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燎昆 李云縣(昆明理工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體育自從誕生以來就成為社會發展進步必不可少的支撐力量之一,無論從希臘的雅典體育、羅馬帝國的城邦體育,還是到當今世界性的奧林匹克體育、大眾體育,其重要性在各個領域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其強大的社會功能更是日益凸顯;發展體育可以加快城市化進程;在和平年代,體育賽事是城市塑造形象最有效的催化劑之一。它不僅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體現城市活力,豐富城市經濟結構,而且還能加快城市化步伐,對城市進行擴容。
當今無論是世界性的,還是洲際性的比賽,以及國家和省級的大型運動會或單項比賽,都將加快承辦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如體育場館、道路交通、旅游設施、賓館、飯店、城市綠化等等。2003年湖南長沙承辦第5屆全國城市運動會,共計投入城建資金230多億元,完成了包括城市道路改造、城市建筑和住宅建設以及城市綠化、亮化、景觀修繕等重點工程上百個,14個市州當中有9個承擔城運會的比賽,得益于城運會,城市面貌發生了較大地變化;2008年北京奧運會體育場館與相關設施建設投資達到297.55億元,其中北京投資280億元,京外投資17.55億元。在京投入的280億元中,體育場館建設127億元,相關設施建設153億元(奧運村、記者村、主新聞中心、國際廣播中心等),此外,生態環境改造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506.5億元,其中環境保護項目582億元,交通及其他項目1293億元,信息通信項目631.5億元,以上投資數均達到了北京歷史上階段性投資的最高水平。投資總額達到2921.4億元人民幣;廣州市更是借助三次承辦大型運動會促成了城市規模的快速擴張和基礎配套功能的完善。第一次是1987年以“六運會”為契機的天河新城區建設,新建占地54.54公頃的天河體育中心,配套建設了文化娛樂、辦公旅游、商業貿易三個功能區,同時完善了相應的基礎設施,形成了天河新城區的核心區,并開發建設了占地6.48平方公里的珠江新城;第二次是2001年以“九運會”為契機的奧林匹克中心周邊地區的建設,新建了高水平的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帶動了東圃地區的發展,同時還先后建成170多項重大市政工程項目,其中包括:完善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新的高速公路、快速路,修建地鐵一號線和二號線,全面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水平,提高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提升了廣州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和形象;第三次是2010年以亞運會為契機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配套服務功能,不僅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構建城市立體交通系統,提高了城市交通服務能力,推動了城市景觀環境建設,而且還改善了城市軟環境,增強招商引資吸引力。據深圳市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籌備辦公室的負責同志介紹,深圳承辦大運會,在投資體育場館建設的同時,將深圳市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提前了10年完成。雖然不能將這些變化全部歸功于體育,但體育卻是這種變化的重要推動力。
21世紀后,體育運動對城市發展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城市設施功能、生態環境和景觀、城市文化等各方面,并日益重視向綜合效益和全方位的發展演化。總之,體育運動已成為城市綜合競爭能力和整體形象、功能提升的重要推動力。
城市觀念文化是指城市社會成員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道德風尚、價值觀念、人際關系所表現出來的特性和行為模式,居于城市文化的核心層次。城市觀念文化的形成是和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體育作為當前城市中重要的社會生產活動,對城市觀念文化有明顯的影響。城市中從事體育及相關活動主體的廣泛性、長期性促使體育的精神內涵熔鑄到城市居民的觀念世界中成為一種社會價值取向,形成積極健康、文明、理性的城市精神。城市居民通過參與體育活動使得個體的心理品質、心理狀態的普遍改善,社區通過體育活動進行的人際交往形成社會歸屬感,保障了城市社會心理的健康和穩定。參與體育活動的城市主體都會成為體育精神價值的實現者、受益者,從而提升城市的觀念文化,促進了城市觀念文化的整合。
體育促進了城市人文景現的建設和文化藝術形式的發展,是文化表達的一個重要載體;體育自從產生就同人類其他文化藝術形式相伴而行,凝結在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中。羅馬千年歷史的競技場,奧運會歷史上的建筑、雕塑無一不成為當地城市的一項寶貴文化財富,城市文化的一個象征性主題,著名的人文景觀。競技體育賽事的舉行不僅帶動了城市經濟建設的大發展,也誕生了一批批豐碩的文化成果,給城市文化發展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每次大型賽事伴隨而來的富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體育與其他文化藝術舞蹈,音樂,美術,文學,電影,戲劇的結合增強了城市文化藝術的表現途徑和表現力度;每項賽事的開幕式和閉幕式及在此期間的各類文化活動都充實了城市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成果。體育也以其獨有的張力和引力滲入到我們的文化建設中,而體育與各腫文化藝術形式的結合已經形成了城市文化發展中的一個新的文化叢——體育文化叢。
體育是以經濟為基礎的社會活動,體育的發展可以帶動眾多產業的協同發展,近年來體育產業作為新興的現代服務業。以上海為例,近幾年來成功舉辦特奧會、女足世界杯、第48屆世乒賽以及F1、網球大師杯、田徑黃金大獎賽、斯諾克大師賽、匯豐高爾夫獎賽和上海國際馬拉松等重大賽事,對上海的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僅2004年F1上海站比賽,在酒店、旅游、餐飲、零售等與F1賽事相關的行業中產生的短期直接經濟效益達15-17億元,與F1相關的行業收益當期效應占2004年增額的2.2-2.8%。與此同時,體育產業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結構的調整,實現了經濟與社會的同步發展。
