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杰,吳苓芝
(青島理工大學 自動化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520)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開關電源由于具有低成本、小型化、高效率、高可靠性和穩壓范圍寬等優點,在自動控制、航空航天及新能源等眾多領域得到了廣泛使用。傳統的拓撲結構是Buck型或Boost型電路結構,雖然它們發展了多年,且控制技術也己經非常成熟,但是卻擺脫不了只能是單一結構這一固有缺點,從而使得傳統的電路拓撲結構在一些復雜的應用場合受到了挑戰[1]。為了克服上述理論缺陷,參考文獻[1]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拓撲—Z-源網絡,為功率變換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理論。與常規的拓撲結構相比,Z-源拓撲無需前級的boost或者 buck電路,增加了一個包含電感 L1、L2和電容器 C1、C2的Z-源網絡。Z-源拓撲由于采用了獨特的 X型 Z-源網絡電路而獲得了升/降壓、安全性能高、效率高(單級電路)等特點。Z-源網絡的加入對系統的動態性能有一定的影響,在開關電源的實際應用場合,體積、重量、動態響應和對負載的適應性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針對Z-源拓撲的一些不足,參考文獻[1]在常規Z-源拓撲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一種新型結構——準Z-源拓撲。準Z-源拓撲和Z-源拓撲的基本原理大致相同。理論上來說,對于Z-源拓撲的各種控制方法和應用都可以推廣到準Z-源拓撲上來。準Z-源拓撲作為一種全新的電力電子拓撲和理論,是對傳統意義上DC-DC拓撲的一個突破,是變流器研究的一個創新。
本文是在準Z-源逆變器的結構上提出的,研究了這種拓撲結構在DC-DC方面的應用,并通過搭建實驗樣機來進行了驗證。這種準Z-源拓撲電路無須調整,加電即可工作,可以提供更寬的輸出電壓范圍,輸出電壓質量高、結構簡單、性能穩定、反應靈敏且調壓精度高。
準Z-源變流器由獨特的X型Z-源網絡構成,其主電路如圖1所示。其中的Z-源網絡由兩個相同的電感L1、L2和相同的電容 C1、C2構成, 準 Z-源拓撲通過開關管的導通和閉合實現電壓的改變,這為主電路根據需要升壓或降壓提供了一種新的機理。

圖1 準Z-源變流器的原理圖
為了便于分析,假設準Z-源網絡為對稱網絡,即L1=L2,C1=C2。當準Z-源網絡工作在開關管導通狀態時,電容放電供給負載,電源和電容同時為電感充電,續流二極管承受反向電壓而截止,其等效電路如圖2(a)所示。當準-Z源網絡工作在開關管關斷狀態時,電感放電,電源和電感同時為負載和電容供電,續流二極管正向導通,其等效電路如圖 2(b)所示,負載可以根據升降壓的需要,并聯在C1或C2兩端。圖2所示的電路表示了只加一種負載的情況。

圖2 準Z-源變流器的等效電路圖
假定在一個開關周期T中,開關管導通狀態區間為T0,而開關管關斷狀態區間為 T1,則有 T=T0+T1,導通狀態的占空比為D=T0/T
當開關管處于導通狀態T0期間,由基爾霍夫電壓定律和圖 2(a)可以得到電感 L1、L2在此狀態下的電壓:

其中,Vin為 Z-源網絡電源電壓,VL1、VL2為在導通狀態下Z-源網絡電感的電壓,VC1、VC2為在導通狀態下Z-源網絡電容的電壓。
當開關管處于關斷狀態T1期間,由基爾霍夫電壓定律和圖 2(b)可以得到電感 L1、L2在此狀態下的電壓:

其中,Vin為 Z-源網絡電源電壓,VL1、VL2為在關斷狀態下Z-源網絡電感的電壓,VC1、VC2為在關斷狀態下Z-源網絡電容的電壓。
在穩態工作狀態下,開關電源的電感在一個周期中平均電壓為 0[2],由式(1)、(2)可得:


由式(3)、(4)進一步推導可得:


式(5)、(6)的分子分母同時除以周期 T可得:


其中,Vout1、Vout2為并聯在 C1、C2兩端負載的電壓。
準-Z源變流器主電路原理圖如圖3所示。

圖3 準-Z源變流器主電路原理圖
主電路是準Z-源變流器電源能量的轉換電路,實現了從輸入電源側到最終負載側上直流電壓的形式的變換[2]。為了更加靈活地與控制電路、輔助電路相連接,設計主電路時留了很多端口。這些端口的功能是:P1、P8為電壓測量端口或負載接入端口;P2為電壓源側輸出電流測量端口;P3、P5為負載電流測量端口;P4為電源電壓輸入端口,可以接直流穩壓源或經交流電整流濾波后的直流電壓源;P6為占空比可調的PWM波輸入端口;P7為功率MOSFET管源漏極波形測量端口;P9為光耦輸出波形測量端口;P10為給光耦提供直流電壓源。R1和C3并聯在功率開關管兩端構成RC箝位吸收電路對其進行保護,R2和R3都為保護電阻。
準Z-源網絡的電感在開關管導通狀態中儲能,而在開關管關斷狀態中釋放電能。如果準Z-源網絡電感的電感量太小,儲能不夠,就會出現關斷狀態下的斷續電流模式,使得準Z-源變流器從原有的連續狀態進入斷續狀態,增加了系統控制的復雜度,而且這種斷續電流模式也使輸出電壓產生畸變,從而影響到輸出電壓的質量。考慮到準Z-源網絡的電感是直流電感,因此在設計時對直流電感上的電流紋波加以控制也是必要的。因此,從可靠、安全和抑制Z-源網絡電感電流紋波等因素考慮,應選擇足夠大的電感。但是,從工程設計的角度出發,電感的增大會導致損耗、體積和重量的增加[3]。因此,設計Z-源網絡電感的原則為在滿足運行特性及穩定性的基礎上盡量減小Z-源電感的取值。
電感值越大,紋波電流越小,線路的損耗就會減小,但電感損耗和體積都會增大。通常電感上的紋波電流選擇為額定電流的15%~25%,本文取值為20%。根據電感電流紋波設計的電感值的計算公式有:



