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岸(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網球運動在俄羅斯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前蘇聯時代,可是由于政治因素的影響,在前蘇聯的體育發展體系中網球運動一直處于一個尷尬的地位。特別是在十月革命勝利和蘇維埃政權成立過后,一向被譽為“貴族運動”的網球從此便被貼上了“資產階級奢侈品”的標簽,與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無產階級不相容,以至于在當時的蘇聯遭到了冷落,發展停滯不前,這種窘境直至1988年才真正開始得到改善。1988年,網球運動重新進入奧運會,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從事網球運動,以求在奧運會上爭金奪銀,前蘇聯體育委員會做出了制度調整,并允許運動員自己擁有一切比賽獎金,正是在網球比賽高額獎金的利益驅動下,蘇聯人開始注意并越發重視網球運動,這也為90年代俄羅斯男子網球率先在世界網壇的嶄露頭角埋下了伏筆。
上世紀90年代,隨著網球運動重新進入奧運會。俄羅斯也迎來了網球史上第一位真正的世界級球星——卡費爾尼科夫。卡費爾尼科夫于1996年奪得法網單打冠軍,1999年又贏得澳網的單打冠軍,并且登上了當年年終世界第一的寶座。而之后崛起的,素有俄羅斯“沙皇”之稱的薩芬也在其職業生涯中兩奪大滿貫冠軍,實力相比前輩卡費爾尼科夫有過之無不及,并憑借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成為了俄羅斯網球在世界網壇一面色彩鮮明的旗幟。
緊隨著男子網球的前進步伐,進入21世紀后,俄羅斯女子網球卻成后起之秀,大有反超其男子網球的勢頭。2004年,就被譽為俄羅斯女網集體崛起的一年,首先,米斯金娜勇奪俄羅斯女子網球史上的第一個大滿貫冠軍——法網。同年,莎拉波娃奪得溫網冠軍,庫茲涅佐娃拿到美網冠軍。緊接著,俄羅斯姑娘們又齊心協力贏得了俄羅斯網球史上的第一座聯合會杯冠軍。在之后的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的賽場上,俄羅斯女網更是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將女單金銀銅牌全部收入囊中。
與俄羅斯男子網球的孤軍奮戰不同,俄羅斯女子網球的在世界網壇的發展則采取集團作戰的模式,就像田徑賽場上的肯尼亞軍團,來勢兇猛且優勢顯著。時至今日,俄羅斯女子網球已經成為了世界女子網壇一支不容小覷的中堅力量,2010年的WTA世界排名前20強中就有6人來自俄羅斯,2011年為5人,2012年俄羅斯女子軍團的成績稍有下滑,但在世界排名50強里也占據了7人,并且近三年來均有俄羅斯姑娘擠進WTA世界前三。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每年都不斷有實力不凡新鮮的的“血液”注入這只本就年輕的隊伍,使之有足夠的資本來與世界網壇的“列強”抗爭。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俄羅斯女子網球在短短的十余年時間里取得如此顯著的進步呢?這場“粉紅風暴”形成的根本又在哪里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2.1.1、俄羅斯女網選手擁有優秀的先天身體素質
據統計,現在的女子網壇中排名前十位的運動員平均身高為176.4厘米。近年來,先后排名WTA世界第一的威廉姆斯姐妹、克里斯特爾斯、莎拉波娃、薩芬娜、揚科維奇、伊萬諾維奇和達文波特的平均身高達到了182厘米。很顯然,這些選手擁有絕對的身高,占有身高臂長的優勢,發球出手點高,不但提高了發球的成功率與威力,也創造了發球后搶攻的條件。而且在相持對抗中,擊球勢大力沉。具備了女子網球男性化的所有條件。另外,較長的四肢比例也保證了優秀運動員能有更大的防守面積。可以說,絕對的身高保證了優秀選手攻防兩端都占盡優勢。
而俄羅斯人屬歐羅巴人種,四肢較長,身材中等或中等以上。俄羅斯女子網球運動員的普遍身高都在175厘米以上,莎拉波娃、薩芬娜更是達到了188厘米和187厘米,這樣的身高在男子運動員中都算得上優異了。雖然我們不能就此得出俄羅斯民族的體質優于其他民族的結論,但至少不會比歐洲其他民族差,和亞洲人種相比更是有明顯的優勢。
2.1.2、俄羅斯民族具有的堅忍不拔的性格
俄羅斯民族從來就具有“彪悍”的特性,不光表現在體格上面,更表現在精神上,可以說,勇敢強悍堅韌富有激情是俄羅斯民族性格特征的重要部分,而這種性格正是殘酷激烈的競技體育所要求具備的。俄羅斯女孩們從四歲起就開始接受專業的網球訓練,比歐美其他國家早了近十年之多,如果沒有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沒有為實現目標而堅持不懈的意志,是斷然支撐不住的。所以從民族性格這個角度來看,俄羅斯女網的迅速崛起看似偶然,其實也是一種必然,靠的就是強悍的精神和努力奮斗的意志力。
競技網球的職業化是指從事網球運動的人員,將網球運動訓練及競賽作為一種職業,使網球運動和競賽朝著市場化、商業化方向運作的一個過程。職業化發展的好壞,反映了本國網球整體發展的水平,體現了本國網球與國際接軌的程度,同時也影響著后備人才的培養與比賽成績。