發展體育可以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其一,當前體育已成為一項新興的、最活躍、最具有增長潛力的產業,能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城市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發展體育最明顯的經濟作用就是促進體育產品的消費,而體育消費主要集中在城市;擴大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從體育產品技術含量上講,體育產品的生產一般為勞動密集型生產,如體育服裝、鞋類、球類的制作以及體育旅游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不僅給舉辦地帶來門票、廣告和電視轉播權等直接經濟效益,而且大大促進了城市的科技、建筑、商業、交通、通訊、新聞媒體和旅游等行業的發展。賽事期間,大批運動員、裁判員、記者、觀眾、游客等大量人員的涌入,又能促進城市衣、食、住、行的消費需求。能增加當地財政收入。其二,帶動和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體育具有健身、娛樂、休閑、競賽等特點,能推動城市旅游、商業、交通、電信、新聞出版、餐飲等相關服務行業的發展。其三,體育能體現增加體質、提高素質、形成技能——提高生產效率與效益,從而達到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其四,有利于擴大城市間的經濟合作與交流。體育運動是國內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匯的過程;是城市間合作與交流的“紐帶”。既可以吸引外來技術、設備、人力、管理經驗和資金,還可以使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質量過硬的產品,通過體育媒體的宣傳而進入國內,甚至國際市場。
由此可見,體育不僅能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還能提高城市整體實力,推動城市建設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體育應與城市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協同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一個城市的資源分布、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人文環境等諸多因素,直接影響著城市的發展。而作為城市經濟組成部分的體育,它的發展也受到以上因素的影響。
體育運動項目的開發須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城市體育應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經濟發達地區城市體育的發展應以信息、高技術為主發展體育產品,建立社區俱樂部;經濟欠發達的城市應以競技體育帶動群眾體育的發展;經濟不發達的城市競技體育方面應以民族傳統體育為主,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大眾化,體育用品業的生產則應以生產少數民族體育用品業為主,在社區體育方面,應采取百花齊放的方針。
體育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應注意的問題。體育的發展對城市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在發展過程中,以下問題應必須引起足夠的注意:一、統一規劃,分期建設,因地制宜發展體育項目;二、注意與體育相關配套的建設。體育的發展,需要其他部門的支持與配合;三、不斷提高服務質量體育產業是一個服務性行業,其服務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體育事業的興衰。
綜合上述分析,體育在我國城市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可提高城市社會健康水平,降低各類疾病對城市經濟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教育和國民體質健康在知識經濟社會時代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兩塊基石,是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第二,塑造良好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公平競爭理念,社會性合作精神及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的提升。第三,體育的本質功能以外的派生的功能,對城市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城市化發展中體育這些功能的發揮,同各級政府所賦予的功能定位和制度支持有極大的關系。在我國的城市建設中對體育事業應有如下的定位;納入城市發展規劃目標,確定在規劃中的基礎地位;建立明確的體育事業發展的長短期目標,尤其是大眾體育的發展;制定具體的行動步驟。建立一整套管理機制,按市場機制運作體育事業。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體育不僅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體現城市活力,提升城市精神文明水平,而且還能豐富城市經濟結構,加快城市化步伐,加速城市擴容。許多國家發展體育的經驗證明:在一個國家經濟能力許可范圍內,發展體育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增加國民收入方面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同那些需要大量資金和高科技的其他經濟部門相比,通過發展體育來發展經濟,具有較大優勢。我國的一些發展較快的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政府部門已經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大對于體育事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各級城市建設者都應認識到體育事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加強城市的大眾體育,學校體育,競技體育的建設,保障體育事業的制度化、普及化的暢通發展,建立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體育事業發展規劃機制,才能充分實現體育在我國城市化發展中的強大社會功能。
[1]韓丹.對我國“體育產業”與“產業化”10年的反思和評價[J].體育與科學,2010,1:3.
[2]方新普等.體育的社會問題與社會控制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1,1:39.
[3]李志偉等.試論現代奧運會的社會功能及人文價值[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3:8-9.
[4]耿力忠.體育市場[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1
[5]侯亞非.人口質量與經濟增長方式[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5
[6]田雪原.跨世紀與人口發展[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1
[7]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