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吉 王崇喜 陳治(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1)
網球文化是人們在網球運動實踐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隨著網球運動從宮廷走向社會,從貴族走向大眾,它已經不僅僅是消遣的游戲,而且成為融健身、競技、社交為一體的體育項目,其文化內涵更加豐富。文化是網球運動發展的靈魂,離開了文化,網球也就失去了自身的“靈魂”,失去社會屬性,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必將會制約網球運動的發展。
本文在闡述網球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的前提下,從思想層、方式層及器物層三個層面對高校校園網球的構建進行了探討以期總結規律,形成理論,指導實踐,最終形成高校網球文化體系,促進高校網球運動的發展。
本研究主要的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邏輯分析法。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結構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思想層,是狹義的文化;第二層次是方式層,是制度文化;第三層次是器物層,是用肉眼可見的外層文化。前兩者是軟文化,后者是硬文化。前者決定后者,是后者的靈魂;后者表現前者是前者的載體,兩者不可分割。
高校校園網球運動必須圍繞思想層、方式層和器物層開展文化建設。首先,在網球運動過程中,技術是筋骨,思想是靈魂,思路決定出路,想法決定做法,“態度決定一切”,高校網球運動的開展需要有先進的網球運動思想,否則其實踐也是沒有生機、沒有前途的盲目的身體活動。其次,在方式層文化建設層面,高校網球教學和人才培養方式必須改革和完善。最后,高校網球文化建設必須要有器物層面的保障,這主要包括網球運動的技術、戰術、身體訓練及運動場地裝備等硬文化的設計和實施。
3.1.1、世界先進網球文化思想的借鑒
國外先進網球文化主要是西方體育運動文化思想包涵奧林匹克精神特點,再與網球運動特異性如“紳士”、“貴族”、“娛樂”,彰顯個性主義色彩、人格意識交合在一起而孕育而生的。展現生命的完美思想、提倡科學,講究規范,表演觀賞欲望,追求對抗和競爭的思想文化。
①英國網球文化思想。英國的網球文化是以社交活動為基礎建立的,并不是以競技為基礎。現代網球運動的興起是從英國開始,早期的網球運動之所被成為“紳士運動”就說明網球運動在當時具有很強烈的“紳士思想”。
英國杰出的哲學啟蒙者和思想家約翰·洛克創立了“紳士體育”的特殊理論,他認為,“一個人首先要健身,照看好身體,有目的地進行體育鍛煉,同時舉止要優雅,對自己要有信心。“作為一個紳士,他無論在海上,在戰斗中,還是在公共和個人生活中,都同樣要學會克服困難”,洛克說,“他如果被卷入個人的沖突之中,就應該成為勝利者。”洛克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都帶有清教徒的性質。約翰·亨利·紐曼則認為,從不使他人受苦之人幾乎成為“紳士”一詞的定義。紳士總是致力于消除身邊阻礙自由與坦誠的因素。他與周圍的一切保持和諧而不是凸顯自己。真正的紳士言行謹慎,避免任何引起爭執或帶來恐慌的行為,諸如挑唆、壓制、猜忌、恐嚇等,即便是對和自己不相干的人。紳士最大的愿望是使每個人身心愉悅。他關心身邊的所有人:溫柔地對待羞怯者,親切地對待陌生者,寬容地對待無知者。他會記起每一位談過話的人。他反對任何激怒他人或不合時宜的舉動。在與人交談中,他從不鋒芒畢露卻孜孜不倦。
帶著這樣一種“紳士”思想的英國網球,創建了著名的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選手。有人說,“一身貴族氣息代表了英倫網球的全部。”在紳士網球思想的影響下,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堅持將英倫的優雅標準沿用至網球場上,要求運動員穿純白的服裝比賽,用老式的發球上網技術,不甩拍子,不找裁判麻煩。
②俄羅斯網球文化思想。俄羅斯民族自古就崇尚力量,俄羅斯歷史學家卡拉姆津在他的《俄羅斯國家史》一書中指出,俄羅斯是“自尊、勇敢、善戰”的民族。古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傳說、民歌的主人公個個都是勇敢、健壯、堅忍、靈活的大力士或勇士,他們擁有的聰明才智和健壯體魄被認為是人的最高品質,是至高無上的個人榮譽。古人希望自己力大過人,因此千百年來創造了許許多多體育游戲,以強健體魄,鍛煉意志成為受人尊敬和羨慕的人。
網球運動與俄羅斯人的性格極為相符,能夠通過網球運動展現出他們對與體育特有的文化與思想。同樣正是這種思想幫助俄羅斯網球軍團的興起,也正是因為這種鋼鐵般的思想,將俄羅斯網球文化推向了高潮。但同時也是種國家扶持培養的思想,注重金牌的“異化”是俄羅斯人民把網球運動當作脫貧致富的手段,這種思想也脫離了體育的真正含義。
③日本網球文化思想。日本網球的開始于明治時代。隨著明治維新的到來,日本社會文化方面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網球運動在上層社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傳授。在大正時期,日本作為正迅速成長的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網球謀求國際交流,網球運動慢慢深入日本社會。日本是最早開展網球的亞洲國家,它將東方的集體思維和大和民族的堅韌特性融入到網球運動當中,在世界網壇占據了一席之地。