俄羅斯的體育管理體制在經歷上個世紀90年代的艱難探索之后,隨著普京政府對政策的全面調整,俄羅斯的體育體制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開始出現了一種有別于前蘇聯的“舉國體制”,又不同于西方國家社會自治型體育體制,而是一種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舉國體制”,在價值取向上是既希望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又積極尋求社會和市場的作用。通過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來引導和調控社會和市場的自由自治作用,形成政府主導、社會自治、市場自主的體育體制的協調運轉和有機結合。既促進了體育項目市場化的發展,又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國家管理”在體育事業發展過程中的地位;既符合經濟轉型時期俄羅斯的國情,又適應了競技體育職業化發展的規律。
受此影響,俄羅斯女子網球在其職業化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市場和政府的雙重支持,各方面力量同時作用于網球運動的開展,極大地推動了俄羅斯女子網球職業化的進程,加速了與國際的接軌,適應了網球這項運動自身發展規律。
俄羅斯女子開始網球訓練的時間很早,米斯金娜與德門蒂耶娃6歲時就一起進入莫斯科斯巴達克俱樂部學習網球;莎拉波娃第一次拿起網球拍時只有4歲,14歲便成為職業球員;薩芬娜出身于網球世家,也于14歲成為職業球員。而對其其他一些歐洲國家,14歲的女選手還沒正式接受專業訓練。針對這些年紀較小的運動員,俄羅斯網球教練也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訓練方法,俄羅斯教練傾向于發現運動員的弱點,幫助他們克服瓶頸,如果運動員不能適應教練的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更換教練而不是強行適應,這樣更能挖掘出選手的個性這樣,使到一些身體素質并不出色的運動員,也能夠迅速提高成績。與此同時,一支優秀的本土教練員也通過鍛煉的已日漸成熟。同時也形成了多種有效的人才培養及輸送模式,包括網球學校、俱樂部、經紀公司和家庭培養等多種模式。
此外,通過對俄羅斯優秀女網運動員進行比較,發現她們都有在國外接受訓練的經歷。通常情況,女孩們首先會在國內接受青少年網球培訓,打下扎實的底線基本功后,再前往網球運動更為普及、網球水平更為高超的國家進行學習和交流。例如,米斯金娜和庫茲涅佐娃14歲時留學西班牙,德門蒂耶娃到法國深造,莎拉波娃9歲時到美國著名的尼克波利泰尼網球學校。正是利用這一整套完善的運動員訓練體系,俄羅斯女選手進入世界排名前20名平均只需要4、5年時間,效率非常之高這,被認為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中俄兩國都是地域遼闊、經濟欠發達且發展不均衡的新興經濟體國家,要保持和提高競技體育的競爭力,提高女子競技網球水平,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調控。雖然舉國體制存在著諸多的弊端,但是舉國體制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目前來看,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方式改革的重點應放在如何完善舉國體制上,俄羅斯所采取的措施對于我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完善具有借鑒與啟示效應。
但是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市場經濟下的舉國體制”雖然為俄羅斯女子網球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但是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體育體制必須包含中國特色,不能盲目照搬。應該走有中國特色的政府與社會共同辦體育的新道路,應在競技體育發展上保持我國現行女子網球“舉國體制下的職業化”的優勢,而在體育市場運作,后備人才培養等方面應充分發揮社會組織與民間團體的力量,爭取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與參與。依靠政府與市場的協作,共同促進我國女子競技網球的發展。
其實對于網球運動,特別是對于女子網球而言,中俄雙方都認識到了堅持職業化道路對其發展的重要意義。并且在女子網球職業化發展道路的探索過程中,中國與俄羅斯都先后意識到網球運動巨大的市場價值和發展潛力,都積極先后與國際接軌,走網球職業化的發展道路,向職業化方向靠攏。在網球運動員培養機制方面,兩國政府都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出錢出資解決運動員面對的困難,鼓舞和扶持運動員走職業化的道路。可俄羅斯女子網球更早的與國際接軌,職業化時間更長,也更徹底,當然取得的成效也更大。無論在對職業化的理解、執行方面,還是運動員訓練、選材方面我國還是有一定差距。
