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 峰(天津市付村體育訓練基地 天津 300382)
拳擊的手靶練習形成的是教學訓練一對一的個別指導,它通過手靶;誘惑的擊打,來實現運動員規范完成拳法的擊打技術。針對運動員擊打技術動作的不規范,可便于及時對錯誤動作進行糾正,以利于運動員在確保出拳規范的基礎上,結合實戰中應用的技巧與原則進一步提高拳擊的擊打技能。
1.1.1 、保持身體重心
拳擊比賽,雙方運動員是沖準備姿勢開始的實戰;拳擊的準備姿勢:是人體在實戰對抗中最有利于進攻和防守的姿勢,此時的身體中心一般處于兩腳分開略靠向體前側的中心點。很據拳擊擊打技術原理,在進行手靶練習時,身體重心要盡量保持與準備姿勢相同的位置,他需要隨著擊打動作沿水平向前、后、左、右移動,才能確保擊打技術的規范。這一要領在單拳的手靶擊打練習時其優長并不明顯,但在組合拳連續擊打時就顯得極其重要了,如果保持不好身體重心,也就不可能實現連續拳的擊打。再跟據牛頓第二定律的力學原理:F(力)=m(質量)·a(加速度),即m、a與F成正比例關系。m作為完成拳擊擊打技術時所參與的(身體)質量,它的大小將直接影響著擊打的F值。根據這一原理,再進行拳擊手靶練習時就要時刻注意保持身體重心的參與,每一次擊打力爭做到“起于根、轉于腰、摧于肩、達于稍”:切記在拳擊手靶練習中為擊中目標而失去身體重心。因此,進行拳擊手靶練習,對保持運動員身體重心的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1.2 、規范及路線
拳擊擊打技術形態是由直、擺、勾拳,以及相對應擊打部位的頭部和軀干;也就是說一種拳法有2種擊打形態,再加上左、右拳,即拳法有12鐘擊打形態。拳擊的擊打技術分為;直拳、擺拳、勾拳;如果從擊打點進行分析,其實就是以正面、側面、下側面為擊打目標的拳法。拳法是從準備姿勢開始的擊打動作,在明確了擊打目標的前提下,拳法的運動路線主要應符合二個條件,一是拳法捷徑以最短運動軌跡接觸擊打目標;二是運動中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人體肌肉的工作。第一個條件很好理解,第二個條件是在完成擊打技術是充分發揮主動肌的最大收縮;即:拳法擊打時收縮的主動肌主要包括下肢部分的腓長肌、脛骨前肌腰胯部分的腰大肌、腰方肌,軀干部位的腹內外側肌、背闊肌,上肢部位的三角肌前側部、肱三頭肌等。
1.1.3 、確保配合協調
拳擊運動是一項以擊打為表現形式的競技體育,他的得分原則是以拳峰擊打到對手有效部位情況下的“清晰、有效”。實現這一目標僅依靠上肢拳法的擊打是不可能達到的,他必須在擊打時是對手出現防守漏洞,并有效的控制好速度、距離、時機,還需要在對手做出應對反應之前完成擊打。這其中,速度是依靠突然地啟動及運動過程的連貫;距離是依靠下肢步法及腰胯部位調整的移動;時機是依靠視覺及本體感知把握瞬間的預判。由此可見,拳擊擊打技術的完成除靠上肢動作的表象外,必須依靠軀干、下肢的協調配合才能確保擊打實戰效果的實現。拳擊運動在進行擊打技術訓練中,尤以上下肢的協調配合為主要點:一是拳到腳不到,則不能使擊打進入有效距離而失去攻擊的意義;二是腳到拳不到則演變成了“我欲動、敵先動”的被動狀態,極易形成被對手打迎擊。因此,進行拳擊手靶練習,可以隨時判斷運動員擊打時軀體的配合協調,對進一步規范運動員的擊打技術,發揮實戰中拳法的最大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拳擊手靶練習是進一步規范運動員拳擊技術的特殊手段,他通過動態情況下的手靶練習,可以逐步提高運動員在實戰條件下擊打技術合理應用的能力。手靶練習可以有效提高運動員擊打目標的準確、擊打有效距離的感知。擊打速度的增強、擊打條件反射的判斷等技能。
1.2.1 、擊打目標的準確
1.2.2 、擊打距離的感知
1.2.3 、擊打速度的增強
拳擊手靶練習能夠較全面的提高拳擊擊打技術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手靶練習可以針對運動員自身特點選擇適宜的擊打技術戰術打法,而且還對快速準確判斷對手是主動攻擊型,重擊拼打型、速度偷襲型、防守反擊型等戰術打法提供可能。
1.3.1 、主動攻擊戰術
1.3.2 、靈活偷襲戰術
1.3.3 、防守反擊戰術
(速度為主的偷襲、針對性防守反擊、主動進攻的連續擊打)
2.1 、以此提高出拳的擊打力量
2.2 、用靶找拳破壞有效距離
2.3 、組合拳法的示靶脫離實戰應用
2.3.1 、示靶與出拳的同與手現象
2.3.2 、示靶的角度與距離過于多變或刻板現象
2.3.3 、拳法組合擊打一點的現象
目的:練速度、變化而非力量
1、過于用靶找拳——易形成依賴性
2、過于全力擊打——擊中為第一要務
3、過于手靶前伸——易形成距離錯覺
4、過于主動變化——易形成無特點
5、左打左靶,右打右靶:7種手靶:技術、強度、時間差、距離、移動、交叉、進攻,最終形成近似于“套路“形式(打靶與應用,準度、力度、速度不能進行定性、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