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鵬(西南大學體育學院 重慶 北碚 400715)
體育課程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
體育課程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體育教材的優劣。聽過很多資深老教師的課,他們都對課本極為的不滿,但是也能從話語中品讀出幾分無奈,究其原因:體育教材編訂者自身的問題:首先,由于他們年齡大了,容易安于現狀,并且很珍惜自己的奮斗成果,怕稍有不慎,而影響自己的名譽,地位。所以只對教材作保守地改動。其次,凡事都有兩面性,正因為他們知識淵博,所以他們容易剛愎自用,缺乏對世事的了解,對新生事物的觀察,思考,因而導致他們的高深理論無用武之地,反而誤導新生事物。最后,由于對權威的盲目崇拜,年輕一代缺乏質問所謂的專家的勇氣,缺乏自主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而在學術界形成一種不正常的不科學的理論卻被大家默認,推崇的怪圈。
很多名校有著改革課程標準,進行體育課程重構的想法,但是卻有著很大的阻力和風險,要是改革不利,會帶來資源地浪費,同事地詆毀,更有甚者,會引起保守勢力的攻擊,從而讓改革者飽受排斥,擠兌得痛苦,久而久之,就沒有人愿意改革了,都是得過且過。而普通高校則認為名校所采用的教學課程安排都是最先進的,他們就不假思索的套用,卻忽略了這些理論的可行性和與本地區本學校的差異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盲目跟風的現象。如何形成上下一致,行之有效的體育課程改革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一定要全面地,一氣呵成地,大刀闊斧地改革,才會奏效,否則就是徒勞。
國家三令五申,課程編排中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了解學生的心聲,進而讓學生積極主動,探索進取,但多年以來,雖然在某些方面大有改觀,但從總體上而言,還是無法避免教師的高高在上,學生對老師的敬畏膽怯的局面。學校沒有真正意義上去深入學生群體調研,看看大家希望的體育課程和現行的體育課程之間的區別,從而有的放矢,認真權衡利弊,然后進行改革。教師和學生的心靈感應不夠,從而造成學生們的應付差事,造成調研的失真。從而導致校方得到不太正確的信息,由此看來,改革得越徹底,起到的破壞性越大。所以體育課程改革是一個漫長的嚴謹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半途而廢。
總而言之,體育課程的革新不是一篇論文的研究可以辦到的,也不是一個政府官員,一個學校,一個省市的力量可以辦到的,它需要全社會,需要各個階層,各個群體協調用力,共同努力。
2.2.1 、在名校組建課程編排小組,研討出全面的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并爭取得到普遍認可,讓領導層和基層齊心協力去進行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各種準備,如果改革能順利進行,并得到良好收益,就應該大力普及,如果適得其反,就要有相應的補救措施。普通高校在采納名校課程安排的時候,首先要去該校進行市場調研,并與本校的實際情況作比較,確認可以用,再進行適當改編,再拿來用。一定不要避重就輕,省略最關鍵最辛苦的調研過程。
2.2.2 、把家庭體育,社會體育,學校體育進行有機結合,互為依托,來促進中國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首先,國家要加強身體素質重要性的宣傳,讓全國人民意識到健康的身體是一切之根本,家長也會從此過程中領會到提高孩子身體素質的必要性,于是,他們就會購買體育器械放到家里,在適當的時候對孩子進行體育鍛煉,或者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培訓班進行鍛煉。家長對孩子的導向作用很重要,如果他們不支持,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對孩子的教育就會受阻。其次,健全社會體育,讓社會上有適合各種年齡階段人群鍛煉的體育項目,而不是有商業價值的項目出現飽和。要解決這個問題,國家的宏觀調控很重要。最后,學校體育是重中之重,因此國家要加大對學校體育的重視程度,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從而為體育課程改革提供動力和源泉。
[1]馬興亞.高等體育院校課程改革中教師課程觀念更新論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02).
[2]郝光安.人文教育觀與大學體育課程改革[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02).
[3]李蔚.高校體育課程發展趨勢與改革方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