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積萍(青海大學體育部 810016)
根據社會發展和教學改革的需要,作為高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體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高校體育教學必須突破現有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弊端與誤區,根據當代課程理論與體育發展的新動向,結合創新教育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的要求,促使高校體育整體改革健康發展。
從現代人才觀和教育觀角度審視我國以往的高校體育教學,就會發現一些方面的明顯不足,在教學目標方面,《學校體育學》和《體育學》等一些教科書中,只是反復強調增強體質和傳播“三基”的任務,使體育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品德、智力和心理的開發與發展;在教學方法方面,限制了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同時也束縛了體育教學方法自身的進步與發展;在課程的結構方面,把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的變化規律,作為任何一堂體育課都必須遵循的規律,以準備、基本、結束三個部分作為教學的唯一結構。教學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但教學并不是讓所有學生朝著一個方向發展,把學生塑成同樣的模子。但是目前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卻是拿著同樣的模子衡量不同的學生,因此高校體育教學必須突破現有教學模式,構建21世紀高校體育教學課程的創新體系已迫在眉睫。
體育是通過學生的身體活動來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特殊教學形式,肩負著提高大學生體育水平的使命,因此,從教學內容的選擇到教學組織形式的確立,都應結合大學生的具體情況。通過調查了解到大學生比較喜歡那些身體素質要求不太高、技術難度不太大、內容較為新穎的項目。教學內容的選擇范圍可以適當擴大,盡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體育活動,讓每一個參加體育活動的人都能夠體會到體育帶給他們的成功體驗和愉悅享受,進而培養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體育活動不僅要改善他們的體質狀況、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更主要的是完善其精神,做到身心俱健,這樣的教學效果才更持久、更深遠,對學生的身心影響才更深刻。
高校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興趣與需要及學習掌握情況,針對不同學生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現代教育則更注重受教育者的興趣和潛能,根據人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是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為此,我們應該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觀,擺脫傳統的固定班級授課制的束縛,取消強制性的考試內容。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創設有利環境,使學習成為一種建構性的再創造過程,把創新能力的培養落實到體育教學的每個環節。
更新教學內容是教學改革的核心。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培養能力的工具,體育教材要力求做到基礎性與時尚性、科學性與生活性、普及性與針對性的統一,盡量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規定:體育理論部分的學時不得少于全年體育課時的12%(大約每年8—9學時)。然而,不少高校忽視體育理論課教學,嚴重影響大學生掌握必要的體育基礎理論知識與衛生保健常識,缺乏從事體育健身的相應的知識。這造成大部分學生健身意識淡漠、鍛煉自覺性差的后果。據調查,“86.6%的教師認為〈增加身體鍛煉知識教學,使體育與健康教學相結合〉是當前體育教學改革的重點。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重視向學生傳授體育衛生保健常識。”因此,在保證理論課的前提下,來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以及形成健康的生活觀與生活方式。
體育與衛生是構成學生體育教育的主體,前者側重于對學生機體的培養,后者側重于對學生機體的養護,雖然我國高校學生的體育意識較以前有了明顯的增強,對體育的作用、價值也有了比較全面深刻的認識,但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多數學生的體育欲求動機還不甚強烈;要使廣大學生把參加鍛煉轉變為自覺自愿的行為,不僅僅在于上體育課、修滿學分上,而且必須注重對體育意識的培養。因此,在體育教學中一定要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只重視技術傳授和素質提高的老思路,應該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既要健體,更應健心,使學生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交往三方面協調、健康發展,以滿足現實社會和未來發展的需要。這也是“全民健身”在高校體育中的充分體現。
[1]王圣等,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價值取向與整合研究.體育文化導刊,2006,(7).
[2]薛文忠等,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要注重創新[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