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甘肅省天祝縣青少年業余體校 甘肅 746000)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現階段我國大型公益體育場館都是以政府投資為主,場館作為單獨的部門隸屬于政府或者當地的體育主管部門,在管理方式上以行政管理為主,雖然在近年來產業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對全民健身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場地支持,但是,從產業化發展角度來看,由于受到部門合作以及實踐經驗的影響,在發展過程中各類資源的整合和配置程度較低,產業化進程緩慢,缺乏主動性和創新性,總體看還處于產業化的初級階段。
在大型公益場館產業化過程中,雖然采用了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方式來最大限度利用場館設施,但是運營機制較為落后,資金來源仍然較為單一,除門票收入和其它大型活動場地費用收入外,其它的資金來源較少,場館的自我造血功能較弱,無形價值的開發和利用程度較低,嚴重缺乏社會大資金的參與,較難形成強勁有力的后續發展勢頭。
在場館的運用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計劃,導致場館內的訓練、比賽及人民群眾的健身和產業化中的必要經營出現矛盾,直接導致了場館的運營程度不高,利用率低等現象的出現。此外,在發展過程中缺乏政策的引導,導致在運營過程中經營不靈活,很難吸引社會資金的參與。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場館的利用率較低,嚴重影響到場館在運營中優勢的發揮,阻礙了產業化進程。
由于受到前期大賽的影響,一般大型公益體育場館人員編制一般較多,且多數為一般性行政人員,在場館的運營方面缺乏專業的知識及實際的經驗,這就使得有些場館在運營中出現只注重公益而缺乏效益的刺激,在融資渠道上過于單一,久而久之使場館出現人員眾多但又缺乏經營人才的現狀,這對于場館的產業化發展非常不利。
大型體育場館的建立一般依托大型比賽或者活動,所以在內部組織構成以及外部的需求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因此,在體育場館產業化的發展中應該綜合考慮其內部環境優勢與外部環境優勢,即場館的人、財、物等自身的內部優勢以及市場主導的需求等外部優勢,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環境信息進行綜合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運營方案,實現場館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現階段我國大型體育場館的現狀來說,現有的人事任免制度完全不能滿足產業化的發展要求,所以急需對人事制度進行改革。取消終身聘用制,加大對人才的引進力度,專崗專職、能者擔任,逐步打造一支可以推動大型公益體育場館產業化發展的人才隊伍,以加快場館的改革及運營的創新,實現場館產業化可持續發展。
既然我國政府已經選擇了場館產業化的道路,那么在運營中就需要徹底把場館的產業化推向市場,接受市場的檢驗。在融資過程中應該制定寬松、穩定的經營政策,廣泛的吸引資金,尤其是大的社會資金的參與,擺脫以往依靠政府投資的單一融資渠道,在增加資金充足率的前提下,完善場館設施與服務,實現場館產業化可持續發展。
大型的公益體育場館在體現其公益性的同時,也是一個城市的標志,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當地體育事業的開展,在面向社會開放的過程中更應該加強服務質量。不僅對體育活動的直接服務項目進行完善,更需要挖掘其它的延伸項目,充分的體現其公益性,加大社會的認可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大型公益體育場館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
大型體育場館一般都具有較為深刻的建設背景,如北京工人體育場等,發展至今,已經不單單是一個舉行活動或者參加體育鍛煉的場所,而是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和城市的歷史的縮影。所以,在進行場館的運營中,應該充分的挖掘場館的無形資產及文化內涵,逐步打造場館的品牌,在市場中真正形成屬于自己的品牌,為場館的產業化發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1]陳明.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模式[J].體育學刊,2004(3).
[2]任麗萍.從經濟學視角看高校體育場館的運行管理[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1).
[3]丹尼爾等著,鐘秉樞等譯.體育產業組織管理——對績效負責[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4]張杰.我國體育場館冠名權經營管理模式探討[J].體育與科學,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