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英
(鹽城工學院 黨委宣傳部,江蘇 鹽城 224051)
在當今大學,校園文化實現對生活在其中的廣大師生情感、個人情操的塑造,總是通過一定物質環境與精神氛圍,使之在情感上和價值觀方面對現有社會的文化產生認同。大學校園文化的創新是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在創新上要體現批判與繼承、繼承與創新、共性與個性、理想與現實的統一。
目前我國大學校園文化的現狀不盡如人意,形式主義、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過于推崇,使校園文化的價值被人們所忽略,校園文化建設偏離其本質意義,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物質文化環境過于重視形式主義和實用主義。
首先,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布局與功能不和諧。隨著大學的擴招及信息化、現代化的發展,一些大學只好將功能的不足以大學基礎設施建設來彌補,原有校園建筑布局的整體性與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壞,呈現出不和諧態勢。
其次,校園建筑風格呈現千篇一律。我國目前大學校園的很多建筑都過于推崇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到處都是千篇一律的現代化高樓、大樓,缺少最基本的人文氣息和創新精神。
2.精神文化過于保守或無創新性。
大學所堅持的大學精神對社會文化起著示范及引領作用,影響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甚至在一些特殊時期影響社會的發展方向。我國許多大學因循守舊、過于保守,導致其校園精神文化缺乏應具有的朝氣和活力;有些近年新創辦的大學盲目模仿或跟風、不求創新,導致其校園精神文化缺少個性。校園精神文化缺乏創新型就難以為學術自由、學術創新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創造一個良好的精神氛圍,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3.制度文化上的不合理。
目前,我國很多大學在制度上故步自封,在教學管理制度方面,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課程設置難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科研方面,過于重視應用型研究而忽視基礎性研究;人事管理制度不夠科學,行政人員激勵機制不健全,官本位思想在校園文化中根深蒂固;監督及獎懲制度不健全,學術腐敗現象屢見不鮮,嚴重阻礙著廣大師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4.活動文化過于商業化和功利性。
很多活動過于商業化和功利性,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現象比較突出,往往忽視了活動本身的教育意義。
創新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固然重要,但也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不能盲目地一味追求創新而偏離大學本身育人和為社會文化建設的方向,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性基本原則如下。
1.“創新”原則。
“創新”,是指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既繼承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精髓,又保持自有個性,并不斷進行自身的再創新,唯有如此,才具有堅韌的生命力。
2.多樣性原則。
大學以學生為主體,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性要有的放矢,有利于學生身心和專業特長發展,根據他們個性化發展的需要,開展一些具有知識性、競技性和思想性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現多層次、多類型的特點。促使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活動中,通過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
3.緊跟時代潮流。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與時俱進,在不斷發展的同時要與社會主體文化目標一致,要有創新但也不失時代性,要堅持新思維和新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造就富有創新性和特色解明的校園文化。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就要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等四個方面進行創新。
1.物質文化建設創新。
首先,大學校園環境要整潔優美、空氣清新,這就需要注重綠化和基礎設施建設。學校的建筑、綠化、雕塑、操場、噴泉、山石等人文景觀都應通過精巧、和諧、實用的規劃設計,融入濃郁的文化氣息,才能有利于師生學習和生活。
其次,校園內的校舍建筑要科學合理,要根據教育教學和時代發展的需要,增建現代化的設施,例如信息樓、多媒體圖書館等以適應社會對大學教學的需求。
最后,校園的配套設施要緊跟現代化的步伐,特別是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大學校園要加大對信息化教學設施、科研設備的投入,創造良好的硬件環境,使教師有條件運用多媒體、科研設備等先進教學設施進行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利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學習技術進行學習。
2.精神文化建設創新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要素,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性具體體現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創新,在大學精神文化的創新中,要注意批判與繼承、繼承與創新、共性與個性、理想和現實的統一,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構建有特色的精神文化。校園精神文化的特色是一所大學校園文化的生命,失去了特色,就失去了活力,也失去了對本校師生員工的吸引力、凝聚力及對外界的影響力。因此構建有特色的精神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大學領導者應當在保持優良的文化底蘊基礎上做出特色,保持鮮明的本校文化特征,這樣才能培養出個性鮮明的創造性人才。在這點上,世界上很多一流大學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例如牛津大學的“理想、博大、寬容”、耶魯大學的“真理、光明”、西點軍校的“職責、榮譽、國家”等,還有我國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北京大學的“關乎社會的民族精神,關乎自己高貴追求的個人精神”等,這些大學的精神文化特色既鞭策著本校師生的言行,又深深地吸引著全世界人們對這些大學的敬仰。
(2)精神文化在包容的同時要鼓勵競爭。所謂的包容是指對人才的尊重,要能夠容納廣大師生具有懷疑批判的精神氣質和無畏失敗、敢于嘗試的巨大勇氣,能夠容納不同的思想觀點和學術見解。一所大學通常規模很大、人數很多、學科很雜,只有對不同知識、不同學術思想、不同價值觀及其持有者抱有一顆包容的心,才能鼓勵師生創新和創造。但包容不是毫無原則的姑息,而是辯證的包容,在包容的同時應當鼓勵競爭,只有競爭才能激勵學術創新。本校教師間的競爭,能激勵教師不斷學習研究和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本校學生間的競爭,能夠激發學生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大學之間的競爭不僅激發大學的生機、活力和動力,同時還會有力促進學生不甘示弱、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大學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要體現包容與競爭的統一,為培養更多的創造性人才作出貢獻。
3.制度文化建設創新
制度在大學校園文化的創新性建設中具有強制性的指導作用和規范作用,所謂大學校園制度文化的創新,是指大學校園的制度或規范要與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相適應。
(1)制度規范上的創新。首先,要根據培養目標和教學過程的要求,以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和核心,制定的創新型教學管理系統;其次,為了使創新型培養方案得以實施,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創新型學籍管理制度。學籍管理是高等學校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是大學生從入學注冊取得學籍到畢業資格審查認定獲得畢業證書的全過程管理,學籍管理制度是指導學生在校學習的法規性文件,高校學籍管理制度的好壞、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最后,建立完善創新的評價體系,主要體現在建立完善創新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學習評價體系、學生評價及獎懲體系四個方面。
(2)管理上的創新。首先要有創新的管理理念,要以人為本,人性管理、科學管理、人文管理;其次要有創新的管理體制,要注重組織結構高效性、管理方式人性化、內部權利協調化。
4.活動文化建設創新
創新型活動文化是當代大學校園文化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主要是指學校社團、學生會、院校等相關組織或機構運用創新思維、創新理念,充分利用校內相關物質文化設施的基礎上開展的豐富多彩、極具特色的活動。創新型活動文化不僅可以培養人的健康情感,還可以增加師生對美的需求、活躍師生的思維。在大學活動文化的創新上主要加強校園社團文化的建設、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形式應當多樣化、注重文體娛樂和運動會等活動的創新。
作為大學文化的靈魂,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性是大學校園文化的價值導向,是大學生命力和活力的象征。縱觀世界校園文化發展史,任何一所大學優良的校園文化,都離不開精神本位的支撐,與時俱進的創新也是非常之重要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是在發展中創新,也是在創新中不斷發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性既要體現其時代性,又要堅持創新理念、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出富有創新性和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在我國現行社會文化環境條件下,大學既要積極發揚優良的傳統文化,又要吸收國內外文化精髓,最終使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行為成為大學、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習慣。
[1]譚花蓉.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繼承與創新[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01.
[2]施忠仁.建設和諧大學校園文化[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07.
[3]孫海濤.創新型校園文化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04.