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璽 蔣雪濤 孫浩(昆明理工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省位于祖國西南邊陲,戰國時期,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意即“彩云之南”,另一說法是因位于“云嶺之南”而得名。云南是全國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52個民族,其中人口5000以上并有固定分布范圍的有26個。各民族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其中世居民族有15個: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少數民族政策的進一步貫徹落實,云南省的經濟社會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旅游觀念也隨之發生改變。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的旅游消費觀念已由過去自然觀光、登山探幽等傳統旅游方式向健身、娛樂、休閑為主的新興旅游方式轉變。
體育旅游是體育與旅游相互融合交叉的部分,它體現了體育的社會性與旅游的社會性。體育旅游屬于社會體育的一個產業分支,也是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特種旅游的一種,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新興旅游活動。從廣義上講,體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從事的各種娛樂身心、鍛煉身體、競技競賽、刺激冒險、康復保健、體育觀賞及體育文化交流活動等與旅游地、旅游企業、體育企業及社會之間關系的總和;從狹義上講,則是為了滿足和適應旅游者的各種專項體育需求,以體育資源和一定的體育設施為條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為旅游者在施行旅游過程中提供融健身、娛樂、休閑、交際等于一體的服務,使旅游者在身心得到和諧發展,是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
由此看出,體育旅游不同于一般旅游活動,也不是旅游業的一個普通分支,有其專業性和特殊性,始終離不開體育方面的參與、組織與指導。
1.2.1、體育項目資源:國家體育總局已公布的體育項目有101個,并且呈不斷增加的趨勢。
1.2.2、體育場地資源:所有的體育場地都是開展體育旅游不可缺少的資源,如奧運場館,訓練基地等。云南省雖然大型體育場館建設相對落后,但卻擁有一批國內著名、亞洲一流的體育訓練基地,尤其是高原訓練基地別具特色,如昆明海埂訓練基地、紅塔體育基地、云南呈貢高原體育基地等。
1.2.3、體育人才資源:各項體育專業人才是開展體育旅游的寶貴財富。
1.3.4、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體育旅游拓展業務的空間。此外,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可以大大豐富體育旅游的內涵。
云南旅游產業以“實現云南省旅游信息化建設邁上一個新臺階,進入西部領先行列”為最終目標,2011年云南省旅游經濟指標實現了較快增長,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1.67億人次,比去年增長18%;接待海外旅游者395.4萬人次,同比增長20.1%,高于全國17個百分點;旅游總收入超過1300億元,比去年增長29.7%,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云南是一個山河秀麗、旅游資源豐富的旅游大省,又是一個民族文化璀璨奪目的省份。云南的體育旅游業有著特殊的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資源、民族體育資源與探險運動資源等良好的資源配置狀況。依托自然環境優勢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特點,在各個景區內建立了一定數量的與體育旅游有關的娛樂設施,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游客。
在云南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旅游風光、旅游風情迥異。北有雄偉壯麗的雪山冰川;南有廣袤的熱帶雨林和珍稀動植物;西有蜿蜒奔騰的“三江并流”奇觀;東有壯觀的喀斯特巖溶地貌;中有眾多的高原湖泊和四季如春的旅游名城昆明。
云南省的自然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具有充分開辟健身娛樂、探險旅游的天然場所,可以開發很多種類的體育項目。如:昆明市東川的泥石流汽車越野賽;洱海的劃船、帆船、沖浪、沙灘排球;蒼山的山地自行車;玉龍雪山的高山滑雪等體育項目。
不同的民族有各自悠久的歷史,在曲折漫長的發展歲月中,各民族不僅創造了自身燦爛的文化,而且還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創造了多姿多彩、富有濃郁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間體育活動。僅以不同名目的體育活動項目統計,云南民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300多項,居全國之首,堪稱“民族體育王國”。如:苗族的吹槍、侗族的搶花炮、哈尼族的秋千、傈僳族的上刀山等,這些獨特的民族體育項目對國內外游客將產生極大的吸引力。
旅游業是云南省的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之一,云南對旅游業的發展高度重視。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在旅游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壯大、提升旅游支柱產業,進一步實現云南旅游的全面快速協調發展,加快旅游經濟強省建設,把云南初步建設成為中國和亞洲地區重要的國際區域性旅游勝地和旅游目的地,把云南省建設為中國通向東南亞、南亞的國際旅游集散中心。政府的大力支持,為云南省發展體育旅游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近年來,云南在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新形勢下,公路、鐵路、航空和水運網絡日趨完善。目前擁有民用機場12個,在建3個,數量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其中在建的新昆明國際機場將成為繼北京、廣州、上海之后中國第四個國家門戶機場,是中國唯一一座面向東南亞、南亞和連接歐亞的門戶樞紐機場。從北京、成都、廣州等中心城市均有直飛麗江、大理、香格里拉等云南著名旅游勝地的航班,大大減少了游客中轉的時間。
