也有利于解決他們潛在心理問題。
1.3、高校體育教學能夠提高大學生情商水平。體育教學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幫助他們在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樹立自信心,因此高校體育教學在提高大學生情商方面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不同的學生具備不同的天賦,而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有利于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進而補償在其他方面落后而帶來的心理影響。有利于他們在發揮自身優勢的過程中樹立起堅定的自信心,讓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并提高自我意識。
要想充分發揮體育教育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需要采取相應的教學原則與方法。就教學原則而言,高校體育教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改善。
一是要適度。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的目的是輔助的,因此在教學活動當中要適度兼顧心理健康方面。所謂適度一方面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集中一段時間進行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體育活動,再就是要結合學生的身體特質及其心理特征,盡可能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循序漸進。二是要合理。高校體育教學的課程中含有不少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內容,但是并非所有的體育教學活動能能夠滲透到心理健康的教育當中。因此要想發揮體育教學的作用,就要從體育教學活動中選擇與心理健康相契合的內容,合理進行,從而使得兩者有機融合。三是要靈活。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貫徹心理健康教育并無定勢可循,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師要因人而異,靈活設計教學過程,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發揮其對改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就教學方法而言,高校體育教學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以營造教學氛圍并提高教學效果。高校體育教學要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從而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陶冶心情。具體而言,有多種教學方法可供采用。群體教學法能夠幫助大學生發展人際關系,并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合作意識;意念訓練法則能夠提高學生的控制能力,有助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改善其心理調節能力;情境教學法則通過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而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得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其中;游戲法教學則能夠鍛煉學生的抗干擾能力和適應能力。此外體育教師可以可以充分利用異性效應來組織練習活動,能夠充分調動體育教學的活力,培養學生的表現意識和競爭精神。最后,高校體育教學還應當做好教學評價工作,不僅將學生的身體素質作為體育教學的評價標準,也考慮到體育教學對陶冶學生情感、增強適應能力以及改善心理素質等方面的作用。通過納入心理健康的評價指標,將高校體育教學的結果及時反饋,從而有利于推動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發揮其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總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目前高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體育教學則是健康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高校在體育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作用,利用體育活動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而實現一舉兩得的效果。
[1]王彪,王保金.高校體育對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形式的探討[J].體育文化導刊.2009.
[2]饒永輝.論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J].教育學術月刊.2008.
[3]楊杰,周游.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
[4]李鴻義.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指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5]邱遠.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