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 梁華(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1)
2007年,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上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更是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全會的主題,由此在全國掀起了中國文化建設的大討論。在此背景下中國的體育工作者也在反思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歷程,探討體育在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作用,以及體育文化發展建設等諸多的問題。普通高校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在文化的繁榮發展中理應起到引領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制于我國傳統文化中“重文輕武”思想的影響,普通高校在建設校園體育文化之時,對學校體育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常常予以忽視,使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失去了推動力,失去了學校的政策優勢。另一方面,國家、社會對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和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成為制約高校體育文化發展的主要矛盾。近年來,情況雖略有改觀,但仍然難以解決由學生不斷增長的體育文化需要和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所帶來的供需矛盾。最后,高校體育師資力量的相對匱乏是制約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客觀因素。
在作者看來,處于社會加速發展轉型的中國,對普通高校體育文化發展的建設離不開理論的分析和指導。結合中國社會轉型的實際,摸清普通高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條件和規律,分析普通高校體育文化發展的前景和必由之路。這對更新觀念,推進高校體育文化建設,完成校園體育文化的轉型有著積極的意義。
資料查閱通過網絡查閱、數據庫檢索、圖書借閱等方式,收集有關的國內外文獻資料,進行認真閱讀和系統分析,全面了解高校體育文化研究的現狀,并進行理論提純。
2.2.1 、訪談法
采用集體訪談和單獨訪談、面對面訪談和電話訪談相結合的方法,編寫訪談提綱,有針對性地訪問體育文化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
2.2.2 、邏輯分析法
在本課題的研究中,運用歸納、分析和類比等邏輯推理方法對高校體育文化的概念內涵、樣態結構和發展思路等進行分析和論證。
文化本身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如何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據不完全統計,有關學者從不同學科的角度給“文化”做出了二百多種界定。概而言之,文化不但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且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體育文化是一種生活文化,其價值理念、精神道德等屬于軟文化范疇,而其具體形象內容則屬于硬文化范疇。正如易建東指出,“體育文化是一種利用身體活動以改善人類身體素質,追求精神自由的實踐活動”。高校體育文化高校體育文化是以身體為載體,以高校生活為背景,以運動行為為外顯的實踐活動。隨著高校體育多元化功能的不斷拓展,高校體育文化形成了既包括體育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又有別于社會其他組織、群體的獨特的高校體育亞文化體系。這個體系具備三個明顯的特征:首先,身體是高校體育文化的載體。高校體育活動的開展必須以身體為基礎,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具體目標。其次,高校是體育文化活動的背景和舞臺。高校體育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校園環境這個背景舞臺,而高校課堂和課外兩種不同的背景會造就不同的文化形態。第三,育人為本是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功能。普通高校更好地、有組織、有目的地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其目的是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行為模式產生積極的影響,幫助其樹立正確、良好的價值觀,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