3.1.2、網球“思想層”文化的更新
高校網球運動不僅僅是一種身體運動,更是一種教育手段、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載體。創建高校網球思想層文化應樹立如下觀念:第一積極進取。“更高、更快、更強”,是網球運動的不懈追求。網球運動充滿了生生不息的動力和蓬勃向上的活力,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性格和迎接挑戰、不畏艱險的品質;第二,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恰恰是體育運動的靈魂和重要價值尺度,運動場上強調的是“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球場上人人平等”,不按名頭評優劣,不以身份排座次,大家平等參與、切磋技藝、展示實力、享受過程。第三,規則至上。追求平等、崇尚秩序、尊重規則是網球運動的生命線。在網球競技場上,規則就是法律,具有不容挑戰的權威性。第四團結友愛。網球運動既講公平競爭,又講分工合作,可以有效地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歸屬感,是消除對立、彌合分歧、緩解矛盾的有效。
3.2.1、網球人才培養方式轉變的背景
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中國網球運動應從傳統的“體能型”向知識、科技和教育含量高的“智體型”轉變,把奪標育人視為高校網球運動的本質。歷史實踐證明,不同的科技狀態,導致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教學觀念和不同的競技運動方式。而中國高校網球人才培養方式應從原始經驗型、近代體能型、現代過渡型向未來智體型轉變,這樣才能培養出高境界的體育人才。
①原始經驗型的培養方式。人類早期,與人體化農業和手工業相適應的是狹隘的以經驗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因此,當時人們在這種思維方式的束縛下習慣認為:在競技運動中只要傳習的運動技術活動起來了,運動者的體能、技能和運動成績自然會提高。因此,產生了傳統的“自然競技觀”和傳習式的、經驗型的競技運動方式。在早先網球運動教學訓練的開展,主要是由一部分從事過網球運動的運動員擔任教練的,通過個體本身對網球運動的理解和經驗加以總結,形成知識體系,最終傳授下去。
②近代體能型的培養方式。近代,與工業革命相適應的功利主義思維方式成為典型,人們只顧眼前利益,走向各種極端。與之相適應,人們在競技運動中形成了生物競技觀和體能型的競技運動方式。這種生物性的競技,突出的是:挖掘人的生物潛能,努力提高運動成績,忽略了從生物、心里、社會等多方位去提高競技者綜合素質,從而給現代競技運動不斷接受“異化”的挑戰留下隱患。歸結為,近代功利主義思維方式的束縛和單純生物競技觀的舞蹈而致使競技運動的“異化”和競技者的“物化”。
由于網球尚屬體能類項目之一,在當時人們只看到了依靠挖掘網球運動的生物體能,創造眼前的運動輝煌,而忽略了全面提高網球運動綜合素質的長期效應。
③現代過渡型的培養方式。現代,與后工業社會、高科技產業相適應的思維方式是整體性的思維方式。人們不但能夠全面地審視盲目發展工業給人類帶來的正負效應,而其,也看到在現代網球運動逐漸成為了商業化和職業化促進了運動成績的迅速提高,同時也面臨著新問題:一是忽略了通過競技與教育結合,沒有從生物、心理、社會三個方位全面提高運動員的綜合素質,導致了運動員出現了“異化”現象;二是網球運動在奧運會歷史上零的突破后,促使了人們的競技觀念轉變成了以提高運動成績、獲得物質利益為中心的運動價值觀念,導致了運動參與者的“物化”現象。
④未來智體型競技。智體型競技是教育和科技含量高、智能和體能相結合的競技運動。它是針對體能型的競技提出來的,其產生是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產物。
高校網球人才的培養應采用未來與知識技能相適應的創造性的整體型思維方式。網球運動觀念將是一個“奪標育人”的新觀念,其方式是一個由網球運動的競賽、教學、訓練、恢復等過程有機結合的智體型的網球運動人才培養方式。
3.2.2、網球人才新型培養方式的建立
筆者認為應從運動競賽教育、運動教學教育、運動訓練教育這三個方面把握高校網球人才培養。
第一,運動競賽教育。網球競技育人是通過網球運動競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措施。它是競技運動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因為運動競賽即是檢驗競技運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過程,又是運動員代表集體爭取榮譽的過程。因而,各種利益的交織,情感的迸發,促使賽場上經常發生運動員與裁判、對手、觀眾、組織者的沖突。這是競賽組織著和參賽者感到最棘手的問題。雖然比賽和育人是一個難以處理的矛盾,但是,競技運動要解決“異化”的問題,必須要重視多方位研究有關競賽育人的問題。這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一些賽場上不盡人意的問題,促進運動員的身、心素質的全面提高。比賽育人包括正確理解奧林匹克精神,積極捕捉取勝的機會,正確對待比賽的勝負,強化協作意識,樹立自信心等。
