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永清(長春職業技術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33)
中華無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在數千年中華民族的文明中,中華武術在在增強人民體質、強身健體、振奮民族精神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而太極拳是其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
太極拳是以太極原理立論的武術主要拳種之一。最早傳于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庭,他綜合了各家拳術之長,以戚繼光《拳經》為基礎,博取了古代導引、吐納、以意行氣、以氣健身等方法,同時還采納了古代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太極拳把“道法自然”的辯證思想和中庸祥和的處事哲學融入其中,使拳理與哲學、醫學相結合,進一步創新和發展了太極拳。新中國成立后,在50年代,中國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曾揮毫號召人們增強體質“打太極拳”,1978年,鄧小平為太極拳題詞“太極拳好”,深受國內外廣大人民的喜愛。
大量的事實和科學實驗證明,太極拳是一項對身心十分有益的體育活動,具有十分有效的醫療作用。鍛煉神經系統,提高感官功能;有助于循環系統的健康,特別是心臟、血管和淋巴系統的健康;有助于呼吸系統的健康;有助于消化系統的健康;對人精神方面的影響:太極拳充滿哲學意蘊的運動內涵,更有助于教人做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塑造人們謙和的道德情操、堅韌的人格力量和恬淡無為的精神境界。
雖然我國綜合國力在增強,改革的步伐在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但對太極拳的普及與開展上,仍是老路子:一條是各省市的武術代表隊,走競賽之路;一條是各省市的武術協會,走武術輔導站的普及之路。這里主要談一下武術輔導站,在武術輔導站中,學練太極拳者,人員博雜,層次參差不齊,其中具備高學歷、具有豐富知識的人并不多。大家知道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不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是很難理解深層次的太極理論的,而光練不去研究理論,要想提高是很難的。本人是個太極拳愛好者,練習已經近10年了,健身效果不錯,但其他方面自認為連太極的皮毛還未摸到。很多太極拳師,把稍好的東西留起來,或只傳給極少的人,由此可想而知,長此以往,談普及還尚可,發揚光大就很難了。
提起中華武術,外國人推崇倍至,在當年張藝謀的申奧宣傳片中,成龍表演的武術是——太極拳,姚明當年在NBA打球的時候,他在廣告片中表演的也是太極拳。這么一個在中華武術中有重要地位和價值的、能代表中國、能代表中國武術的拳種,難道就這樣普及與開展下去嗎?太極拳在我國學校中開展的情況又如何呢?有效的調查數字告訴你,不成比例。在全國的各級學校中普及太極拳的少之又少,而大學的普及又是蜻蜓點水,僅用幾課時學學簡化二十四式。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階段,人的精力充沛,機體機能生長旺盛,反應快,記憶力好。學生時代,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學習知識、儲備知識的階段。在此階段,學到的知識扎實,記得牢,對知識的理解深刻,又不乏對事物的獨特見地及青少年熱情高漲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校為青少年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場所,為學生提供了平等的、公平競爭的學習平臺,學校把全社會的未來集中在一起培養學生。所以,學校是一個最好的學習場所。
反觀民間的普及,不免流于消極與懈怠,不利于發展。一年之中少有的幾次比賽,賽后都給個紀念獎,雖說天天練,日日練,可進步者又有幾人?又有幾人做下來研究理論?坐下來又能說出多少?這樣的情況談何研究。而在學校中則不然,青少年學生對知識如饑似渴,爭先恐后,擁有各類知識的人才數不勝數,要挖掘發展太極拳深層次的東西,就需要這些擁有豐富知識的學者、人才。由此我認為,學校應該是太極拳生長的最好土壤,太極拳在學校中應該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揚光大。
如果我們全國的各級學校都全部開設太極拳課程,同其他正課一樣從理論到實踐同時進行,在不同時段,設立適應此時段的太極拳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包括理論,設立段位,學校可以請真正的太極高人講學,校內、校際間定期舉行比賽,形成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各個級別的比賽,由學校又會影響到家庭、社會,再加上社會上的輔導站及各省隊的全國競賽機制不變,那么,在我們中國,太極金字塔就形成了:塔基是全國的小學,塔身是全國的中學,塔頂是全國的大學。
太極的故鄉在中國,無論何時國人都希望太極的真諦永遠在中國。我們全國的學生如果能學好太極拳,不但把我們的武林瑰寶發揚光大了,同時也鍛煉了自身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從修身養性上講,對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會起到無形的作用,這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嗎?我盼望著:我們中華太極更加興盛的日子的到來。
[1]邱丕相.太極拳練習知識問答,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2]李德印,李春蓮.二十四式太極拳教育學.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