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文龍(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中國特有的地理環境和以農為本的經濟模式造就的是人文意識濃厚的文化性格,奠定著中國文化的基本走勢。思想文化史專家張豈之教授認為中華人文精神包括文明之初的創造精神,溯本探源的辨證精神,天人關系的艱苦探索精神,人格養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博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并指出講道德、講文明是中華人文精神的基石,為天下著想的道德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命脈所在,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哲學的永恒主題。
人文教育的環境主要包括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兩部分,二者關系密不可分。
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當今一些高校“片面地強調和發展自然科學的教育,而忽視了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教育,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個性心理素質的發展以及倫理道德的教育,都受到削弱。”由于人們在觀念上對人文知識和人文學科的重視程度大大降低,忽視了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以至于某些院校只重視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片面追求單一的能力培養,教學成為機械訓練,學生主體性缺失,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的人”的目標難以實現,由此導致知識、能力和素質不能形成一種合力。
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教授認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它關系到民族的存亡,關系到國家的強弱,關系到社會的進退,關系到人格的高低,關系到涵養的深淺,關系到思維的智愚,關系到事業的成敗”。當今高校經常把人文教育的方式約化為“兩課”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大學語文教育、或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辦人文知識講座,雖然這些教育方式能夠使學生在人文知識層面豐富自身,其構建人文教育體系的作用也無可厚非,但這些方式都屬于單向灌輸的教育模式,形式上略顯單一,教師依然充當著居高臨下的說教士,只是進行簡單層面的單向教學灌輸,師生之間缺少交流和對話,互動式教學不明顯,尤其缺乏學生自我內化與心靈體驗。
“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養美好的人格,使學生擁有美好的人生”。武術特有的文化功能對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情操意志、氣質性格等有著良好的影響。武術講武德,即崇武尚德,追求“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武術品行,主要體現在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勇”等方面,“這反映出中國武術文化順應自然的價值意識形態,以及和諧統一、中庸守常、內向含蓄的文化特質,突出地表達了中國武術不只是身體的訓練更是靈魂的滌蕩。”
當代大學生學業繁重,就業壓力大,容易對未來產生焦慮、疑慮的情緒,內心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突出,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而學生通過習練武術,把內心積郁之情發泄出來,轉移心理抑郁感,消除緊張壓抑、郁愁煩躁等不良情緒。比如學生在習練武術的過程中,需意會集中、動靜結合、心態平穩,逐漸使人保持精神愉悅、心胸開闊、情緒穩定。不同的習練形式和內容都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學生在習武中要以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頑強毅力,培養堅忍不拔的精神,使自身既有健康的體魄,又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中國傳統文化的自強不息、剛健有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心理要素,體現出一種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精神氣息。學生習練武術,從外在技藝和內在心境都具有一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通過習練武術激勵學生的進取精神,也有利于大學生樹立自強意識、成才意識、創業意識和創新意識。
總之,在市場經濟大環境和高等教育唯專業化、實用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高等院校的人文素養教育存在著邊緣化的趨勢,這是不爭的事實。武術文化,作為一種富含人文內涵的文化形式,能夠成為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新載體,武術文化教學也可以成為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有效教學形式。
[1]錢源偉.社會素質教育概論[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287-289.
[2]黃濟,王策三.現代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9-81.
[3]張玉芳.高職高專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6(32):64-65.
[4]王美英.對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幾點思棚[J].蘭州學刊,2007,(7):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