環境的不同會導致人們對體育文化的認識角度、解讀方式和最終結論存在著不同的描繪和理解。普通高校的環境并不是單一的一元世界,我們對高校環境中共存共生、相互交織的兩個世界——課堂教學世界和課外生活世界——進行分類,就可以看出高校體育文化存在兩種樣態,一種是課堂體育的自為文化,一種是課外體育的自在文化。
所謂課堂體育自為文化是指以課堂體育教學為基礎,超越人們日常體育生活的自為的體育文化存在樣式。而課外自在文化是指在師生在課外體育生活中自發地成的體育文化樣式。衣俊卿認為,“自在的文化與自覺的文化之間有兩種基本的關聯模式。模式之一,自在的文化與自覺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必要的和恰當的張力和沖突,從而使文化具有一種內在的發展活力和驅動力,并且具有在特定時代發生轉型的內在推動力。”“模式之二,自在的文化與自覺的文化之間缺少必要的和恰當的張力,更不必說沖突了,從而使文化缺少內在的驅動力,無法通過內在因素的創造性轉化而完成轉型。”在課堂體育自為文化和課外體育自為文化的關系中,課外體育自在文化是基礎,課堂體育自為文化代表的是對課外體育自在文化超越和提升。具體來說,課外體育自在文化代表著師生的課外體育生活的自然存在狀態,而課堂體育自為文化代表著體育課堂教學領域的自為存在狀態,具有創造性、進取性、風險性等基本傾向。從文化哲學的視角來看,課外體育自在文化與課堂體育自為文化的互動構成高校體育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高校體育文化的構建需要理順兩者之間的關系,課堂體育的自為文化需要以課外體育的自在文化為基礎和根源,從中獲得原料和滋養;而課堂體育自為文化也要影響、改造和引導課外體育文化,改變師生的課外體育生活。
3.3.1 、課堂體育自為文化的特征
在高校課堂教學環境中,體育文化的圖景主要表現為師生對體育活動的認識、對教學手段的更新以及師生間的交流互動等。這時的課堂體育文化展現出如下自為文化的特征:
首先,課堂體育教學的活動和行為具有邏輯性和可預見性。在課堂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學活動均以體育教學的內在邏輯為準則,遵循體育課堂教學的內在機理和理性法則,以技能概念為學習單元,以技能發展邏輯為鏈條,構筑課堂體育教學活動的嚴密系統,實現對課堂體育教學的構成化、體系化和程式化。課堂體育教學的這種內在邏輯性和城市化特點,使之自然具備可預見性的特征,師生可以憑借理性知識前瞻未來、描繪遠景,使課堂體育自為文化按照體育教學發展的邏輯性、必然性的軌道前進。
其次,課堂體育教學活動具有人為性和超越性的特征。它是師生以教學理念、體育活動、教學制度等為材料,以體育技能發展的邏輯關聯為黏合劑而構筑起來的人為世界,它和日常生活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和張力。這需要師生努力超越日常生活狀態,借助觀念、工具、手段等媒介來干預課堂體育活動。
第三,課堂體育自為文化具有構成性和創造性的特征。在課堂體育教學中,師生能夠創造許多新的體育活動場景,使其超越當前的境遇,實現課堂體育文化的跨越式發展,這是課堂體育自為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源。
3.3.2 、課堂體育自為文化的構建
課堂體育自為文化的構建要注意以下三點。首先,關注體育技能習得的概念化和知識化。以概念為橋梁,把體育技能的習得概念化、觀念化,這是課堂體育自為文化的構建的起點。在課堂體育教學過程中,技能的習得是一個從概念到概念、從認識到認識的自為建構過程,其內核是阿爾都塞的“理論實踐”,從一般性通過一般性而達到一般性的過程,就是利用思維活動對概念進行結網的游戲。在課堂體育教學過程中,師生要通過大腦思維活動將體育技能概念化,將其轉換為可以理解的課堂教學內容,利用相關教學理論和知識對其進行邏輯分析,形成課堂體育教學的具體策略。第二,發揮主觀能動性,使課堂體育教學活動自主化和理智化。在課堂體育教學中,要把握體育教學行動的主觀能動性,努力懸設各種“理解的先行結構”,即預先自覺、自主地思考課堂中出現的各種教學問題,把握對體育教學活動的創見。通過尋找各種觀念、理論甚至制度來為課堂體育文化的形成提供支持,盡力擯棄那些陳舊的體育教學觀念和落后的教學模式,努力實現課堂體育文化的自決和自控。第三,把握創新,實現課堂體育自為文化的形成。創新是課堂體育自為文化形成的內在動力。體育課堂教學需要追求變化和差異,創新教學的樣式,體現一種求新求異、不落俗套的開拓精神。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師生積極思考,擺脫惰性,多一只眼睛,多一根神經,把自然表象問題化,強調透析問題出現的深層原因。
3.4.1 、課外體育自在文化的特征
在高校課外生活中,體育文化的形成受生活哲學、體育傳統、教育習慣等方面的影響,表現出如下幾個特征;
第一,課外體育活動的場景都是自然的,具有穩定、一致、常在的特征。課外體育自在文化就是要引導學生去適應、去順應既定的生活方式、去融入當前的教育生活當中。一般而言,課外體育活動所依賴的文化環境大都是過去沿襲、傳承下來的,表現出“慣性—習慣做法”,體育活動開展的手段、方法大都具有較強的慣性、惰性和拒斥變革的特征。