隨著鐵道部《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的全面落實,至2020年,云南省鐵路里程將達到6000km,“八入滇四出境”的鐵路運輸大通道將基本形成,構筑起云南鐵路通江達海、連接周邊的樞紐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運力強大的鐵路運輸網絡。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為云南省體育旅游市場的發展創造了較好的基礎設施條件。
云南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窗口和門戶,地處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三大區域的結合部。擁有國家一類口岸13個、二類口岸7個,與緬甸、越南、老撾三國接壤;與泰國和柬埔寨通過瀾滄江—湄公河相連,并與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孟加拉等國鄰近。歷史上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和“駝峰航線”就經過云南境內。云南省與東盟諸國山連接、水相通,使云南成為民俗風情和邊境旅游的最佳去處,也為開展跨境性的體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區位條件。全省少數民族有16個跨境而居。現已開發了中泰、中越、中緬等過境游,促進了東南亞來滇旅游人數大幅度增加,充分展示了跨境體育旅游的巨大潛力。
云南的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大部分地區海拔在2000米左右,冬暖夏涼,是冬日避寒,夏日避暑的理想地方。因此,自古就有“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的詩譽。云南的自然環境與氣候特點十分適宜開展體育活動,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昆明市海埂與呈貢兩個高原訓練基地每年都要吸引來自國內外的運動隊前來訓練和比賽。
云南省旅游景區曾經開發過秋千、滑竿、上刀山、射箭射弩、陀螺等體育旅游產品,但是在開發過程中忽略了周邊也有可替代的資源,出現了簡單的低水平重復建設。此外,一些具有很高開發價值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二次開發,其經濟價值沒有得到體現。政府尚未出臺一套專門針對體育旅游市場發展的統籌規劃,市場缺乏系統的宏觀調控與指導。
體育旅游發展,管理和經營人才是關鍵。體育旅游的專門人才不僅是體育旅游的倡導者、發起者,更是體育旅游過程中的指導者、參與者。目前,我國體育旅游人才有限,且大多分布于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成為制約云南省體育旅游市場發展的最大瓶頸。
旅游業及相關媒體應樹立正面的輿論導向,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旅游親身體驗,使人們將體育旅游作為一種專門的旅游產品進行消費,親身感受到體育旅游的特殊魅力,使人們從莫名的體育旅游認知、感知過渡到有意識、自發的體育旅游消費需求的意識中,最后形成體育旅游自覺,這才是體育旅游追求的終極目標。政府要制定出有利于體育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法規,保持社會投資力量的積極性,規范和促進體育旅游市場的良性發展。
目前,尚有很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沒有進行充分的挖掘、整理,應積極鼓勵發展、推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體育旅游項目。利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的觀賞性、娛樂性、神秘性,通過降低某些項目的難度和操作性,適當開發出參與型較強的項目,加強表演者與旅客之間的互動,運用現有資源優勢,打造具有主題特色的體育旅游品牌,開發專項體育旅游產品,創造新的體育項目來吸引游客。
體育旅游是體育與旅游交叉融合而產生出的具有旅游和體育特點的新型旅游市場,它的發展必須依賴于兩大產業的融合。由于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本身起步晚,在產業范圍、產業結構和產業定位上均存有爭議,且兩產業之間各行其道,相互交融與滲透不夠,造成體育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體育旅游的進一步發展。面對巨大的體育旅游市場,當務之急是體育、旅游兩個部門攜起手起來,加強兩大產業的合作與交流。
體育旅游的持續發展,人才是關鍵。首先對現有的體育旅游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管理部門要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內外的體育旅游管理經驗。同時借助各級各類體育院校的學科優勢,增設相關專業,開設體育旅游課程,培養高層次的體育旅游管理人才。另外,采取旅游企業與職業學校聯合培養的方式,旅行社定期對學生進行授課,委托培養的學校向旅行社、各景區輸送專業人才,實現專業人才本地化,為云南省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持。
[1]時金鐘.河南省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可行性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4,(07).
[2]陳寶珠.我國體育旅游開發與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01).
[3]李喜來.陜西體育旅游的現狀及發展機遇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年(09).
[4]閔健.體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06).
[5]路紫.體育旅游開發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02.
[6]《云南省旅游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云南省旅游局.云南省政府信息公開門戶網站
[7]柳伯力,陶宇平.體育旅游導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18.
[8]黎國慶.重慶市體育旅游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體育與科學, 2005,(06).
[9]陳寶勝.論云南省體育旅游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年,(08).
[10]汪德根,陸林,劉昌雪.體育旅游市場特征及產品開發[J].旅游學刊,2002年(01).
[11]劉圓圓.體育旅游 城市名片新亮點[N].人民政協報,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