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 鶯(西安體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有文章指出: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屬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整體戰略的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有的文章認為運動項目結構與布局不平衡、體育科研相對落后、管理體制不合理、管理隊伍效能不高、經費短缺和人才資源不足等因素制約著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文紅為、魏旭波等人的著作中從觀念的轉變、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科教興體”戰略的實施、廣舉國體制的完善、項目的布局等五個方面概括和分析了新時期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郭林、馬紅霞、蘇明理等采用專家調查、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對陜西省體育局系統內競技體育教練員和運動員隊伍的現狀進行分析。探討了陜西省競技體育教練員和運動員隊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和改進的對策建議。江艷平、靳浩指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石;后備人才數量的多少,直接關系到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陜西省屬經濟欠發達省份,由于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長久以來競技體育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也就更談不上可持續發展。分析顯示出陜西省競技體育在第十、十一屆全運會上,雖成績不斷提高,但仍處于中下游位次,依此確定其競技體育實力定位,提出“十二五”競技體育發展目標。
全運會是國內競技體育最高級別的賽事,是各省展示競技體育成果的盛會,是競技體育綜合實力較量的平臺。陜西省經過十運會、十一運會,逐漸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得分項目,且項目范圍有進一步擴大趨勢。十一運會中,陜西省傳統優勢項目發揮穩定,僅在射擊、射箭、跳水、武術傳統項目上就榮獲6枚金牌,占金牌總數的66.67%。基礎大項取得了顯著進步,田徑項目取得2枚銀牌、1枚銅牌,進入前八名的項目明顯增多。游泳項目與十運會相比,更是取得突破性進展,雖未獲得獎牌,但有6個單項進入前八名,顯示了較好的發展勢頭。同時,得分項目也有所擴大,從十運會的12個大項增至十一運會的17個大項。十一運會取得的成績,充分說明了陜西競技體育的良好發展態勢。
陜西省在第十屆、十一屆全運會中,獎牌榜分別位于22、21名,總分排在20、19名。雖然縱向比較處于上升趨勢,但橫向比較,總體競技體育實力則處于中下游水平。
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了陜西的發展,使陜西省競技體育擁有良好的外部環境;陜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體育強省建設目標,不僅成為陜西省體育事業發展的強有力的助推器,而且也為競技體育營造了優越的內部發展空間。在內、外環境的雙重支持下,以科學發展觀的視角制定目標,將使“十二五”期間陜西競技體育經過層層有序推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陜西競技體育現實狀況,應將保持西部頂尖、全國中上游作為“十二五”的發展目標,并圍繞此目標,制定全省一盤棋的實施策略。
根隨著陜西省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根據十一運會成績,可將陜西省競技體育項目劃分為優勢項目、潛優勢項目和一般項目。對于優勢項目和潛優勢項目,其水平可與各省一決高低,代表著陜西省競技體育的優勢水平,尤其應注意潛優勢項目的發展和突破,這是提高陜西省競技體育實力的重要影響因素。為此,應優化競技體育項目布局。項目布局是競技體育的戰略問題,關系到競技體育的發展方向,影響到投入與產出的效益,決定了能否取得優異成績。為此,通過調整體育項目內部結構,不斷擴大優勢項目,適時提升潛優勢項目競爭力,提高競技體育發展的增長點,同時高度關注田徑、游泳這些基礎項目的發展。
陜西省競技體育的發展已經具備了外部和內部的良好環境,經濟的發展也將逐漸顯現出對競技體育的強有力支持。但是,競技體育的發展遠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建立健全保障機制,有效利用各種資源,注重市場調節作用,才能促進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為體育強省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1]王子平,馮百俠,徐靜珍,等.資源論[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8.
[2]房雪.影響我國青少年競技體育后備力量的主要因素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4):49-50.
[3]金宗強,張劍利,李宗浩.影響我國競技體育戰略選擇的內外部因素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