其中,D為占空比,f為頻率,IAVG為穩態下電感電流的平均值。
開關管的工作頻率 f=20 kHz,占空比 D=0.2,IAVG=1.59 A,r=0.2,以準 Z-源網絡的降壓情況 VL=8 V為例,根據以上公式可得 L1=L2=251.12 μH。
準Z-源網絡電容的作用主要是吸收電流紋波和平滑電壓。選取時應該在滿足耐壓和電壓紋波的同時,選取耐溫升、ESR小的電容。電容值不能太小,否則需要更大的電感來滿足衰減的需要[3]。電容C可以通過下式計算:

當準Z-源變流器工作在通路狀態時,IC=IL;工作在開關管關斷狀態時,IC=IIN-IL。假設準Z-源網絡的電感較大,電感上的電流紋波較小,且在系統開關頻率足夠高時,電感電流可近似認為恒定為IAVG。如果采用簡單控制,準Z-源網絡中的電容電壓的高次諧波的脈動的頻率為開關頻率的2倍,即Δt=,可得:

由式(13)和實驗室現有元件,可取容量為 470 μF、耐壓為50 V的鋁電解電容,得出紋波電壓r為16.91 mV,滿足鋁電解電容紋波電壓一般在10 mV~100 mV之間的要求。
首先使用Saber軟件仿真所提出的準Z-源變流器,然后通過具體的實驗樣機實現這一拓撲,以進一步驗證它的正確性。
根據準Z-源拓撲結構構建仿真電路,假設電源電壓為 24 V,電感 L1=L2=250 μH,電容 C1=C2=470 μF,開關管的工作頻率 f=20 kHz,占空比 D=0.2,并聯在 C1和C2兩端的負載R1=10 Ω,R2=50 Ω。仿真電路如圖4所示。

圖4 準Z-源變流器的仿真電路
圖5(d)所示為占空比可調的PWM波,控制MOSFET管的導通與關斷。通過改變圖4中constant值可以得到電路所需的占空比,進行不同情況的轉換。由式(7)、(8)計算可得輸出電壓的理論值,降壓達到8 V時其仿真結果如圖5(a)所示,升壓達到 32 V其仿真結果如圖 5(b)所示。

圖5 準Z-源變流器的電壓仿真分析波形
控制器是電源控制電路的核心,本文選用MSP430作為控制器。MSP430系列微處理器是美國德州儀器生產的一種16 bit超低功耗、具有精簡指令集(RISC)的混合信號處理器。它將多個功能不同的模擬電路模塊、數字電路模塊和微處理器集成在一個芯片上以滿足不同的需要。其主要特點有:(1)超低功耗,電源電壓采用1.8~3.6 V低電壓,在活動模式時耗電 250 μA/MIPS,內設低電壓監測電路可以關閉暫時不使用的內部功能模塊。(2)豐富的片上外圍模塊,看門狗(WDT)定時器,模擬比較器 A,定時器 A(Timer_A3帶 3個捕獲/比較寄存器和 PWM輸出的 16 bit定時器),定時器 B(Timer_B7帶7個捕獲/比較寄存器和PWM輸出的 16 bit定時器),定時器內部電路如圖6所示。

圖6 MSP430定時器內部結構圖
由于MSP430的超低功耗和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可以有效地消除電路引起的誤差,抑制干擾信號,提高輸出電壓的質量,控制電流的精度,在同類產品中有較高的性價比,因此本設計選用它作為控制器[4]。
在前面理論分析的基礎上,設計了一臺功率為50 W的實驗樣機,電源電壓24 V由直流穩壓源供給,光耦為TLP250驅動開關管,功率 MOSFET管為 IRF540N,二極管為SR520,其他采用仿真時的參數。

表1 實驗樣機采集的數據
本文提出的準Z-源DC-DC變流器與傳統的Buck型或Boost型 DC-DC變流器相比具有兩大優點:(1)可以在相同占空比時提供比Boost型拓撲更高的輸出電壓,同時能得到比Buck電路更低的輸出電壓;(2)準Z-源網絡由于采用獨特的X型Z-源網絡,把Buck型或Boost型電路得特點集成到一起,電路設計硬件簡單,性能穩定。在保證高精度的前提下成本低、效率高,能夠很好的穩定工作,可以適應一些的特殊需要,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1]ANDERSON J,PengFangzheng.FourQuasi-Z-source inverters[C].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PESC′08, 2008:2743-2749.
[2]MANIKTALA S.精通開關電源設計[M].王志強,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3]張占松,蔡宣三.開關電源的原理與設計(修訂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4]何希才.新型開關電源設計與應用(第一版)[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