職業化是未來網球發展的必然趨勢,“單飛”模式就是職業化發展的產物,李娜、彭帥等女子運動員“單飛”后取得的成功也說明了職業化發展的必要性。但與俄羅斯相比,我們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國家需進一步明確定位,努力與國際接軌,把握女子職業競技網球的特殊規律,同時要根據中國的國情,按市場經濟的要求培育和開發體育市場,按經濟發展規律引導體育運動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探索并制定出既符合我國國情又符合現代網球發展規律的我國女網運動員職業化道路。
俄羅斯女子網球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體育項目能否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競技體育舞臺上保持常勝不衰,關鍵在于這個國家青少年體育的發展和國家高水平后備人才的數量及質量,所以完善的后備人才培養和選拔體系是我國女子競技網球發展的基礎。
探索建立和完善的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現狀的高水平女子網球后備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體系應借鑒俄羅斯女網的發展經驗,大力支持高水平后備人才的培養工作,鼓勵開辦網球學校和網球俱樂部。管理上實行一線由國家承擔,二三線由政府扶持,其他則吸納社會力量的原則,并加大對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員的獎勵力度。在經費投入上不能像過去那樣只重視“奧運爭光”,而應學習俄羅斯,將大部分經費用于青少年網球人口的培養中去。對于有潛力的女子運動員,也可像俄羅斯女網那樣多多采取“送出去”的方式,把有條件的運動員在進入職業網壇前就送到國外,借助網球事業發展較好的國家來幫助我國運動員成長、成才。
長期以來,中國競技體育的訓練體制都是一種“廣種薄收”的模式,網球也不例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但由于訓練的科學化水平不高,組織管理效率低下,常以巨大成本打造競技體育塔尖的極少數精英運動員。
俄羅斯在高水平運動訓練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同樣值得我們借鑒。首先,俄非常重視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水平,為此,建立了教練員的長期培訓體系,建立針對訓練過程效果的分析和監控體系,充分運用多學科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術,獲取最佳訓練效果。此外,俄羅斯網球在葉利欽任職期間就已經開始大量引進世界級優秀的教練員,使其網球的訓練水平始終保持著與世界同步,俄羅斯女子網球如今的輝煌與其運動員從小無論是在國內、還是被輸送到國外,都能接受高水平、科學化的專業訓練密不可分。所以提高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水平也是我國培養優秀女子網球運動員的關鍵。
[1]劉國棟.5大動力助推俄羅斯女子網球[J].2007,(6).
[2]陶志翔,胡亞斌,趙源偉等.中國競技網球運動現狀及其發展對策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6):830-833.
[3]李蘇,徐薇薇.我國女子網球運動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1):64-68.
[4]萬建斌.我國競技網球運動發展現狀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5]章凌凌.08奧運后我國女子競技網球可持續發展與對策研究[D].上海體育大學碩士 學位論文,2010.
[6]孫晉芳.中國競技網球發展的戰略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5):1-4.
[7]劉磊,黃雪琳.中國女子網球競技水平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0,(6).
[8]馬永濤,周芳在.我國女子網球運動現狀及突破因素的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2):45-47.
[9]肖霞,肖水平,王公法,肖國良.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發展研究,體育與科學,2006,(1):57-60.
[10]楊松年.體育產業與體育事業、體育產業化、體育市場化及其相關關系[J].成都體育學報2005,31(1):21.
[11]許永剛,王恒同.我國競技體育壟斷的態勢及其行業特點[J].廣州體育報,2005,25(4):4-8.
[12]詹建國.俄羅斯競技體育發展現狀及運動訓練的經驗與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6):840-843.
[13]李軍,邵雪梅.俄羅斯體育產業政策發展特征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