第二,生動性是課外體育自在文化的又一特征。在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沒有經過八股文化的侵蝕,沒有被各種方法、理論、學科所分割、肢解或領域化,呈現出一種真實、鮮活、熟悉、零距離的狀態。
第三,模糊性是課外體育自在文化的又一特征。在課外體育活動中,人們不追問歷史也不向往未來,人們只追求體育活動所帶來的后果,而不體育活動的原因、過程,這種體育活動的教育功能是“神不知,鬼不覺”的,受一種文化無意識或模糊的自然感覺的驅使。
3.4.2 、課外體育自為文化構建的兩方面
課外體育自為文化的構建需要注意兩方面:一方面是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便利化和經濟化。課外體育活動要能信手拈來、方便易行、隨拿隨用。追求一種“節省思想,節省腦力,節省邏輯,節省時間”的原則,其目的是為了使體育活動簡單化,便于開展。因而,課外體育文化的構建強調實用、經濟、節省,而不會對體育活動中的例外、異常和變異進行額外的考慮和努力。這樣能使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保持自然的連貫性和和諧性。另一方面是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要規范化和例行化。行為的生成都遵循規范性,即人們在行動中,遵守的不是一個點的功能,而是一個域的功能,并且只有通過重復才能占有。課外體育自在文化的實現首先是對規則的批量生產,具有規則化、例行化的特征。在課外體育活動中,文化的實現是對一些體育活動慣例的重復、記憶,這里的體育活動慣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行為單元,進而發展成為一種“非強制行的制度”,進而轉變成例行化的做法。這樣高校課外體育自在文化就得以形成。
結論與建議:普通高校體育文化轉型之路——自在與自為文化的共融
總上所述,普通高校體育文化建設之路必須走自在與自為文化共融發展之路,具體要做到:
第一,要認清高校體育文化是課堂體育文化和課外體育文化交替主導、相互轉化、交互作用構成的。高校體育文化的發展,就是課堂體育文化和課外體育文化的不斷豐富、完善與互動的過程,它內在地統一于現實的高校環境中,統一于高校師生的身體之中。普通高校體育文化的轉型要在全面關照兩種文化樣態的基礎上,構筑一種和諧、平衡、有效的體育文化樣式。兩種體育文化的共融互動是啟動普通高校文化轉型之路的關鍵。
第二,要認清重構高校體育文化生活的自為和自在的兩個文化樣式的關系。在普通高校的文化建設中,課堂自為文化和課外的自在文化構成了高校體育文化生活的背景與前景、外圍與焦點、內蓄與外顯。如體育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教育觀念、教學常識與教育理論、教育習俗與教育制度就存在著這樣的關系。高校體育文化系統構成了以課堂體育自為文化為焦點,以課外體育自在文化為外圍的文化景觀。這一文化結構決定了高校體育文化的兩種樣態相互依賴著彼此、相互發展著彼此、相互牽引著彼此,構成了一種相互回歸、相互補充、相互支持的關系。
第三,高校環境中,課堂自為文化和課外自在文化都有其積極和消極的兩面性。要促進高校體育文化的轉型,需要采取相應的理論態度和實踐策略,這就構成了高校體育文化轉型的內容和使命。對于積極的課外自在文化,應該繼續維持其慣性,鞏固其對課堂體育文化的影響,促使其向高校的深層生活方式轉變;對于消極的課外體育自在文化應訴諸于批判、反思等手段來消除其慣性。對于積極的自為文化應通過文化催眠等手段將其融入高校體育文化生活之中。使之轉變成為高校體育文化生活的一種慣例,以此來鞏固、強化并充分釋放其實踐的效能;對于消極的自為文化,應及時予以甄別,促使其自然消退。
第四,高校體育文化的建設的重構和轉型要重視其共融發展的路徑選擇。第一步,要對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進行理論啟蒙,得以認可,提升共融發展的空間;第二步,要對現有的校園體育文化進行反思批判,揚其精華棄其糟粕;第三步,構筑高校體育自在自為文化,包括課外體育自在文化的自為化,課堂體育自為文化的自在化。
[1]易建東.體育文化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2]今村仁司,阿爾都塞.認識論的斷裂[M].朱建科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41-142.
[3]衣俊卿.文化哲學[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41-142.
[4]龍寶新.教師教育文化創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5]蘇華.高校體育文化發展初探[J].體育文化導刊,2011(1):111-112.
[6]李衛國.論后奧運時期我國高校體育文化發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5):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