第二,運動教學教育。網球運動教學的育人是把有關育人的措施寓于運動教學過程中的一種競技教育過程。它絕不是一個孤立的教育過程。在過去的網球運動教學中,人們往往是重技術,輕育人,這對于培養有運動個性、全面發展的運動人才是十分不利的。其一,網球運動教學需要轉變教學思想,把教學中心由技術轉向人,把主要矛盾由“教”轉向“學”讓受教育者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和學會做事,這是我國網球教學從“體能型”向“智體型”轉變的重要措施。其二,網球運動教學要加強理性育人,把傳授運動理性知識與育人相結合,將其運動專業的理論及其提高運動員做人素質的教育有機結合進行多方位的育人。增強興趣培養與育人,把培養運動的學習興趣、學習毅力與學習技術有機結合起來進行育人。
第三,運動訓練教育。有人把網球運動訓練視為單純提高運動成績的過程。顯然,在這種思想誤導下運動訓練必然存在“重金牌、輕育人”的問題。因此,網球運動的訓練必須轉變單純以提高運動成績為中心的舊思想,建立以奪標育人為中心的現代競技運動思想,處理好奪標和育人的關系,要做到“兩個文明”一起抓,既奪標又育人,只有這樣才能使運動訓練沿著奪標育人的軌跡,在競技運動這條“綠色之路”上,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下去。
高校校園網球“器物層”文化的創建包含兩個方面,物質環境的改善和技戰術理念的升華。
3.3.1、高校校園網球文化物質環境的改善
目前,世界上網球強國都高度重視高校網球運動的開展。而我國在高校網球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相當一部分高校開展網球教學和訓練的經費緊缺,教師待遇低,場地設施陳舊,訓練器材短缺,科研設備等更是無從談起,這已嚴重影響了高校網球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高校校園網球文化的創建首先必須將物質環境的改善放在首位。增加對網球活動場地設施建設投入,將其納入高校校園規劃建設實施中,在綠地中拓建網球活動場所,免費為學生開放;積極探索實現學校和社會網球資源共享。此外,可設立高校網球專項發展基金,改善高校網球教學科研條件,提高高校網球教師的待遇,培育良好的高校網球文化的物質氛圍。
3.3.2、網球技、戰術理念的升華
過去傳授網球技術的傳統方法就是將注意力集中于技術或者擊球的方法。教練員應該使用準確的擊球規范動作向選手“示范”如何擊球,一旦球員掌握了“示范”的技術,就將注意力集中于戰術(即從實戰出發運用技術)。網球教學中,網球運動被視為開放性技能的運動項目,因為每次擊球都是不同的。選手從來不會兩次打出同樣的球。每次擊球要求選手通過以下步驟:知覺——決策——動作——反饋。在當今的網球運動中,技術動作應視為生物力學原理的作用和更有效地運用戰術的一種手段。一個選手的擊球技術總是屬于他的戰術意圖。簡言之,形式“技術”應服從于任務“戰術”。現代的擊球有許多不同方式。比賽中的情況是不同的,所以在特定情況下擊球,有許多不同的擊球方式。因此在傳授技術時,應力求將注意力集中于戰術意圖和生物力學,并且把技術當作更有效地實施戰術的一種手段。
戰術是想象力和智力的總合,是制約與被制約之間的產物。隨著每一次擊球后我們的角色就在不停的變換著,主動或者被動。在每一次戰術運用之前必須用機敏而果斷的思維去丈量球場上發生的一切,并在短時間內做出較為正確的預判。想要在短時間內做出正確的反應,需要通過有效的戰術實戰訓練來加強決策,鍛煉敏銳的思維。擊球意圖與戰略布置是戰術組成的兩個重要主體,這兩個主體都不同程度的左右著將要發生的結果。相結合這兩個主體才能發揮戰術的最大效應。若想要擊球意圖與戰略布置緊密結合,就要利用實戰訓練來不斷磨合。
打造中國特有的高校網球文化,一是以思想層文化為基礎,以祖國至上、“亮劍”精神和團結協作精神的思想觀念,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二是創新新型培養方式,倡導競教結合,育人奪標思想,把教學中心由技術轉向人,把主要矛盾由“教”轉向“學”讓受教育者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和學會做事,這是我國高校網球教學從“體能型”向“智體型”轉變的重要措施。三是引領網球器物層文化。
目前我國高校網球教學缺乏人文思想,和網球文化內涵,將過去網球的主體“物”,轉化為“人”。中國高校網球的發展應以培養高境界的網球運動人才為目的的。重點打造參與者的思想文化機制內涵。有技術、有思想、有文化的高校校園網球才是其真正可持續發展之路。
[1]宋繼新.競技教育學(修訂本)[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2]宋繼新.人文與科學融合的競技教育[M].吉林省體育干部學校,2007.
[3]楊芳,雷少華.對網球運動的社會文化審視[J].體育與科學,2005,3,第26卷第2期.
[4]沈綱,唐成.淺析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我國網運動發展的影響[J].四川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2003.
[5]黃瑤.中國近代網球運動發展的歷史回顧[J].體育文化導刊,2002(1).
[6]梁高亮,劉軼西.關于中國網球文化的一些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自然科學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