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虎 陳 葵(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12)
所謂大學學術組織科層制“就是以學術發展為己任的大學學術組織運用了行政管理的科層式管理理念和方式來管理學術活動和學術事務,使學術管理呈現出等級性、強制性等本屬于行政管理的特征,大學學術組織權力變成行政化了的學術權力”。以學科為基本單元構建的大學組織結構,一般呈現出學院一學系—教研室的組織結構。在此學科組織的結構中,通常每一個學系即代表一門學科,這種院系形式的學科組織形式,很明顯是基于學科和專業分化的,帶有較強的行政化、計劃性的色彩。調查表明,體育院校雖然幾經變革,但是,學校——學院——系——教研室四級縱向組織制度仍是各體育院校普遍實行的管理模式,其中單科體育學院實行的是學校——學院——系(教研室)管理模式,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基本上實行的是學院——系——教研室管理模式,教研室仍然作為重要的基礎學術組織而保留
教研室最初是為了保證大學生教學任務的完成而設置的,其任務包括組織教學、研究教學法、培養師資等,有的也會包括科學研究在內。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體育院校研究功能的凸現,體育學科融合趨勢日益明顯,傳統的以教學功能為主的教研室組織,已無法適應學科的發展,難以發揮大學最基層學術組織的作用,其局限性亦是日趨明顯。
伯頓·克拉克曾經指出,大學的“底層結構遵循的是學科、專門知識和專業化無序狀態的邏輯”,這種底層結構構成了大學基礎學術組織的不同形式。然而,調查發現,體育院校基層學術組織的設立比較單一,基本上是依據學科邏輯來設置。調查顯示,在體育院校,基本上是采用我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原國家教委頒發的學科劃分體系,即按照體育學二級學科設置學系并依據二級學科及其分支學科設立的基層學術組織。雖然以學科邏輯為基礎建立的基層學術組織給我們帶來了諸如管理效率、相對穩定等方面的優勢,但這種組織結構對學術問題的關注不夠,無法拓展和實現大學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三大職能,容易導致基層學術組織產生僵化、固化、缺乏活力的危險。體育學與其它學科之間所形成的交叉學科因其跨學科特性而無法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影響學術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目前在一些高等學校普遍實行的以問題邏輯和市場邏輯為基礎設立的基層學術組織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而以市場邏輯為基礎設立的基層學術組織則是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而設立的學術組織,如一些體育院校設立的體育產業研究中心,傳統養生與民間體育研究所等都是緊扣市場發展需要而設立的基層學術組織。它們所研究的問題有的只涉及某一單一學科,有的則涉及好幾個學科。這種以問題邏輯和市場邏輯為基礎設立的基層學術組織“圍繞問題本身來組織、聘用所需要的專業人員,視所要解決問題的需要,這些專業人員可以來自同一學科,也可以來自不同學科,他們圍繞問題制定基層學術組織的目標和努力方向”具有靈活多樣、大小不一、適應性強和較明顯的跨學科組織特征。
受前蘇聯細分專業、單學科發展觀念和模式影響,長期形成的按照傳統單一項目和學科分類設立的基層學術組織在體育院校仍然較為普遍。從調查中發現,我國體育院校基層學術組織的設置主要以兩種類型為主,一種是為了便于某單一項目技術教學和研究或以某一具體項目或課程來設置的教研室,如田徑教研室、足球教研室、體操教研室,這類學術組織共有184個占調查的47%;一種是把具有共同技術特點或項目相似或多門課程進行統一設置的教研室,比如球類教研室,重競技教研室,體育人文教研室、運動人體科學教研室,運動康復教研室、體育休閑教研室;體育管理教研室、體育營銷教研室,而這種多門課程組合在一起的教研室大多是在體育學二級學科內進行的近鄰跨學科組織,這類學術組織共有142個占調查的36%,具有跨學科特征的研究中心(所)等僅有66個只占17%。筆者認為,在基層學術組織功能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按照單一項目或某門課程設置的基層學術組織沒有考慮到學科間的交叉、合作與融合,具有孤立、封閉的組織特點,造成教師被限制在單一學科內,學生被限制在專業內學習。
作者通過大量查閱資料,發現目前我國體育學院基層學術組織在運行過程中的主要困境包括,組織結構的科層性、基層組織設置依據的單一性,學科領域的封閉性,以至于影響到學術組織成立的真實目的,只有突破這些困境,才可能建立真正就有學術能力和創新能的學術組織。
[1]查永軍.我國大學學術組織科層化及應對[J].中國高教研,2009(3):46.
[2]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311.
[3]鄭曉齊,王綻蕊.我國研究型大學基層學術組織的邏輯基礎[J].教育研究,2008(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